摘要:5月22日,公安部公布5起典型案例。各地公安机关紧盯野生动物非法交易重点地区和场所,深入排查打击危害野生动物犯罪活动,侦破了宁夏张某等人危害候鸟案等一批大要案件;连续组织开展多次非法狩猎专案集群打击行动,打掉了一批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实施非法狩猎的犯罪网络;会同有
【高层法治动态】
【公安机关:严厉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犯罪】
5月22日,公安部公布5起典型案例。各地公安机关紧盯野生动物非法交易重点地区和场所,深入排查打击危害野生动物犯罪活动,侦破了宁夏张某等人危害候鸟案等一批大要案件;连续组织开展多次非法狩猎专案集群打击行动,打掉了一批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实施非法狩猎的犯罪网络;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打击整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活动“春风”行动,侦破江西宁都曾某生等人破坏古树名木案等一批危害野生植物重点案件等。(来源:公安部)
【国咨说】
公安部此次公布的典型案例彰显了我国对生态保护的司法决心,特别是针对野生动物非法交易、非法狩猎及破坏古树名木等行为的打击。从法律视角看,此类行动依据《野生动物保护法》《刑法》等规定,对“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狩猎罪”等罪名形成有力震慑。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辅助犯罪的新型手段被重点打击,体现了执法与时俱进。建议进一步强化跨部门协作,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明确古树名木等特殊生态资源的法律地位,同时加强公众普法教育,从源头减少犯罪动机。
【市场监管总局:全面清理涉企收费政策】
5月22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开展情况。
市场监管总局市场稽查专员嵇小灵介绍,市场监管总局将严查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擅自设立收费项目、超标准收费、转嫁审批成本等违规行为,同时全面清理存量涉企收费政策,对不合规收费项目,应废尽废、应调尽调。(来源:澎湃新闻)
【国咨说】
市场监管总局清理涉企收费的举措直指优化营商环境的痛点,其法律依据主要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价格法》,旨在遏制行政机关滥用权力转嫁成本的行为。从行政法角度,此举需警惕“运动式执法”的短期性,应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动态审查收费项目合法性,二是明确企业申诉渠道,三是将违规收费纳入行政机关考核。此外,政策清理需与《行政许可法》衔接,避免“以罚代管”。未来可探索“负面清单”模式,确保涉企收费透明化、法治化。
【国内热点】
【上海:高管被公司辞退,法院判补发110余万工资】
据报道,林某为某集装箱公司生产总监,因与同事史某某在楼梯间“搂抱亲吻”被公司以“性骚扰”“利用职权谋私利”为由辞退。一审法院认定,林某作为高管行为不当,公司解除合同合法。林某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审理指出,公司未能提交有效证据证明林某存在职权滥用行为,其《员工手册》中关于“道德规范”的条款仅为倡导性内容,非法定解除事由。此外,公司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时未履行通知工会的法定程序,属程序违法。判决撤销辞退决定,双方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公司按112.8万元年薪标准补发林某工资。(来源:九派新闻、申工社)
【国咨说】
本案二审判决凸显了劳动法领域两大核心: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法院否定辞退合法性的关键在于公司未能举证“性骚扰”与“职权滥用”的关联性,且《员工手册》的倡导性条款不可作为解除依据,符合《劳动合同法》对“严重违纪”的严格解释。程序上,未通知工会构成重大瑕疵,依据《工会法》及司法解释,此类解除无效。启示在于:企业需完善内部制度,将道德条款与惩戒措施明确挂钩;解除劳动合同必须遵循“证据+程序”双合规,否则可能面临高额赔偿。
【国际热点】
【美国:两家律所使用AI生成虚假材料,被罚3.1万美元】
据外媒报道,美国加州一名法官迈克尔・威尔纳严厉批评了两家律师事务所在未披露使用 AI 的情况下提交文件的行为。此前,他收到一份补充文件,其中包含了“大量虚假、不准确且具有误导性”的法律引用。根据上周提交的一项裁定,该法官对涉事律师事务所处以 31000 美元罚款,并表示:“没有任何合格的律师应该将研究和写作外包给 AI”。(来源:IT之家)
【国咨说】
此案为全球首例因AI生成虚假法律文件被处罚的案例,法官的裁决传递明确信号:律师对法律文件的真实性负有绝对责任,AI工具的使用不得规避职业伦理。根据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律师需对提交材料的准确性作“合理调查”,而AI的“幻觉”问题不能成为免责理由。该判例或推动各国修订律师执业规范,要求披露AI使用情况并人工核验结果。对中国律所的启示是:在拥抱技术的同时,需严守《律师法》“不得故意提供虚假证据”的底线。
【媒体评论】
【网络“黑嘴”,该收手了!】
针对网络“黑嘴”伤企乱象,中央网信办即日起开启为期2个月的专项行动。一些网络“黑嘴”不仅侵犯企业权益,破坏营商环境,还污染了网络生态。对这种黑色“生意经”,相关部门出手整治,正当其时。整治网络“黑嘴”,既需要监管部门重拳出击,也需要平台企业担当作为。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及时处置违法信息。营商环境,“优”无止境。整治网络“黑嘴”,净化网络空间,才能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发展之“进”。(来源:中国青年网、央视新闻客户端)
【国咨说】
中央网信办的专项行动依据《网络安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剑指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损害商誉等违法行为。法律难点在于如何平衡言论自由与营商环境保护:一方面,“黑嘴”可能构成诽谤罪或虚假信息罪;另一方面,需避免过度干预舆论监督。建议细化《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中“虚假信息”的认定标准,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建立“举报-核查-公示”快速响应机制。长远需推动《网络黑产防治法》立法,明确“黑嘴”的民事赔偿与信用惩戒后果。
【学者观点】
【易继明(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法学院教授);徐慧丽(法学博士,中国移动专利支撑中心研究员):积极参与全球标准必要专利治理】
随着关键领域国际标准机制的完善与发展,标准必要专利已经成为衡量一国创新实力的战略性资源。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制定相关政策,争夺标准必要专利全球治理规则主导权,提升本土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一方面,权利人与标准实施者之间的利益博弈趋向新平衡,许可生态朝良性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司法管辖权扩张带来的诉讼僵局、专利蟑螂等问题仍待规范化。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标准制定、技术创新、产品制造领域均呈现强劲发展势头。顺势而为,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及司法机构都应当积极参与,在全球标准必要专利治理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高效的国际知识产权秩序贡献力量。(来源:知识产权202504《全球标准必要专利政策走向及中国的因应》)
【国咨说】
学者的观点揭示了标准必要专利治理的核心矛盾:技术创新与权利滥用的博弈。中国《反垄断法》及《专利法》对标准必要专利的“FRAND原则”已有框架性规定,但需细化许可费计算、禁令救济等规则。国际层面,中国可借鉴欧盟《标准必要专利法案》的透明度机制,同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广本土标准。企业应建立专利池与交叉许可策略,司法机构则需确立裁判规则,避免管辖权冲突,最终在标准必要专利全球治理中争取话语权。
【本期资讯团队】:
来源:危机公关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