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行教授:历时30年,从高危到普筛:肺部筛查历史、思路、战略及项目研究设计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3 19:03 2

摘要:5月20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CACA前沿播(第12期)”学术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圆满落幕。本次会议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何建行教授和梁文华教授团队分享了他们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的题为“Non risk-Based Lung

编者按:

5月20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CACA前沿播(第12期)”学术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圆满落幕。本次会议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何建行教授和梁文华教授团队分享了他们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的题为“Non risk-Based Lung Cancer Screening With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的研究成果。在会上,何建行教授深入阐述了该研究的背景及相关思考。为方便交流与学习,【医悦汇】特别对会议内容进行了整理。

何建行

▶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

▶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移植科、肿瘤科学术带头人

▶ 美国外科学院、英国皇家外科学院Fellow

▶ 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21国家创新争先团体奖、2023国家创新争先个人奖、2017中华医学进步一等奖,华夏医学一等奖。

▶ 第十届“树兰医学奖”获得者,2021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 中国十大口碑医生;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首届中国胸外科规范与创新手术巅峰展示会:复杂肺及纵隔组第1名。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分钟就有约2人被确诊为肺癌,约1.4人因肺癌去世。在“健康中国2030”行动中,明确提出要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而肺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举措。

1990s-2010s经验初探

何教授指出,其团队的肺癌筛查工作始于1994年,在钟南山院士的引领下,最初在珠海开展相关研究。随后,于1995年在深圳继续推进。在1994年~2014年这20年间,团队主要针对高危人群和非高危人群进行探索性筛查。在临床实践中,他们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对高危人群的筛查确实能够发现不少肺癌患者,但非高危人群的肺癌检出数量也相当可观。基于这20年的数据积累和临床经验,2015年,团队专门针对广州市50岁以上的低保人群开展了筛查工作,这是首次针对非高危人群的大规模筛查尝试。

2017年,何教授团队制定了“爱肺计划”,旨在对广州市越秀区4条街道的50~74岁人群进行筛查。2022年,团队对“爱肺计划”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万人筛计划”。2024年,又启动了“肺健康计划”,进一步扩大了筛查范围和规模。至此,此项肺癌筛查工作已持续开展了30年。

何教授还提到,筛查工作可以追溯到Henschke教授于1992年发起的早期肺癌行动项目(ELCAP)。该项目旨在评估每年进行CT扫描筛查肺癌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何教授团队逐步积累经验,并于2011年在《Lung Cancer》杂志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此项筛查工作与Henschke教授在全球率先开展CT筛查的团队齐头并进,为我国肺癌筛查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早期筛查过程中,他们也发现传统的胸片检查无法有效发现早期肺癌,而低剂量螺旋CT扫描则成为肺癌筛查的首选标准。

何教授指出,低剂量螺旋CT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成本的降低,为我国肺癌筛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过去,CT设备并不普及,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CT设备的保有量得到了显著提升。目前,我国CT设备保有量已达到4.5万台,远超美国的1.5万台和欧盟的2.1万台。这不仅为我国开展大规模肺癌筛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离不开我国医护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

爱肺计划项目开展背景、设计及目的

2015年,在广州市慈善会等机构的支持下,研究团队首次为广州市50岁以上低保人群免费开展了肺癌早期筛查工作。此次筛查共覆盖了1315例受检者,确诊肺癌17例,肺癌检出率达到了1.3%,且通过筛查发现的病例大多为早期肺癌。基于这一成果,何教授团队提出了“爱肺计划”。

当时,全球主流的筛查策略是选择性筛查,即主要针对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筛查,而非开展普遍筛查。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却发现,慢病防治的成功经验在于普遍筛查,而非仅限于选择性筛查。

国内外指南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通常推荐具有重度吸烟史的高危人群接受低剂量螺旋CT筛查。然而,研究显示亚洲非吸烟人群的肺癌发病率也相对较高。鉴于此,何教授团队依据前期筛查经验,开展了风险分层筛查,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筛查工作需要大量资源投入,不仅包括CT设备,还需要动员医院、卫健委、社区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在多方的支持下,团队开启了第二次筛查,将重点筛查人群定为50岁~70岁的人群。

团队发表在《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JTO)的研究指出,当前的指南遗漏了大部分肺癌患者,尤其是早期肺癌患者。并基于此提出了“普筛新模式”。卫健委也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调整。

项目设计纳入标准为40岁~74岁的广州常住居民,同时也设定了排除标准,包括曾经接受过手术、已确诊肺癌、一年内做过CT检查、有明显肺癌相关症状、不能接受CT检查等情况。团队组织了专题讨论,制定了详细的筛查方案,涵盖问卷调查、社区工作和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

主要研究目的是评估广州试点人群的肺癌患病率,并对比高风险人群和非高风险人群的患病情况。

次要研究目的是探索中国人群肺癌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经济学评估。由于肺癌筛查需要动用大量资源,包括CT设备和人力物力等,因此评估其成本效益亦十分必要。

普筛新模式的推广与技术创新

“爱肺计划”是该团队的第一个阶段工作。目前,在多方资源的支持下,团队将进一步开展“肺健康计划”,旨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更广泛的筛查网络。团队提出的战略是,鉴于肿瘤筛查工作成本较高,应当借鉴慢性病防治的成功经验,采用普遍筛查的形式,而非仅针对高危人群的选择性筛查。当然,还需要解决新技术引入的问题,以满足普查工作中高效、便捷、经济的要求。

ctDNA甲基化检测

ctDNA甲基化检测可以作为筛查后的鉴别诊断和确诊方法,而不是单纯的筛查手段。

建立健康大数据平台与生物样本资源库

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为依托,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覆盖全国29个省市、136家医院的庞大网络,共同开展筛查工作。在此过程中,涉及标本库建设和数据管理等工作,这是团队工作的基础。团队围绕中国抗癌协会(CACA)的要求,聚焦肿瘤的“筛-诊-治-康”四大方面,致力于肺癌的早筛、早诊、早干预。

目前,肺癌相关队列规模已达到90万人。在CACA的领导和指引下,希望能更好地推动肺癌的早筛、早诊、早治,帮助患者尽快康复,使我国的肺癌防治工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AI创新

何教授团队还开发了首个以肺癌早诊为中心的全胸部全链条AI诊疗系统,可一次性诊断与筛查15种胸部疾病,实现AI辅助的良恶性诊断,解决了传统筛查工作的规模性、准确性、重复性、辅助工具、标准化下沉五大难题。

此外,团队还与程京院士合作,开发了AI目测仪设备。同时,开发了一项国家颠覆性创新项目“VOCDIAG”全肺呼气诊断系统,利用呼出气体进行检测,并寄希望于将其作为初筛工具,以降低成本,将费用控制在50~100元以内。

除此之外,还有AI自然病例模型、AI原创动漫科普等21项AI工具,来全面推动肺癌的防-筛-诊-治-康。

本文由医悦汇整理发布

来源:医悦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