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起来!给精神洗个澡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3 21:10 2

摘要:从谷爱凌、村上春树到艾伦 · 图灵*(Isaac Asimov),你或许听说过很多人跑步「上瘾」的故事,惊叹于他们「铁人」般日复一日、风雨无阻的奔赴。而一旦自己尝试迈开步子,没跑两步就喘不过气,胸闷气短,呼哧带喘,腿像灌铅了般胀痛难捱,坚持不了半点儿。你大概也

从谷爱凌、村上春树到艾伦 · 图灵*(Isaac Asimov),你或许听说过很多人跑步「上瘾」的故事,惊叹于他们「铁人」般日复一日、风雨无阻的奔赴。而一旦自己尝试迈开步子,没跑两步就喘不过气,胸闷气短,呼哧带喘,腿像灌铅了般胀痛难捱,坚持不了半点儿。你大概也时常嘀咕,是我不够自律、意志力不坚定吗?事实上,并非如此。

或许有些反常识的是,要想养成跑步习惯,你首先要从停止自我苛责开始。正如跑步教练张展晖* 在《跑步治愈》一书中提醒的:「如果你把跑步作为一种自律或者是拿来惩罚自己的方式,就请立刻停止。」而美国哈佛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教授丹尼尔 · 埃里克 · 利伯曼*(Daniel Eric Lieberman)也早已在《锻炼》一书中打破关于「运动自律」的神话,并指出:「聪明的跑者懂得,训练的本质不是征服身体,而是与激素对话。」那么,就让我们从跑步背后生理和心理机制开始讲起。

朋友阿玉上周跑了 20 公里,心情不好时他常常自己去跑步。阿玉分享,他高中时身体虚弱,为了增强体质,变得更加健康、自信,试过不少方式 —— 游泳、攀岩、骑车、爬山。最后,他选择了时间和场地更灵活,准备和收拾时间更少的跑步。从楼下公园的 5 千米开始跑,他到现在的月跑量达到 100 千米。「跑步是我切换生活节奏的方式,跑的时候虽然焦灼、局促,但跑完一下子放松下来,这种感觉很好。」像阿玉这样的跑者并不少见,强健身体之外,跑步给他们也带来了一种超越性的快乐。

《跑步穿过阴云密布》的作者菲尔 · 休伊特*(Phil Hewitt)在接受一次访谈时,提到自己跑步的体验:「跑步让你感到被一种温暖的力量包围,让你整个人都很舒缓……我喜欢跑步时和周围环境的连接,当你跑步时你可以听到自己脚步落在地上的声音,你可以听到自己呼吸的声音,你可以听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你可以看到不同的色彩,你可以清晰地感受世界的所有。这种清晰的意识,让你享受当下这个状态。」他很喜欢把跑步比喻成「给精神洗个澡」,很多跑者都提到了这种美妙的感受:他们在跑步时,专注于步伐节奏、呼吸控制以及身体的运动感,就很容易进入一种「无我」状态,也就是「心流」(Flow)状态。

近来热议的「心流」概念,由匈牙利裔美国心理学家米哈伊 · 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1960 年代,他通过观察艺术家、棋手、攀岩者及作曲家等发现,当这些人在从事自己的工作时,几乎是全神贯注、忘我、沉浸于活动中,经常忘记时间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在「心流」状态下,人们会感到时间感的改变、自我意识的消失以及对活动的完全控制感,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而跑步,作为一种几乎 0 门槛、随时随地能开始,同时又需要全方位调用自己的身体肌肉的运动,能迅速帮助人们回到当下的身体感受中 —— 心率上升、肌肉收放、呼吸、出汗……

跑步产生的「心流」和治愈力的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科学研究表明,跑步时会刺激大脑的神经元,能有效增强前额叶功能 —— 前额叶相当于在大脑的「理性控制中心」,能抑制作为「情绪反应中心」的杏仁核的过度激活 —— 有助于增强理性思考,减少「灾难化思维」(一种过度放大负面事件的倾向),使人们更加专注于当前的行动中。

许多跑者都会描述一种跑步中的极致快感,诸如「仿佛风从耳边吹过来,人像飞了起来」「一股电流涌遍全身,浑身轻松,只是狂飙,一点儿也不累」。类似的快感也被称作「跑者高潮」*(Runner’s High),它来自于跑步中产生的一种「快乐激素」:内啡肽。当人们开始中高强度运动 —— 如心率达到最大值的 60%~70%,持续跑步 20 分钟以上 —— 大脑的下丘脑会将当前场景视为一种压力,并开始释放内啡肽,它作为一种神经递质,能与大脑中的阿片受体结合,抑制疼痛信号,同时引发类似吗啡的欣快感。

跑步还可以促进多巴胺的释放。多巴胺也是一种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是大脑的「即时奖励系统」。张展晖提到,「跑步是促进多巴胺分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为人在运动的状态下,交感神经* 会兴奋起来」。比如,当你设定跑步目标(如,跑完 3 公里)并完成时,大脑就会释放多巴胺,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激励你重复这一行为。这种愉悦感和满足感仅次于谈恋爱,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减轻抑郁和焦虑症状。

内啡肽抑制生理痛苦,多巴胺放大目标达成的快感。内啡肽和多巴胺组成「双核引擎」,共同驱散焦虑等负面情绪。值得一提的是,在跑步训练结束后,内啡肽含量仍然是增加的。定期跑步可以帮助维持这种内啡肽的高水平,从而持续改善情绪状态。利伯曼提到,现代人久坐导致的慢性炎症会加剧情绪低落,而内啡肽恰能直接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无怪乎都市打工人,久坐电脑前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常常需要跑一圈来让自己镇定一下。

六六是一位律师,工作第 3 年时,高强度的工作让她感到压力极大,甚至出现类似抑郁的症状:情绪低落,在公司、在家都不想说话,对以往喜欢的事情丧失兴趣;脾气变得暴躁,因为一点小事就变得不耐烦;觉得精力不足,即使周末连续两天睡 10 个小时以上,还是觉得睡不够;晚上容易失眠,褪黑素也对她没那么大效果;暴饮暴食,尤其是甜品;一直担心工作失误,还有严重的偏头痛。大学时的好朋友在听了她的情况后,鼓励她重拾大学时最爱的运动 —— 跑步。当重新穿上跑鞋,她感到一阵久违的轻松与快乐。恢复跑步习惯后,六六对生活有了更多掌控感,「每次跑步都像是在和自己对话。」

在《跑步穿过阴云密布》一书中,菲尔 · 休伊特(Phil Hewitt)甚至分享了 34 个从更为剧烈的精神伤痛中走出的跑者故事。这些人有的曾在「911」袭击事件中丧亲,有的深陷毒瘾和酒瘾,有些因飞机坠落遭受严重精神创伤,还有的患有抑郁症、厌食症等精神疾病。而休伊特本人,则曾在一次可怕的抢劫中被歹徒刺伤,出现了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他们都通过艰苦而畅快的跑步历程,走出自我封闭的晦暗地带,和其他人以及社会重新建立联系。

在休伊特看来,跑步是帮助夺回「内在控制点」的有力方式 ——「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避免不必要的动作,将意识专注于身体发出的信号(它们通常会变得更强烈),专注于你所感知到的努力,以及敏锐地感受你周围的环境,冥想专家也是这样描述的。」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跑步动作单调、重复而枯燥,但恰恰是这种重复性,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呼吸、集中注意力、沉思和放松的鼓励,带来了近似于「正念」或「冥想」治疗的效果。由此,跑步的魔力不仅在于燃烧脂肪,带来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疗愈,甚至有了一种哲思意义上的「净化作用」,帮助「炼净生命中的杂质」。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跑步的习惯养成并不这么容易,要么是「从入门到放弃」的「3 分钟热度」,要么成为一场与自己身体和意志力作斗争的「痛苦修行」—— 计划跑 5 千米,但只跑了 500 米就已经失去耐心,不敢想后面自己是否能坚持下来;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月的跑步方案,却在第一次出门时就踌躇不已,难以启动……然后陷入自我怀疑与自责之中,不断循环。

从进化的意义上来说,锻炼,并不是人类的本能,很多人累了一天回家只想躺在床上。正如利伯曼所说:「无论是走楼梯、慢跑还是去健身房,我们都需要战胜『避免不必要的身体活动』这一古老而强大的本能。」

张展晖指出,真正养成跑步习惯的关键在于 ——「找到一种跑起来的内在愉悦体验,然后构成自己的驱动系统。」以惩罚、恐惧为主的负面驱动,并不能提供持续动力,反而可能耗损更多心理能量来对抗;奖励型的积极动机才能帮助人们克服身体本能、激发真正的行动欲望,以此来维持长期的运动热情。

作为一名跑步教练,张展晖常常运用「行为设计学」来引导人们更好地养成跑步习惯,克服跑步时遇到的难题。行为设计学又名行为设计核心理论,由斯坦福大学说服力实验室主任 B.J.福格* (B.J. Fogg)教授提出,也叫作福格行为模型(Fogg Behavior Model)。通过长达 20 年的研究,福格发现,所有成功的行为改变,需要同时具备 3 个要素:动机(Motivation)、能力(Ability)和提示(Prompt),即著名的公式「B=MAP」。

从动机来看,无论是六六还是阿玉,他们都渴望通过跑步,转换另一种更积极的生活状态。通过跑步,他们暂时忘掉目前的烦恼,摆脱工作中的烦心事,拥有与自己对话的时间与空间,抑或在户外放空自己。因此,在准备跑步时,最好为你的这段旅程找到一个明确的动机,如健康、减压、社交、缓解心理创伤、挑战马拉松等,增强你的行为驱动力。

当你下定决心后,你可能会想:自己的身体条件不允许,我没有足够时间或缺乏相关知识。当然,科学系统的训练十分重要,比如正确的跑步姿势,必要的跑前准备和跑后拉伸训练,会帮助你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痛苦,提升运动的能力表现。除此之外,「微小的开始」也是培养信心的关键,张展晖教练分享了他帮助徐小平、樊登、张静初等企业家和明星养成跑步习惯时的经验:「降低你跑步时的门槛,设定简单的初始目标,确保行为容易完成,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自己的跑步能力。比如你可以先跑 500 米,而不是 5 千米,先以快走一样的速度慢慢跑,然后逐步增加距离和强度。」

设置一些有效的「提示」,也会帮助你更丝滑地进入运动状态。很多时候起步难,正是因为考虑的事情过多:担心跑步姿势不对,穿的衣服或鞋子不合适,不知道合适的跑步地点等等,不如从「一……就……」的口令开始行动,比如设定某个「一下班就去楼下的公园跑一圈」的行动。另外,把跑步的衣服和鞋子放在手边,也能帮助减少决策的时间成本,提示你即刻就能行动起来。而你在跑步时感知风、光线和沿途风景,让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步伐节奏、呼吸控制以及身体的运动感上,可以减少思维反刍,你会发现心情会变得如此美好,很容易进入一种「无我」状态。

「通往成功的道路是庆祝。」张展晖也鼓励大家在每一次行动后,给予自己一些庆祝的时刻,「一条路上两边的路灯都是漆黑的,当你每走几步,就会有一盏灯为你点亮,每次点灯就是一种庆祝,当你走完这条路时,回头一看,灯已经全部为你亮起。」

跑步中可追溯的数据,也是建立正反馈机制的秘诀所在。你可以使用跑步应用、运动手表等工具记录每一次跑步数据,完成后记得庆祝达成的小目标,给自己提供正向反馈和激励 —— 任何能带来积极情绪的事情都可以,比如尝试说出「我很棒」之类的话,来强化积极行为。如果你觉得意志力有限,可以「外包」你的意志力,请一位跑步教练或者约上你的好友一起跑步,在对方的鼓励和支持下一起进步。

动机、能力和提示这三个要素必须同时存在并满足,跑步行为才会自然而然地完成。当人们在一次又一次感到快乐的跑步中,慢慢增加公里数,看到沿途不同的风景,在创造最小闭环的最优体验中获得快乐,就会逐步养成运动习惯,让跑步成为终身自我疗愈的方式。在生活中,我们终将发现,从跑步中收获的简单幸福与快乐,以及从中锻炼出的坚韧,可以带我们去向更远的地方。

我们还根据此次与张展晖教练的对话,并参考了《跑步治愈》《姿势跑法》等书籍,为你整理了一份正确跑步姿势、跑前热身动作的小贴士,希望能帮助你享受奔跑,现在就下班飞奔起来吧!

来源:NYTtravel新视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