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时间铭记的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3 22:15 2

摘要:阳光灿烂的初夏,我又踏上了淅川鱼关这片非同寻常的土地。这些年,我已记不清来过多少次了,每次造访都有新的感受和想法,而这次更为不同,这次,我不想惊动任何人,只愿独自前往,去静静地拜望、寻觅、深度体味与怀想……

廖华歌

阳光灿烂的初夏,我又踏上了淅川鱼关这片非同寻常的土地。这些年,我已记不清来过多少次了,每次造访都有新的感受和想法,而这次更为不同,这次,我不想惊动任何人,只愿独自前往,去静静地拜望、寻觅、深度体味与怀想……

之前很多次到这儿来,完全是为了我崇敬的移民群体!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为了国家,为了南水北调这一世纪工程,为了给北京和沿线人民送去优质好水,移民们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他们含泪远离故土移居他乡,到陌生的土地上开始新的生活。我在深为他们骄傲、自豪、称颂、赞佩的同时,也曾在两届十年的全国人大代表任期内,以近百件的建议和议案为移民们发声,遂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使一些具体问题得以切实解决。

每次来探访,都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我是那样感念、钦敬、挚爱移民乡亲,他们虽然普通平凡,但他们的爱国如家、奉献与牺牲精神,却成为南水北调工程中最动人的篇章。如一生都在青海、湖北荆门、河南辉县三地不停移民,可谓是移民标本的何兆胜老人,移民仿佛成了他毕生的生活内容,那种超常的感动令我无以言表。他们将平淡寻常的自己活成了一道道光,让时间也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可我今天来,却是为了一个人,一个令我无比钦佩和敬慕的人——曹国宏先生。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他最初的动意、策划和坚韧不拔的持续努力,就没有今天移民们在鱼关的这个“家”,他始终和移民群体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移民们走了,但他们的根却永远留在了这里,怎样才能使移民们心有所寄,思有所依,想有所安,他们再回来时,在祖辈生活过的地方,依然能寻找到故乡和家的感觉?

这个想法深深困扰折磨着彼时任站长的记者曹国宏先生。许是他亲眼目睹了移民搬迁现场那撕裂时空的别离,许是作为移民后代和记者的职责他被刻骨铭心深深触动,满满的家国情怀和浓郁深挚的乡情让这位从这片土地上走出的才俊,那段时间焦灼不安夜不能寐。他意识到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迁徙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安置,更需要精神原乡的重构!在极度的思虑与煎熬中,他骤然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何不像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那样,将移民们的名字镌刻在石碑上,让他们深深的思乡之情能够实实在在有所附依和安放,让子孙后代回来后仍能寻到根脉,让世纪之举的移民精神代代传承……

这是一件非同寻常的大事情,不少人连想都不敢想,他却说干就干,义无反顾!那些日子他在工作之余一直奔走在移民村,多方采访并实地见证了移民们的真实情景……然而,这是一条艰难苦辛的路,每一步都会因太多的困难而驻足不前,可他却以超常的信心和意志,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经过酷暑严冬汗血辛劳的不懈努力,他与有关人士一起倾其全力,将一件堪称壮举的大事做到了极致:为淅川16.5万移民建造出镌刻着他们名字的鱼关移民亭、五十六座移民丰碑和移民民俗博物馆。它们巍然屹立在丹江之滨,成为永远的见证和意义。对此,央视《焦点访谈》曾以“凡人丰碑”为题,深度播报“不能忘却的纪念”。

这是一个记者与十六万多移民的时光对话!他站在碑前,手指抚过凹凸的铭文,朝晖中流淌着温润的光泽,他用自己的行动超好地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天空蔚蓝,纯净如水;公路时而叠起,时而伸展;两旁山坡上的野花欢然盛开,一树树的紫薇、海棠、丹桂、合欢、连翘、女贞及一些不知名的山花,仿佛比赛般恣肆怒放,织成一片连绵不断色彩斑斓的美丽云锦,那花海深处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一只鸟儿,从槐花丛中飞过,洒下洁白的芬芳,目送着它,我很开心地笑了,我和它相遇已有十几次了吧?我认定这是同一只鸟,它认识我,正像我认识它一样,这儿的山水树木也都与我相识相熟,它们更与国宏先生互为知己,深知他无数次的往返来去,经历了怎样眠霜卧雪的百折不挠……

经过近10年酷寒炎夏走村串户的不懈坚持,国宏和一众人士费尽心力将移民们生活中用过的物品:石桌、石碾、石磨、斗升、油灯、乐器、木雕、纺车、织布机、各样农具、老城墙砖、以及锅碗瓢盆水缸等,3.6万多件生活器物都一一搜集起来,建成移民民俗博物馆,构建起一部立体的移民史诗。这一馆的村史和人生,一馆的丹江沿岸农耕文化和历史,一馆的家园见证啊!每一件实物都是一个故事一段古老的时间,是这家人生活道路、命运遭际、苦乐兴衰的披阅和实证,每一样物什上,都带着生命特有的体息和印痕,都散发着热量和光芒,它们是移民们看得见摸得着上面叠印着他们无数指纹的具体可触的故土情怀!移民们每次回来不仅能一眼认出自家那些物件,这些物件也能一下子就认出自己的主人,一颗颗别离伤怀相思相恋的心,就这样被深深打动着,温暖着,映照着,亮堂着……

每值此时,移民们无不流着感激的泪水深深感念、感谢国宏这位家乡的好儿子,他们由衷称赞他仁心善举,功德无量,福泽深厚;说他让他们有乡可寻,有处可去,有家可归!

逢年过节,移民们都要回老家来走一走,看一看,特别是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十月初一,他们是必定要回来祭祖的。常常,望着浩瀚无边的江水,他们再也找不回昔日自己的农家小院、果树良田、耕牛庄稼……他们是那样茫然,那样无所归依。

自从矗立起移民丰碑,移民们再回来便有了去处,有了家的感觉,有了心灵慰藉之所。多少次,他们那沾满泪水的脸紧贴在碑上,一双双粗糙颤抖的手轻轻摩挲着石碑上自己的名字,彼此惊喜相告:“老哥,快看!我在这儿,咱两家紧挨着,还像先前那样,是隔墙邻居哩!”“好哩很,咱们全都在碑上团聚着,谁也不孤单,不论哪家人回到这儿,看望的可都是咱们大家,祭奠的也都是咱大家的祖先啊”……哪家有了婚丧嫁娶,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学,哪家被评为五好家庭,哪家粮果大丰收,他们都要回来到碑前说道说道。这种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仪式,让“家”的概念超越了地理边界,在文化记忆中永续传承。在这里,名字已不再是简单的符号,那不仅是一个个个体的标识,更是实实在在具体的村人,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永远与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血脉相连。56座丰碑如同56卷巨型家谱,一个亲密互爱的大家庭,一页页翻开的时间之书,在数字时代焕发着惊奇的新生。

而极力建议、谋划设计、带动建造了这一切的国宏先生,却永远大默无语,睿智明慧德高品馨的他,从来都谦善低调,深藏若虚,直如那颗在暗夜里发光的启明星,一旦黎明到来,它便谦逊地隐去。

文字永远无法表达我们大家对国宏先生的由衷赞叹与敬佩。在我们看不见的背后,他是怎样披坚执锐负重前行?我们又能了解多少?他要工作,而且向来兢兢业业,全力以赴把工作干好;而要做这件事,唯有在工作之余占用牺牲他的星期天、节假日、以及一个个不眠的夜晚……他就这样一味给自己加压、施力、挑战自我,从不放弃,不堪重负的他,终因过多透支超越极限,身心交瘁,积劳成疾,大病一场。他的两位亲友也先后累倒在这里,再也没有起来……

有好心人跟他说:你一无所图,何必呢?

他正色道:有图,图移民们回来有家可归!

望着清俊睿智、颖慧消瘦的他,我忍不住问:面对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他很认真庄肃地道:主要是领导支持,大家一起努力,那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而对他自己认准的事儿是如何困知勉行坚定不移地做下来,却闭口不谈一字,这就是他,永远拒绝对艰辛苦累的诉说,拒绝哪怕是最真实的对自我作用的提及!其实,用不着问他,谁都清楚,从动意到规划筹建再到建成,这十多年的日日夜夜,他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多少时间和精力,任何一次的犹豫,一个细节的疏忽,任何一回的懈怠,一点点儿的松劲儿……都足以使其半途而废,前功尽弃!资金、人力、心志等,都在全面考量着他,这需要怎样的胆识、勇毅、襟怀、格局与境界才可做到!许多时候他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却依然在艰难竭蹶中前行不辍。

他很喜欢纪伯伦的话: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与人的相互照亮。他更喜欢杜甫的诗句“孤舟一系故园心。”他的心、移民们的心,全都系在了故园。

昔日,移民们迁走后留下的空寂、萧索、荒凉及废弃的破损之物,早已不见了;如今,经国宏等人精心绿化装束的鱼关,已是山山春色,树树滴翠,繁花满枝,鸟鸣蝶舞……

这儿是“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正在申报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教育基地博物馆,是移民精神展示展览基地。走进来,眼前那一幅幅珍贵无比的图片,那一个个声光电现代智能化的影像视频,无不记录着真实难忘的瞬间,俨然是在与新旧时光对视,沉浸在特有的温情和气息中,分明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托举着,一切都充满希望与期待……这儿早已对外开放,一拨又一拨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每每感动得泪眼盈盈,沉吟深思……

这位记者用十多年光阴将个体命运镌刻进国家叙事,让南水北调的壮阔史诗始终保持着人性的温度,那些被丰碑定格的姓名,正在时光长河里书写着新的文明密码。

我听见自己的心在说,请记住,这片新栽下的梨树、苹果树,这片已茁壮成林的香樟树,这一批批不断走进来又走出去的学员,这……

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时间将永远铭记移民乡亲,也必将永远铭记一个人,因为所有这些都与这个人——曹国宏先生有至密关联!有什么能比留住移民乡愁根脉,为移民守住一方心灵家园,让移民精神得以传承和延续更有意义的呢?故乡是我们每个人永不移位的生命胎记,是我们离这个世界上最近的地方……

来源:南阳日报直播南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