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通俗的话来说,这出戏的剧本里藏着“商业联姻”“情感牌营销”“舆论反转”三大主线,两人各取所需,既修复了公众形象,又为各自利益铺路。
董明珠和孟羽童时隔两年再度同框直播,这场看似和解的“破冰”背后,实则是一出多方共赢的商业大戏。
用通俗的话来说,这出戏的剧本里藏着“商业联姻”“情感牌营销”“舆论反转”三大主线,两人各取所需,既修复了公众形象,又为各自利益铺路。
因商业联姻,只为了格力的年轻化突围
格力电器近年来面临增长压力,2024年营收增速放缓,传统家电市场饱和,急需年轻化转型。而孟羽童作为“前董事长秘书”,自带流量属性——她离职后转型自媒体,小红书粉丝超百万,擅长用轻松风格吸引年轻人。
这次合作,格力显然是想借孟羽童的“网红基因”打开年轻市场。直播中,董明珠特意提到“玫瑰空调二代”要瞄准艺术家群体,这种小众化、艺术化的营销策略,正是为了贴合孟羽童的粉丝画像。
孟羽童同样需要格力的背书。她离职后虽尝试创业,但新公司涉及影视文化、广告传媒,急需一个“安全牌”项目积累资源。
与格力合作既能规避舆论风险,又能借助格力品牌提升个人IP含金量。直播中她坐在董明珠身边挨得很近,甚至模仿董的职场习惯,都是在强化“格力嫡系”标签,为后续商业合作铺路。
大打情感牌,从“互撕”到“破冰”
两人关系的转变堪称教科书级的舆论反转。2023年孟羽童离职时,董明珠公开批评她“只顾当网红”,甚至怒斥“钱不是大学生的梦想”;而孟羽童则被曝接私单、低薪高消费,双方陷入“互撕”传闻。
但这次直播中,董明珠突然改口称“羽童不是恶意离职,是年轻经验少”,还主动邀请她“留学前随时回直播间”;孟羽童则回应“”,甚至在格力吃小火锅时感慨“会不自觉模仿董总”。
这种180度转变背后,是精心设计的话题营销。格力需要淡化“开除接班人”的负面标签,孟羽童则要摆脱“忘恩负义”的骂名。直播开场仅10分钟观看量破2万,当晚超30万人观看,数据证明这场“师徒和解”成功吸引了流量。
无利不起早,各取所需的“临时同盟”
这场合作本质是短期利益交换。董明珠需要孟羽童的流量,但格力内部仍有“离职不回头”的规定,她只能模糊表态“出国后可能回归”。
孟羽童则借直播证明自己仍有“格力接班人”潜质,为未来商业合作留余地。直播中两人刻意强调“师徒情谊”,实则都在为各自算盘服务。
格力用孟羽童的年轻化形象冲淡“传统老企业”标签,直播重点推广的玫瑰空调正是为吸引高消费群体。
而孟羽童通过格力背书提升商业合作可信度,直播中她多次提到“在董总身边学会做人做事”,既化解过往争议,又为新公司引流。
这场“剧本杀”,是谁在幕后操盘?
这场戏的导演恐怕是格力的公关团队。2023年董明珠怒斥孟羽童后,格力股价曾短暂下跌,而这次合作恰逢618电商节点,明显是精心策划的营销事件。
孟羽童提前在社交平台发布与董明珠的微信聊天记录,格力官方随后确认直播时间,这种“先造势再官宣”的节奏,精准踩中了吃瓜群众的八卦心理。
那么,未来的董明珠和孟羽童,是再续前缘还是各取所需?
尽管董明珠称“孟羽童可能回归”,但格力已明确表态“出国前仅限直播合作”,而孟羽童的新公司业务与格力无直接关联。这场戏更像是“阶段性合作”,双方各取所需后大概率会回归各自赛道。
来源:蜂针蝶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