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汉学:为文明交流互鉴注入新活力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4 03:00 2

摘要:当前,人工智能加速发展。作为全球汉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之一,自2007年创办至今,世界汉学大会已成功举办八届。2025年6月5日至7日,以“理解中国:人工智能时代的汉学研究”为主题的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将在深圳举办。人工智能时代,科技发展对汉学和中国研

当前,人工智能加速发展。作为全球汉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之一,自2007年创办至今,世界汉学大会已成功举办八届。2025年6月5日至7日,以“理解中国:人工智能时代的汉学研究”为主题的第九届世界汉学大会将在深圳举办。人工智能时代,科技发展对汉学和中国研究有何影响?如何为青年汉学家创造更好的环境?汉学发展又应该关注哪些重要议题?本期,我们邀请相关领域学者,从新时代汉学与文明交流互鉴,冷门绝学、世界中国学与中国古典学,以及人工智能时代跨文化汉学的使命等维度展开探讨。

汉学作为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传统,自近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演进。汉学是文化交流的成果,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始终承载着“互通的过去”与“共建的未来”的双重使命。

汉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跨学科、跨语言、跨文化的研究。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明在冲突与融合之间碰撞交织,中国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之中。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作为中外文明对话的重要纽带,汉学的研究范式、学术功能与社会价值正面临深刻变革,更加需要跨越国界、民族、地域的合作,这也是汉学研究历久弥新的动力所在。新时代的汉学,研究范围已超越传统的历史、语言、文化、翻译,拓延到比较文明、跨文化研究、全球史研究、区域与国别研究等诸多领域,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不同文明对话与互鉴,构建更具包容性、创新性与实践性的文明对话机制,进一步肩负起时代使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思想活力和文化张力。这既是学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回应时代课题的必然选择。

使命转型:从“他者研究”到“文明互鉴”

汉学的历史可追溯至16世纪欧洲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初步研究,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开西学东渐之先河,也推动中学西传,为汉学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从早期的“中国热”到近现代的“中国学”,汉学从以宗教为驱动力到现代的跨学科研究,这一过程中,汉学既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产物,也是西方知识体系对中国认知的映射。作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他山之石”,传统汉学研究呈现出热烈和繁荣的景象。近年来,在西方愈发重视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研究的背景下,我们重新检视传统汉学的研究历史,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汉学研究往往带有“东方主义”色彩,其视角多受制于西方中心主义的学术框架,导致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存在片面性与局限性。

新时代汉学承担着连接古今、融汇古今之变的历史重任,能够推动更多的人认识一个古老的中国,现代的中国和多彩的中国。因此,新时代汉学研究需要突破传统汉学的“他者”定位,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学术霸权,构建多元化的研究视角,转向以中国为方法、以文明对话为目标的学术范式,了解不同国家的文明和历史,通过跨文化研究来探讨人类文明问题,将中国文明置于人类文明的整体框架中进行比较与对话。中国在数字治理、脱贫攻坚等领域的实践,为汉学提供了鲜活的研究素材。新时代汉学研究要强化对“中国经验”的学术提炼,将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等理论成果纳入全球学术话语体系,揭示中国经验的世界价值,助力架稳架宽文明交流互鉴之桥,推动汉学研究从“单向输出”向“双向互鉴”转型。

青年智慧:塑造汉学未来的先锋力量

青年群体始终是汉学变革的先锋力量。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时代浪潮中,青年汉学家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创新活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成为推动汉学研究迭代升级的核心力量。青年汉学家的创新精神,体现在对前沿领域的敏锐捕捉与跨学科方法论的灵活运用。他们将人工智能算法与汉学研究结合,挖掘中国古代文献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将中国文化元素转化为青年人易于接受的“文化符号”,为汉学研究注入鲜活的当代性。青年汉学家肩负弥合文明鸿沟、凝聚全球共识的特殊使命。他们通过世界青年汉学家论坛、良渚论坛等机制,围绕“文明互鉴的新纽带”“跨越时空的文明交流”等议题提出创新方案,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汉学研究的内涵,也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新范例。

新时代汉学的繁荣发展,必须将青年置于战略优先位置,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为青年汉学家搭建“学术成长有通道、创新创造有舞台、全球治理有声音”的立体化发展体系,让青年汉学家成为文明互鉴的“桥梁纽带”与学术变革的“弄潮儿”。为此,应当继续打造好“世界汉学大会”等重要品牌,设立青年汉学家培养项目,不断开拓年轻汉学家与老一辈汉学家之间的交流新渠道,为青年汉学家提供系统的学术训练和丰富的研究资源。此外,还应鼓励青年汉学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建立融合传统汉学研究和现当代中国研究的学术平台,推动跨学科融合,将汉学研究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结合,从而通过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推动青年汉学研究者持续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向世界更好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科技赋能:数智时代的文明阐释

在当前数智时代,汉学的研究方式、传播路径与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赋能已成为汉学研究的重要驱动力。数字人文把中华文化的转化发展引向了新的阶段,将中华文明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时空,延续到当下与更久远的未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方法,深刻改变汉学的知识结构。譬如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与多语种机器翻译等技术,传统文献得以被更高效地分析、传播。又如通过数字化平台,汉学研究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全球学者的协同创新。数字人文将促进汉学研究的跨文化合作,推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汉学研究,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这种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汉学研究的效率,便于保存和利用汉学研究成果,更降低了跨文化传播的门槛,为文明对话提供了更广泛的参与渠道。

此外,科技还为汉学研究提供了“沉浸式”体验的可能性。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还原古代中国的文化场景,让学者和公众直观感受中国文明的演变过程。这种技术手段的引入,使汉学研究从“静态描述”转向“动态体验”,增强了文明交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维度拓展:开创人类文明新篇章

世界发展的大主题依然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世界发展的大潮流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在今天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各国利益休戚相关、命运紧密相连,在全球网络中生存、在全球舞台上发展,相互依存、相互联动,共存一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各国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要穿越惊涛骇浪、驶向光明未来,必须同舟共济,企图把谁扔下大海都是不可接受的。”小船经不起风浪,巨舰才能顶住惊涛骇浪。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

中西文明交往源远流长,汉学反映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具有不同特点的中西文明之间从未间断的接触、认知、交流和对话。新时代汉学研究需要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精神,胸怀天下、融通中外,既深耕中华文明的根脉,又拥抱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世界眼光”审视中国经验,将其置于人类文明演进的长周期中进行比较与总结,关注文明多样性与全球治理,探讨如何通过文明对话,弥合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与发展赤字等层出不穷并愈发严峻的全球性问题,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重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启示,分析全过程人民民主、共同富裕等中国方案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贡献;与海内外学界联手构建更为团结紧密的汉学研究学术共同体,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文明的传承、发展、创新贡献智慧。

新时代的汉学,既是学术创新的前沿领域,也是文明对话的重要载体。我们期待,通过构建开放、包容、共享的学术生态,新时代的汉学能够真正在差异中求共识、在包容中促和谐、在合作中谋发展,推动不同文明在平等对话中实现共存繁荣,在文明交流互鉴、相知相融中书写人类文明新篇章,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提供方案智慧、作出文明贡献。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4日 11版)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