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赢”了?美媒一句话戳破:不敢面对真相,就用狂欢掩盖失败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3 19:17 2

摘要:“胜利日”办了十天,新闻台每天播一个“击溃巴基斯坦”的新故事,从空战到海战、从击毁战机到摧毁核基地,最后居然连“卡拉奇港遭轰炸”“巴核泄漏”这种离谱桥段都能搬上台面。最要命的是,不光网友编,连《今日印度》这种主流媒体也不脸红地上阵,把假新闻当军报转。

先把话挑明了:这场印巴冲突,印度不是“赢了”,而是“演完了”。

“胜利日”办了十天,新闻台每天播一个“击溃巴基斯坦”的新故事,从空战到海战、从击毁战机到摧毁核基地,最后居然连“卡拉奇港遭轰炸”“巴核泄漏”这种离谱桥段都能搬上台面。最要命的是,不光网友编,连《今日印度》这种主流媒体也不脸红地上阵,把假新闻当军报转。

真相是什么?巴基斯坦飞歼-10CE打掉印度三架阵风,顺带把苏-30和幻影2000也按在地上摩擦;印军损失惨重、零反制。可印度政府呢?新闻全封,网络全控,镜头只拍“欢庆胜利”的广场和“报喜不报忧”的新闻通稿。

这种操作,美国《纽约时报》都看不下去了,专门写了一整版揭短:“这不是战争胜利,这是信息战争的集体造假。”

从政府到媒体到民众,一场“全民造谣运动”在印度开演

最开始是假消息只是小范围传播,比如什么“击落巴军战机”“印军突袭巴控区雷达阵地”之类的“网文段子”。

但很快,事态升级。

印度国防部下属机构亲自下场,说中国和土耳其、阿塞拜疆在幕后援助巴基斯坦,印度实际上是一次性赢了“三国联军”。这逻辑听着耳熟不?像极了“打输了但敌人太强所以我赢了”。

再到后来,印度主流媒体开始狂欢:

《今日印度》发视频,“巴核设施起火”;Zee News发推特,“印度海军已经炸毁卡拉奇港”;

更离谱的是,印度还举行了为期十天的“胜利日”庆典,莫迪政府的发言人轮流登台讲话,讲的全是“印度空军如何赢得全球尊重”。

如果不是这些谎言本身过于密集,这场“舆论出征”几乎骗过了所有不看外媒的印度民众。

美媒下场拆台,不是站队,而是被迫说实话

《纽约时报》的文章没用多少煽情词,但只靠堆事实就让人看得头皮发麻:

印度对媒体封口,要求“不得报道未由军方确认的消息”;所有官方发布的视频素材和照片,都只展示“阵风起飞”“苏-30备战”,没有一张交战图像;印度的“辟谣机构”Alt News被另一家亲政府媒体以“扰乱国家士气”起诉,其主编被人肉威胁;莫迪要求马斯克限制Twitter印度区的“敏感账号”,否则就罚款、下架。

这哪里是“胜利庆典”,是“言论封锁”。

《纽约时报》的评论点到即止:“莫迪政府明白这场冲突打得太丢脸,现在只剩让全民自嗨,别让问题归咎于政府。”

造假不只为了掩盖败局,更是为了“维稳2025”

印度不是第一次这么干。2019年印巴空战,飞行员阿比纳丹驾驶米格-21被击落、俘虏,印度却宣布“击落F-16”,结果至今没证据,倒是他回国后莫名得了军功章,还被请去高校做“精神胜利”讲座。

这一次也一样——军事上输了,转头就打舆论牌,而且不是自己玩,是要带动全民一起“造梦”。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信息战,而是莫迪政府在为明年的大选做“胜利者叙事”的铺垫。冲突输了不可怕,可怕的是选民情绪。如果此时承认印军被压制、先进装备没发挥作用、空军体系被突破,那印度舆情立马炸锅,责任直指莫迪执政团队的军费调配和外交策略。

所以,莫迪必须创造一个“至少赢在舆论上”的幻象,让民众不去思考“为啥阵风被打掉”,而是跟着庆典跳舞,高呼“我们打了三个国家”。

这一次,中国成了“编造大胜”的间接陪绑

很少有人注意到,印度在宣传“战果”的过程中,还顺手带上了中国。

先是有机构发文说“巴军能精准打击,是因为中国提供了卫星图像”;又有人说“中国把红旗防空系统部署在巴控区,干扰了印度电子战”。

这种说法,说得像是印度打的是“一场中巴巴阿大战”。

其实我们清清楚楚:中方在冲突中保持克制,没有参与、不介入。但印度为什么要把中国硬拉进去?

很简单——失败的叙事太难堪,那就扩大敌人数量;输了给一个国家丢人,那就“我面对四国联军还如此英勇”,台阶就下来了。

这也是印度舆论系统的惯性:对外宣战,对内煽情。现实搞不定,就拉中国当陪练、当靶子、当背锅侠。

为什么中国需要关注这件事?因为这不是信息战,是战略心理战

印度这波操作,不只是为掩盖战术失利,而是试图在认知层面营造“印度空军站在亚洲天花板”的感觉。

你看最近这半个月的动向:

国防部继续采购更多阵风,并考虑与法国联合研发“第五代轻型战斗机”;俄罗斯报价苏-57,印度只“已读不回”;三代半自研AMCA战机继续投钱;印度空军在边境举行“快速打击演习”,并邀请部分东南亚国家军官旁观;舆论铺天盖地地宣传“未来空军必须具备对中巴双线打击能力”。

这不是冲突之后的冷静复盘,而是一次舆论主导下的战略自我催眠。

而这种“虚拟胜利”的催眠,在某些情况下是会变成行动的。就像2017年的洞朗对峙、2020年的加勒万冲突,印度内部都是在舆论造势后被逼着做决策的。

今天的“信息狂欢”,可能就是明天的“政策暴走”。

写在最后:我们不拆穿,是默许;我们看清楚,是防患于未然

这场印巴空战,谁赢谁输,国际军事分析早有定论。中国没有参与,但必须保持警惕。

因为印度在用“我们赢了”的叙事,粉饰的是“我们可以下次再来”。在国内煽情,在国际招兵,在军备采购上越走越远——不是走向理性,是越输越躁。

所以我们必须做几件事:

坚定不吃激将法,军事上继续自稳自强,别被带节奏;战略上保持距离,必要时做冷处理,避免落入印度“转嫁压力”的陷阱;舆论上该反击时就反击,不能让“借我们垫背”成为印度信息战的惯性;保持与巴基斯坦的战略默契,默而不喧、稳而有力。

中国不需要在战场上炫耀战果,也不需要加入谁的庆功晚会。我们只需要保证一点:别人编不出我们的失败,更接不住我们的真实实力。

印度可以说“赢了”,但他永远无法决定,谁才是下一场战争真正能赢的人。

来源:愚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