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外患下的品牌困局:大连海参缘何陷入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4 09:27 2

摘要:在过去,大连海参凭借着优质的品质和深厚的品牌底蕴,一直占据着海参市场的重要位置,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然而,如今的大连海参却陷入了“名誉扫地无人问津”的困境,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通过大数据来深入剖析。

在过去,大连海参凭借着优质的品质和深厚的品牌底蕴,一直占据着海参市场的重要位置,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然而,如今的大连海参却陷入了“名誉扫地无人问津”的困境,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通过大数据来深入剖析。

01

产量激增与品质把控难题

大连海参产业曾经历过快速扩张阶段。在瓦房店、庄河、普兰店、旅顺等沿海地区,海参养殖成为热门投资项目 ,产量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2024年大连海参养殖面积达218万亩,产量8.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近29%。如此大规模的产量增长,虽然在市场份额上看似取得优势,但也带来了品质把控的难题。

在快速扩张过程中,部分养殖户为了追求产量,忽视了海参生长的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一些圈养海参的养殖密度过大,导致海参生长环境恶化,海参品质下降。与底播增殖这种接近“野生”品质的养殖方式相比,圈养海参在口感、营养成分等方面存在差距。而市场上对于大连海参高品质的认知根深蒂固,一旦低品质的大连海参流入市场,就会影响整个大连海参的品牌形象。

02

外地海参假冒冲击

随着国内海参养殖产业的发展,北到辽宁其他地区,南到浙江、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大量海参养殖迅速崛起。这些外地海参在产量上占比迅速提升,并且多数外地海参假借“连海参”之名进入市场。

从市场数据来看,2023年大连海参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27%,约为8万吨,但市场上却充斥着大量号称“大连海参”的产品 ,产出与售卖间的巨大差距反映出假冒现象的严重。南方海参由于生长周期短,营养物质富集不够,与大连海参在品质上存在明显差异。但消费者往往缺乏有效的鉴别能力,这就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出现,真正的大连海参市场份额被挤压,声誉也受到损害。

03

市场竞争与品牌建设滞后

目前中国海参市场统计的年产值大约在300亿元左右,但整个行业并没有一家销售额能有绝对领导力的品牌。大连的几家大型海参企业年销售额也不过5亿元左右。在全国海参产业版图中,虽然大连海参养殖面积最大、品质领先、产业链完整,但在品牌建设和市场竞争方面却存在不足。

一方面,大连海参品牌众多,缺乏统一的品牌规划和市场推广策略,导致品牌影响力分散。众多小品牌之间甚至存在恶性竞争,相互压价,损害了大连海参整体的品牌价值。另一方面,在面对其他地区海参品牌的竞争时,大连海参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品质优势和品牌历史优势,在市场宣传和营销手段上相对滞后。例如,一些新兴的海参品牌通过创新的营销方式和产品包装,迅速打开市场,而大连海参在这方面的创新不足,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群体。

04

消费者观念转变与市场需求变化

随着健康观念的普及和消费升级,消费者对于海参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滋补功效,对于海参的品质、安全性、食用便利性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品质和安全性方面,消费者更加关注海参的养殖环境、是否有药物残留等问题。而部分大连海参在养殖和加工环节的不规范操作,引发了消费者的担忧。在食用便利性上,即食海参、鲜炖辽参等新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但大连海参在产品创新和多元化方面的步伐较慢,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变化。此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使得消费者在购买海参等高端滋补品时更加理性,对于价格更为敏感。而大连海参由于养殖成本、品牌溢价等因素,价格相对较高,在价格竞争上处于劣势。

大连海参如今面临的困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重振大连海参的声誉和市场地位,需要从加强品质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优化品牌建设、创新产品和满足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入手,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大连

2025.5.24

来源:扈冬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