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主流媒体一线见证陕西高质量发展新实践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4 09:26 2

摘要:当AGV无人运输车沿着磁轨精准运送车架,机械臂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安装挡风玻璃,工业机器人以0.01毫米精度完成轮胎装配——这座占地10万平方米的超级工厂里,传统重卡制造的轰鸣声正被数字化的脉搏重新定义。

5月23日,“全国主流媒体看陕西”采访团深入产业一线。在重型机械的铿锵声、氢能科技的静谧革命与史诗演出的时空碰撞中,触摸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

占地10万平方米的超级工厂里

工业机器人以0.01毫米精度完成轮胎装配

当AGV无人运输车沿着磁轨精准运送车架,机械臂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安装挡风玻璃,工业机器人以0.01毫米精度完成轮胎装配——这座占地10万平方米的超级工厂里,传统重卡制造的轰鸣声正被数字化的脉搏重新定义。

在总装联合厂房的数字化指挥中心,电子屏跳动着实时生产数据:4.8分钟的生产节拍,单班单线150辆的峰值产能,相当于每秒就有一台重型卡车完成关键部件装配。这条贯穿东西的智能产线上,5条分装线与2个集配区构成精密运转的“工业神经网络”,底盘装配A线正在上演令人惊叹的“数字芭蕾”——36台背负举升式AGV机器人沿预设轨迹穿梭,将整车数以千计零部件精准输送,螺栓拧紧机器人将螺栓力矩误差控制在±3%以内,六合一加注机将油液加注量精确到毫升级。

“这是会思考的生产线。”陕汽汽车总装配厂生产办主任季翔指向正在自动分拣零件的SPS配送系统。36台AGV机器人如同训练有素的“物料管家”,通过视觉识别系统自主规划最优路径,在驾驶室装配区与发动机分装区之间构建起“零库存”的智慧物流链。当车架刚被AGV放置到工位,其配置信息已同步传输至拧紧机、加注机等设备,实现工艺参数的毫秒级响应。

在智能轮胎工站,工业机器人正演绎着“毫米艺术”。视觉定位系统以0.02毫米精度捕捉安装点位,六轴机械臂以每秒2米的节奏完成轮胎装配,配合自动涂胶检测系统,将传统需要3人作业的工序压缩至无人化操作。更令人瞩目的是其“双速智造”能力:常规生产模式下每小时下线15台整车,切换至冲刺模式时产能可跃升至22台/小时,彻底打破“人海战术”的产能天花板。

当AGV运输车将车架送至质量门时,一场数字化“体检”正在上演:3D视觉系统以0.05毫米精度扫描车身表面,激光雷达对气密性进行纳米级检测,128个传感器同步采集电气系统数据。通过“电子身份证”追溯系统,每颗螺丝的拧紧曲线都可回溯至具体操作员,构建起全生命周期的质量防火墙。

驾驶最新下线的X6000重卡,气囊减震座椅的通风加热功能、双悬浮屏智能交互系统,彻底颠覆了人们对重卡驾驶舱的刻板印象。“这座智能工厂每分钟创造的价值,相当于传统工厂的3倍。”季翔表示,从1988年首批13辆“延安牌”越野车走出国门,到如今累计出口超36万辆,陕汽正以“灯塔工厂”标准重塑中国制造标杆。

秦创原·氢合湾科创区

全省首个氢燃料电池共性测试平台平稳运行

秦创原·氢合湾科创区内,全省首个氢燃料电池共性测试平台正平稳运行。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院士团队打造的省内首条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全自动产线上,质子交换膜以纳米级精度涂覆催化剂;隔壁实验室内,管晓宏院士团队建设的零碳分布式智慧能源中心,正通过微电网系统优化氢能转化效率。

“我们构建了‘1站、2所、3中心、多元区’的立体发展格局。”科创区负责人介绍,当下的“秦创原·氢合湾”拥有1个院士科创工作站、西安交大与西北工大2所高校研发基地、共性测试中心、智慧能源中心、中试基地3大核心平台,以及质子汽车氢能商用车中试基地等产业区,共同构成了氢能源的创新矩阵。

此外,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已通过“四链融合”体系,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耦合,已孵化盛世盈创、旭氢时代、秦氢元等23家科技企业。

在专业技术经理人办公室,服务团队正在为入驻企业定制解决方案。据介绍,2024年以来已完成技术对接57次,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2个。

“未来三年将形成年产5000台氢燃料电池系统的产能。”工作人员介绍,随着泾河新城氢能物流干线投运,搭载本土氢燃料电池的50台物流车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2万吨。这片承载着“西安北跨战略核心聚集区”使命的土地,正以每平方米7.8项专利的密度,浇筑西北最大氢能产业聚集区的基石。

《赳赳大秦》剧场内

3万枚装饰灯具投射出公元前221年的星空

《赳赳大秦》剧场内,600台电脑灯具与1000台效果灯具交织成星河,3万枚装饰灯具将公元前221年的星空投射在观众席穹顶。全球首个贯穿行进式剧场中,1280个轨道座椅载着观众穿行于咸阳宫阙与函谷关战场,45米跨度的空中移动舞美装置以每秒3米的速度划过黑暗,3.5吨重的青铜战车在头顶悬停——这些亚洲室内最大的动态装置,配合水电雾风体感特效,将“黑夫”从普通士卒到帝国卫士的成长史,淬炼成可触摸的民族精神史诗。

“我们让每颗螺栓都成为历史语法的标点。”舞台视觉总设计乔治·西平揭秘,为了还原战国兵器质感,团队扫描了127件秦代文物,用3D打印技术复刻出误差小于0.1毫米的戈矛阵列。灯光总设计唐纳德·霍德尔创造的“战场光语”系统,通过128个传感器实时调节600台灯具的色温亮度,使长平之战的惨烈与咸阳宫宴的华美在同一空间无缝切换。

《赳赳大秦》出品人庞博介绍,自公演以来,《赳赳大秦》凭借其独特的沉浸式观演形式、宏大的场景设计以及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赢得了主流媒体及网络传媒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已然成为西安城市旅游打卡新地标,吸引了大量外国、外地游客慕名前来观演。

截至5月23日,累计接待已超41万人次,平均上座率95%。目前,全网媒体矩阵粉丝量超30万,全网曝光量超3.5亿次,相关话题全网传播量超2.8亿,好评率超过95%。

“秦文化不应只在博物馆里。”当观众与秦兵马俑共颂《秦风·无衣》时,历史便完成了从知识到情感的转化。此刻,剧场内的合唱震彻穹顶,与舞台不远处兵马俑军阵的肃穆沉默,共同诉说着这片土地跨越千年的精神传承。

>>记者手记

在陕汽重卡的智能产线上,每秒0.01毫米的精度追求,传承着秦人“物勒工名”的质量执着;在氢合湾实验室里,院士团队攻克氢燃料电池技术的身影,延续着商鞅“极心无二虑”的改革精神;在《赳赳大秦》的舞台上,1280个移动座椅划出的轨迹,勾勒出“车同轨”的现代演绎。

正如秦创原·氢合湾墙上的标语:“创新驱动,氢启未来”。当智能重卡沿着新丝绸之路驶向中亚,当氢能重卡在泾河岸边启动引擎,当剧场灯光照亮观众湿润的眼眶——这片见证过周秦开元的土地再次证明:真正的文明传承,从不是简单的复古模仿,而是让历史基因在时代血脉中永续奔流。

采访团之见闻,仅是缩影。放眼望去,从郑国渠的治水智慧到氢能产业的零碳革命,从青铜剑的冷冽锋芒到智能机器人的精密舞步,从竹简上的小篆律令到沉浸式剧场的数字编码——陕西正用多个维度书写新时代答卷。

来源:西安广播电视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