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飙升,建议大家:6件事别忘做,为了自己和家人,别大意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3 18:11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一个月前,大家还在朋友圈晒着春游、聚会、堂食的照片,谁能想到,几周之后,核酸排队的长龙又出现在了社区门口。

“不是都已经过去了吗?”这是不少人的疑问。确实,疫情的“主旋律”早已从头条撤场,但病毒,从未真正离开。

新一波新冠感染潮正在悄然升温。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5年5月初发布的数据,近期多地报告新冠病毒变异株XBB.1.16的传播速度显著加快,感染人数呈指数级上升。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场隐形的“倒春寒”。

别以为得过一次就免疫,病毒这东西,比你想的滑头多了。在门诊里,我已经接诊了好几位“二阳”“三阳”的病人,有的症状比第一次还严重。

今天,我就想跟大家聊聊——在这个感染飙升的关键节点,有6件事一定别忘做。为自己,也为家人,咱得有点“防火意识”。

我有一个老朋友老刘,去年阳过一次,症状不算重,发了两天烧就好了。于是今年他看到新闻说有新一波感染潮,直接一句话:“我阳过了,不怕。”

结果上周他突然高烧39度,咳嗽、咽痛、全身酸痛,来医院一查,阳性。这次他还出现了轻微的胸闷和持续乏力,恢复期比上次长了不少

根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年的一项研究,新冠病毒的变异株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二次感染”的几率在感染后6个月内就开始明显上升,尤其是免疫力较弱的人群。也就是说,即使你得过一次,也不能掉以轻心。

现在流行的变异株,和你上次感染的那个“版本”已经不是一个“操作系统”了。你以为是“打过的怪”,其实它早换了个皮肤重新上线了。

很多人觉得:“我这次只是咳嗽一下,嗓子有点疼,没发烧,应该没事吧?”但医生最怕的,就是这种“没事”的表象。

“长新冠”是啥?简单说,就是感染新冠后,症状拖延超过4周,甚至数月仍未恢复正常。比如持续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嗅觉味觉异常、情绪低落、甚至心律紊乱。

2024年《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报道指出,大约有10%~20%的新冠感染者会出现“长新冠”症状,而且与感染时症状轻重无关。也就是说,就算你只是“轻描淡写”地阳了一次,也可能留下“后遗症”。

我门诊里就遇到一位35岁的女性患者,已经阳过三个月了,每天还觉得累得像跑了马拉松,连上班都吃力。查了心肺功能、血氧、脑血流,正常;但她确实就是“提不起劲儿”。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新冠后疲劳综合征”。

所以啊,别拿“轻症”当挡箭牌。病毒留痕,未必在当下。

我们都盼着摘口罩的日子,但现实是:口罩依旧是最简单、有效的个人防护手段之一

特别是在以下几种场景下,一定要戴口罩

一是医院和公共交通工具。这些地方人流密集,感染风险高。

二是去超市、商场等室内场所,尤其是通风不良的地方。

三是家里有老人、孩子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时,自己外出回来后建议戴口罩,防止把病毒带回家。

戴口罩不是懦弱,而是责任感。不仅保护自己,更是保护身边人。

去年那场“抢药潮”,还记得吧?退烧药、感冒药、抗病毒药一夜之间全没了,朋友圈都在“互助换药”。

但这次,我们得冷静点。不是有药就安全,而是要知道什么时候该休息,什么时候该就医。

身体给你的信号,千万别装看不见。比如:

持续高烧超过3天、呼吸急促、心跳异常快、胸闷胸痛、精神状态差、意识模糊,这些都是比较危险的信号,建议及时就医。

我一直跟患者说:听身体的话,别死撑。你不把自己当回事,病毒才不会客气。

在我接诊的一户三口之家中,爸爸是外卖小哥,妈妈是超市收银员,孩子上小学。三人都在不同的时间段感染了新冠。问题是,家庭内部防护做得不好,导致老人也被传染了,最后因为基础病加重住了院。

家庭防疫,关键是“默契”:谁要是感冒发烧了,第一时间戴口罩、分餐、勤通风;家里有老人小孩的,更要注意居家清洁,定期消毒,减少不必要的外出。

防疫不只是个人战,更是一场家庭配合战。就像下象棋,得互相看招,才能赢。

“现在的新冠,不就是个感冒嘛?”这句话,我每天门诊都能听到。

但你知道吗?“感冒”和“新冠”的本质区别,是病毒本身的攻击性和复杂性

普通感冒大多是由鼻病毒引起,主要影响上呼吸道,症状较轻,很少有长期影响。而新冠病毒(尤其是变异株)可以影响多器官系统,诱发基础病、加重慢病、甚至诱发血栓、肺部纤维化等严重问题

新冠≠感冒,这种说法是极其误导的。就像把一场台风说成是小阵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我知道,大家都累了,对“新冠”这两个字已经麻木了。但病毒不累,它还在升级。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恐慌。关键是要有科学的态度、理性的判断、和一点点坚持。

防疫这件事,说到底,靠的不是一时紧张,而是日常的点滴习惯。

再提醒大家这6件事情,别忘了:

得过一次不代表免疫,防护仍要继续;症状轻不等于没事,警惕“长新冠”;口罩别急着摘,关键场景要戴好;别囤药,听身体的信号才靠谱;家庭要有防疫默契;别把新冠当感冒,科学认知最重要。

为了你自己,也为了你爱的人,别大意。

参考文献:

[1]吴尊友,冯录召.新冠病毒感染的流行趋势与防控策略探讨[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45(1):1-5.

[2]李文.“长新冠”现象及其临床特征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10):1201-1205.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周报(2025年第18周)[R].中国疾控中心官网.2025-05-08.

来源:王医生健康守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