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爸,您说什么?上海有套房子?”李伟惊讶地看着病床上突然清醒的父亲。
“爸,您说什么?上海有套房子?”李伟惊讶地看着病床上突然清醒的父亲。
“黄浦区...276平...钥匙在老宅墙缝里...”父亲紧握儿子的手,眼神前所未有的清醒。
“您等着,我去看看。”李伟犹豫了一下,父亲的眼神又开始涣散。
六年了,这是父亲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说话,可他说的到底是真是假?
星期天的下午,阳光透过养老院的窗户洒在地板上,形成一道温暖的光带。
李伟拎着水果和营养品,推开了父亲病房的门。
这是他每周雷打不动的例行公事,六年来从未间断。
病床上的老人目光呆滞地望着天花板,仿佛那里有什么只有他能看见的风景。
“爸,我来看您了。”李伟轻声说道,把带来的水果放在床头柜上。
老人没有反应,这很正常,李伟已经习惯了父亲这样的状态。
六年前那场车祸夺走了父亲的大部分记忆和意识,医生说是脑部受到严重损伤,导致早发性痴呆。
有时候父亲会叫他的名字,但更多时候,父亲只是安静地坐着,像个迷路的孩子。
李伟开始像往常一样,给父亲削苹果,嘴里絮絮叨叨地讲着家里的琐事。
“小明上周考试又是班级第一,那孩子真像您年轻时候,特别聪明...”
“公司最近不太景气,但我应该能撑过去...”
“小区门口新开了家面馆,等您好点了,我带您去尝尝...”
李伟知道父亲大概听不懂,但他依然习惯性地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就在这时,一只布满老年斑的手突然抓住了他的手腕。
李伟愣住了,抬头看向父亲的脸。
父亲的眼睛里闪烁着久违的光芒,那是清醒的、有意识的目光。
“伟子...”父亲的声音嘶哑但清晰。
“爸!”李伟激动地握住父亲的手,“您能认出我来了?”
父亲吃力地点点头,嘴唇颤抖着想要说什么。
“上海...我在上海有套房子...”父亲的声音虽然微弱,但每个字都无比清晰。
李伟愣住了,不知道该如何回应这突如其来的信息。
“黄浦区...276平米...钥匙和房产证...在老家西墙...砖缝里...”父亲的话断断续续,但内容却震撼人心。
“爸,您说什么呢?您什么时候在上海买了房子?”李伟困惑地问道。
“去看看...你会明白的...”父亲的眼神逐渐变得涣散,似乎又要回到那个沉默的世界。
“别走...爸,您再多说一点!”李伟急切地抓紧父亲的手。
但为时已晚,父亲的眼神又恢复了往日的空洞,仿佛刚才的清醒只是一场幻觉。
李伟坐在床边,心情复杂地看着重新陷入沉默的父亲。
这是六年来父亲第一次如此清醒地说话,而且内容如此具体。
上海的房子?276平米?这怎么可能呢?
02李伟是家里的独生子,三十五岁,在杭州一家普通公司做中层管理,收入尚可但算不上富裕。
他和妻子张琳结婚七年,有个六岁的儿子,一家三口住在市郊的小区里,生活简朴而规律。
母亲在他大学时因病去世,之后父亲一直独自生活在老家的小院子里。
那是个县城郊区的普通平房,李伟从小在那里长大,对每一寸土地都熟悉无比。
父亲李志明曾是县里一家国营厂的技术员,工作踏实,为人低调,从未提起过在上海有什么产业。
六年前,父亲在骑电动车回家的路上被一辆闯红灯的货车撞倒,造成严重的脑部损伤。
手术后,父亲保住了性命,却失去了大部分的记忆和认知能力,医生诊断为外伤性痴呆。
最初两年,李伟和妻子轮流照顾父亲,但随着病情稳定,他们不得不把父亲送进了专业的养老院。
每个月的医疗费和护理费几乎占了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但李伟从未抱怨过。
“这是我应该做的,”他总是这样对妻子说,“爸爸一辈子省吃俭用,把最好的都给了我。”
然而今天父亲突然说的这番话,彻底打乱了李伟的思绪。
开车回家的路上,李伟的脑海里不断回放着父亲说的那些话。
上海黄浦区的276平米房子,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
黄浦区可是上海最核心的区域之一,那里的房价早已高不可攀。
如果按照现在的市价,这样一套房子至少值几千万,可能上亿。
父亲是什么时候买的?
钱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从来没有提起过?
更重要的是,父亲是真的清醒了说了实话,还是只是痴呆症患者常有的幻觉和胡言乱语?
回到家,张琳正在准备晚餐,看到丈夫一脸心事重重的样子,关切地问道:“看完爸爸了?他今天怎么样?”
李伟把下午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妻子。
张琳听完,惊讶地瞪大了眼睛:“真的假的?爸从来没提过啊!”
“我也不相信,”李伟苦笑道,“但爸爸说得那么清楚,眼神也是多年来最清醒的一次。”
“那你打算怎么办?真的去老家看看吗?”张琳问道。
李伟沉思片刻,点了点头:“明天请一天假,回老家看看吧,不管真假,总要查个清楚。”
晚上,李伟辗转难眠,脑海中闪现着各种可能性。
如果父亲真的有这样一套房子,那么这些年来的拮据生活是为什么?
父亲为何从不提及?又为何在痴呆多年后的今天突然说出来?
这一切疑问像一团乱麻,缠绕在李伟的心头。
03第二天一早,李伟驱车前往两小时车程外的老家。
多年无人居住的老房子落满了灰尘,院子里杂草丛生。
李伟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熟悉又陌生的气息扑面而来。
“西墙...砖缝...”李伟回忆着父亲的话,走向房子西边的墙壁。
老家的房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砖房,墙壁上有不少风化的痕迹。
李伟仔细检查着每一道砖缝,希望能找到父亲所说的线索。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寻找,他的手指终于在靠近地面的一处砖缝中触到了异物。
那是一块松动的砖,轻轻一撬就能取出来。
砖后面的空间里,藏着一个生锈的铁盒。
李伟的心跳加速,手有些颤抖地打开了盒子。
铁盒里有一把老式的钥匙,一张泛黄的房产证复印件,还有几张老照片。
房产证上清晰地显示:上海市黄浦区文华路128号,建筑面积276平方米,产权人:李志明。
李伟的手开始颤抖,父亲说的竟然是真的!
照片上是年轻时的父亲,站在一栋看起来很气派的建筑前,背景明显是上海的建筑风格。
还有几张照片显示父亲和一些西装革履的人在一起,看起来像是在什么商务场合。
李伟从未见过这样的父亲——自信、精干,与他印象中那个朴素的县城技术员判若两人。
照片背面写着日期:1988年5月。
这时李伟才意识到,自己对父亲年轻时的经历知之甚少。
在他的记忆里,父亲一直是县城那家国营厂的技术员,平凡而普通。
难道父亲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上海岁月?
李伟仔细查看了房产证上的日期:1992年3月15日。
这个日期让他更加困惑了——1992年,他才刚出生不久。
父亲是如何在那个年代就拥有上海市中心的豪宅?而且之后为何从不提起?
带着满腹疑问和那个装有钥匙和房产证的铁盒,李伟离开了老家。
回杭州的路上,他给妻子打了电话,简单说明了情况。
“真的找到了?”张琳的声音里充满了难以置信。
“是的,房产证看起来是真的,还有钥匙和一些照片,”李伟说,“爸爸年轻时似乎在上海有过一段经历,但他从来没跟我提起过。”
“你打算怎么办?”张琳问道。
李伟沉默了一会儿,说:“我想去一趟上海,亲眼看看那套房子。”
“好,我支持你,”张琳说,“不过别抱太大希望,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
李伟明白妻子的担忧——三十年过去,谁知道那套房子现在是什么状况?
但无论如何,他必须弄清楚这个突然出现的家族秘密。
04回到杭州,李伟决定先联系父亲的一些老同事,看能否了解到一些线索。
通过多方打听,他联系到了王师傅,父亲在县城工厂的老同事,现在已经七十多岁。
“你父亲在上海工作过?”王师傅听了李伟的问题,露出了惊讶的表情,“这事我还真知道一些。”
李伟急切地追问:“您能告诉我具体情况吗?”
王师傅点点头,开始回忆:“那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吧,你父亲被选派去上海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工作,好像是什么技术顾问之类的。”
“当时可是个香饽饽的位置啊,大家都羡慕得很,”王师傅继续说道,“你父亲在那边干得不错,听说还升了职,成了什么部门经理。”
李伟惊讶地听着,这些都是他从未听父亲提起过的事情。
“那他为什么会回来呢?”李伟问道。
王师傅叹了口气:“具体原因我不太清楚,好像是九十年代初吧,你母亲身体不好,他就申请调回来了。”
“回来后就一直在县里的厂子干,也没人提那段上海的经历,慢慢的大家也就忘了。”
这些信息让李伟若有所思,看来父亲确实有一段不为人知的上海岁月。
但为什么回来后从不提起?那套房子又是怎么回事?
离开王师傅家,李伟又翻出了家里保存的一些老相册和文件。
在一个尘封已久的纸箱底部,他找到了父亲的一些老证件和文件。
其中有一份合同,上面写着“上海中外合资企业技术顾问聘用合同”,年份是1986年。
还有几份父亲在上海工作期间的工资单,金额在当时确实相当可观。
但最让李伟震惊的是一份银行存折复印件,上面的余额数字让他倒吸一口冷气。
1992年,那个时候的几十万,相当于现在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
李伟开始明白,父亲可能确实有能力在上海购置那样一套房产。
但随之而来的更多疑问困扰着他:为什么父亲回到县城后过着近乎拮据的生活?
为什么从不动用那套房产或银行存款?
为什么直到痴呆六年后的今天,才在一次短暂的清醒中提起这个秘密?
带着这些疑问,李伟决定直接前往上海,亲眼看看那套神秘的房产。
他向公司请了三天假,并告诉妻子自己准备明天出发。
“我跟你一起去吧,”张琳提议,“孩子可以送到我妈那儿。”
李伟摇摇头:“你留下来照顾孩子吧,我自己去就行,很快就回来。”
晚上,李伟再次仔细查看了从老家带回来的房产证和钥匙。
房产证上的地址很清晰:上海市黄浦区文华路128号,5单元801室。
他在网上搜索了这个地址,发现这是一个建于八十年代末的高档住宅区,位置极佳,周边设施完善。
即使是今天,这样的地段也是寸土寸金。
李伟尝试在房产网站上查询这个小区的房价,结果让他咋舌——即使是最小户型,现在也要上千万。
一套276平米的大户型,市值可能超过一亿元。
这个数字让李伟彻夜难眠。
如果这套房子真的存在,而且仍然属于父亲,那么这将彻底改变他们家的生活。
但他又不敢抱太大希望——毕竟三十年过去了,谁知道中间发生了什么变故?
也许房子早就被变卖了,也许产权已经变更,也许...
带着忐忑和期待,李伟收拾好行李,准备第二天一早出发前往上海。
临睡前,他又去看了一眼手机里父亲的照片,心中默默祈祷:爸,您到底想告诉我什么呢?
05第二天一早,李伟搭乘高铁前往上海。
两个小时的车程里,他的思绪不断在过去和现在之间穿梭。
他回忆起小时候的点点滴滴,父亲虽然不善言辈,但总是默默付出。
上大学时母亲生病,父亲四处借钱,硬是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母亲最终还是走了,但父亲从未抱怨过命运的不公。
这样一个朴素、坚韧的父亲,怎么会有上海黄浦区的豪宅?
又为什么一直守口如瓶,从不提起?
高铁到达上海虹桥站,李伟打车直奔黄浦区文华路。
车窗外,上海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繁华的景象让这个来自小城市的年轻人感到些许压力。
“师傅,您知道文华路128号吗?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李伟问出租车司机。
“文华公寓啊,老牌的高档住宅区了,”司机师傅熟络地回答,“九十年代初建的,那时候能住进去的都是有身份的人。”
李伟的心跳加速,看来这个地址确实存在,而且正如他所料,是个不折不扣的富人区。
出租车在一个典雅的欧式风格小区前停下。
“到了,文华公寓,”司机说道,“现在这里一平米十万往上,是真正的寸土寸金。”
李伟付完车费,站在小区门口,仰望着这座保养良好的建筑。
尽管已有三十多年历史,但整体看起来依然气派非凡,花园修剪得整整齐齐,门禁森严。
李伟深吸一口气,拿出那把从老家墙缝里找到的钥匙,走向小区大门。
门卫拦住了他:“先生,请问您找谁?”
“我...我是来看801房的,”李伟有些紧张地说,“我父亲的房子。”
“801?”门卫疑惑地看着他,“您贵姓?”
“李,我父亲叫李志明。”
门卫翻看了一下登记表,点点头:“哦,李志明先生的房子,好多年没人来过了。”
“您是他儿子是吧?有钥匙或者证件吗?”
李伟出示了从老家找到的房产证复印件和钥匙。
门卫检查后,态度明显恭敬了许多:“李先生,请进吧,5单元在右手边第二栋楼。”
穿过精心维护的花园,李伟来到5单元楼下,心跳如雷。
电梯上升的过程中,他的脑海里闪过无数个问题:房子现在是什么状况?是否有人居住?里面会有什么?
电梯停在八楼,李伟深呼吸,走向801室的门前。
门牌上确实写着“801”,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但保养得不错。
他站在门前犹豫了一会儿,终于鼓起勇气,将钥匙插入锁孔。
出乎意料的是,钥匙竟然能顺利转动,锁“咔嗒”一声打开了。
李伟的手有些发抖,慢慢推开了门。
06进门后,李伟瞬间就愣住了。
房子内部干净整洁,没有长期无人居住的痕迹。
客厅宽敞明亮,装修风格略显老旧但保养良好,家具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风格。
墙上挂着几幅字画,看起来颇有价值。
整个房子静悄悄的,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了三十年。
李伟小心翼翼地走进去,环顾四周,试图从这些陌生又熟悉的物品中寻找父亲生活的痕迹。
书房里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从专业技术到文学作品应有尽有。
李伟随手抽出一本,扉页上赫然写着父亲的名字,笔迹刚劲有力,与他记忆中的一致。
主卧室里,床上的被褥整齐地叠放着,似乎随时等待主人归来。
床头柜上放着一张相框,是父亲和母亲年轻时的合影,两人面带微笑,看起来幸福而满足。
李伟拿起相框,眼眶湿润了——这张照片他从未见过,但照片中母亲灿烂的笑容却深深刻在他的记忆里。
这张照片证明,父亲确实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而且把对母亲的思念一直带在身边。
但更让李伟困惑的是,房子里没有积灰,甚至能闻到淡淡的清洁剂气味,显然有人定期打扫。
厨房里的冰箱是空的,但非常干净,厨具摆放整齐,似乎随时可以使用。
这一切都说明,尽管父亲多年未踏足此地,但有人一直在维护着这套房产。
是谁?为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李伟继续探索着这套神秘的房子。
在客厅的一个抽屉里,他发现了一叠文件,大多是些房产税单和物业费收据。
最新的一张收据日期是上个月,表明物业费一直有人按时缴纳。
付款人一栏写着“张梅”,这个名字对李伟来说十分陌生。
他翻找着更多的文件,希望能找到关于这个“张梅”的线索。
终于,在一个文件夹底部,他发现了一份合同。
这是一份房屋托管协议,签署于1994年,甲方是李志明,乙方是张梅。
协议内容大致是:李志明委托张梅代为管理上海的房产,允许其居住使用,但产权仍归李志明所有。
作为回报,张梅每月需支付一定金额的租金到指定账户,并负责房屋的日常维护。
合同期限为十年,到期后自动顺延,除非任何一方提出终止。
李伟反复阅读这份合同,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房子一直有人维护——原来父亲早就安排好了一切。
但这个张梅是谁?为什么父亲会把房子托管给她?
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正当李伟沉浸在思考中,门锁突然传来钥匙插入的声音。
他警觉地站起身,紧张地看向门口。
门被推开,一位五十多岁的女性走了进来,看到李伟后明显吃了一惊,手中的购物袋差点掉在地上。
“你是谁?为什么在这里?”女人警惕地问道,另一只手已经伸向了口袋,可能是要拿电话报警。
“您别紧张,”李伟急忙解释,“我是李志明的儿子,李伟。”
女人听到这个名字,明显愣了一下,上下打量着李伟。
“你...你真的是老李的儿子?”她的语气缓和了一些,但仍然充满疑虑。
李伟点点头,拿出自己的身份证:“您可以看看,我就是李伟。”
“您是...张梅阿姨吗?”
女人看了看身份证,表情渐渐放松下来:“是的,我是张梅。”
“没想到会在这里见到你,你父亲...他还好吗?”
07李伟简单地向张梅解释了父亲的情况,以及自己是如何得知这套房子的存在。
“所以,这些年您一直住在这里,并代为照管这套房子?”李伟问道。
张梅点点头,脸上流露出怀念的神情:“是的,按照我和你父亲的约定。”
“说来话长,”她叹了口气,“我们先坐下来慢慢聊吧。”
两人在客厅坐下,张梅泡了茶,开始讲述她与李志明的故事。
“我和你父亲是在那家中外合资企业认识的,那时他是技术部经理,我是财务部职员,”张梅回忆道,“我们共事几年,成了很好的朋友。”
李伟注意到她说“朋友”时的语气很自然,看来他们之间确实只是普通朋友关系。
“你父亲在上海工作的那几年,表现非常出色,深得外方股东的赏识,”张梅继续说道,“后来公司准备在香港上市,给核心员工分配了一批原始股。”
“1992年上市后,你父亲的那些股票一下子值了很多钱,当时很多人选择立刻兑现,买房买车。”
“你父亲也买了这套房子,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
李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确实符合他对父亲的印象。
“那他为什么会突然回老家呢?”李伟问出了心中最大的疑惑。
张梅的表情变得有些黯然:“是因为你母亲生病了。”
“当时你父亲接到电话说你母亲病情严重,他二话不说就申请回去了,尽管公司给他开出了很优厚的条件挽留他。”
“他走之前把这套房子的事情安排好,委托我代为管理,每月支付租金到他指定的账户。”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按约定办事,只是最近几年联系不上他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听到这里,李伟心头一热,眼眶再次湿润。
父亲放弃了在上海的大好前程,只因母亲需要他;而这套价值连城的房产,父亲却从未提起过。
“您知道那个账户的情况吗?”李伟问道。
张梅点点头:“知道一些。你父亲当年留了一张银行卡给我,说如果有紧急情况可以联系他。”
“这些年的租金都按时转入那个账户,应该积累了不少钱。”
张梅起身从书房拿出一个文件夹,里面整齐地存放着三十年来的转账记录。
“每月两万元,从未间断,”她说,“最初是你父亲定的价格,说是市场行情,后来我主动提高过几次。”
李伟粗略计算了一下,三十年来,这个账户至少积累了七百多万,再加上利息,可能超过一千万。
而这一切,父亲从未提起过。
“我在想,如果不是父亲突然在养老院清醒了一次,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些,”李伟低声说道。
张梅惊讶地看着他:“养老院?你父亲怎么了?”
李伟这才意识到张梅并不知道父亲车祸后的情况,于是详细讲述了这六年来发生的一切。
听完后,张梅掩面而泣:“老李竟然变成这样了...我一直以为他只是不想联系了...”
“这些年,我时常想给他打电话,但又怕打扰他的新生活,”张梅哽咽着说,“没想到他经历了这么多苦难。”
李伟安慰着张梅,同时心中也升起了更多的疑问:父亲为什么从不提起这套房子和这笔财富?
是想留到最后关头作为惊喜?还是有其他什么考虑?
08傍晚时分,张梅邀请李伟留下来吃晚饭。
“你就住在你父亲的房间吧,”她说,“明天我带你去银行查询一下那个账户的情况。”
饭后,李伟独自坐在父亲的书房里,思绪万千。
桌上的台灯投下温暖的光,照亮了书桌上整齐摆放的文件和书籍。
他随手翻阅着父亲的笔记本,里面记录了很多工作和生活上的点滴。
突然,一张夹在笔记本中的照片吸引了他的注意。
照片上是年轻时的父亲,怀里抱着一个婴儿,背景是医院的病房。
李伟仔细端详这张照片,心想这婴儿应该就是自己,但照片背面的日期却让他困惑——1991年12月8日。
这个日期比他的出生日期早了近一年。
他翻到照片背面,除了日期外,还有一行小字:“志明和小伟,母子平安。”
小伟?这不就是自己的名字吗?但这个日期明显不对。
带着疑惑,李伟继续翻找着更多线索。
在书桌的抽屉深处,他发现了一个上锁的小盒子。
试了几把钥匙后,他终于找到了合适的那把,打开了盒子。
里面是一叠泛黄的信件,最上面的一封信封上写着:“致我最爱的志明”。
李伟犹豫了一下,还是小心地取出信纸,展开阅读。
信的内容让他瞬间呆在原地,手中的纸张微微颤抖。
“亲爱的志明:当你读到这封信时,我可能已经离开人世。医生说我的病情已经到了晚期,时日无多。我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看着小伟长大。答应我,一定要好好抚养他,让他知道这世上曾有一个深爱他的母亲...”
信的落款是“永远爱你的妻子:林小雨 1993年4月”。
林小雨?这不是母亲的名字!
母亲叫张兰,1998年去世,而不是1993年!
李伟感到一阵眩晕,急忙翻看其他信件和文件。
一张出生证明赫然在目:李伟,男,1991年12月8日出生,父亲:李志明,母亲:林小雨。
这...这怎么可能?
他明明记得自己是1992年11月出生的,母亲是张兰,不是什么林小雨!
正当李伟陷入极度困惑之际,房门被轻轻敲响。
“李伟,你还好吗?”是张梅的声音。
李伟没有回答,只是呆呆地坐在那里,手中紧握着那些令人震惊的文件。
张梅推门进来,看到桌上散落的信件和文件,脸色顿时变了。
“你...你都看到了?”她的声音有些颤抖。
李伟抬起头,眼中满是困惑和痛苦:“这些是什么意思?我到底是谁?父亲...他到底隐瞒了什么?”
张梅深深地叹了口气,在李伟对面坐下:“看来是时候告诉你真相了。”
“你父亲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说,但既然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
张梅的声音低沉而沉重,仿佛在讲述一个不忍回首的往事。
“林小雨确实是你的生母,她在你出生后不久被诊断出患有晚期癌症。”
“你父亲带着她和你回到老家,希望能在家乡的环境中多争取一些时间。”
“不幸的是,小雨的病情恶化得很快,1993年春天就去世了。”
“你父亲悲痛欲绝,但为了你,他强打精神继续生活。”
“1995年,他遇到了张兰,也就是你一直以为的'母亲'。”
“张兰是个善良的女人,她接受了你,爱你如己出。”
“你父亲为了让你有一个完整的家,决定隐瞒过去,让你以为张兰就是你的亲生母亲。”
李伟感到一阵晕眩,世界仿佛在瞬间分崩离析。
原来他一直生活在一个精心编织的谎言中。
原来那个他深爱且怀念的“母亲”,并非他的生母。
原来父亲背负着如此沉重的秘密,独自守护着这个家庭。
“那么...上海的这套房子...”李伟艰难地问道。
“是你父亲和林小雨的爱巢,”张梅轻声回答,“你出生在这里,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第一个月。”
“后来小雨生病,你们回了老家,这套房子就空了下来。”
“你父亲无法割舍与小雨的回忆,所以一直保留着它,委托我代为照管。”
李伟感到泪水不受控制地流下脸颊,所有的拼图终于完整了。
父亲不提这套房子,不动用这笔财富,是因为它们承载着太多痛苦而美好的回忆。
那个银行账户里积累的财富,也许是父亲想要留给他的遗产,但又不知如何开口解释其中的来龙去脉。
直到车祸后的痴呆状态,在那短暂的清醒时刻,父亲终于说出了这个秘密。
09“我能看看她的照片吗?我的...亲生母亲。”李伟轻声问道。
张梅点点头,起身走向客厅的一个柜子,从里面取出一本相册。
“这是他们的结婚照,还有一些生活照,”她递给李伟,“小雨是个非常漂亮、聪明又活泼的女孩。”
李伟小心翼翼地翻开相册,第一页就是父亲和一位年轻女子的结婚照。
女子明眸皓齿,笑容灿烂,看起来那么年轻,那么充满生机。
她的眉眼之间,竟与李伟有几分相似。
这就是自己从未谋面的生母。
李伟的泪水不受控制地流下,打湿了相册的塑料封面。
“她...知道自己活不久了吗?”李伟哽咽着问。
“知道,”张梅轻声回答,“确诊后,医生只给了她半年时间。”
“但她坚持要生下你,尽管医生警告说生产会加速病情恶化。”
“她说,既然无法陪伴你成长,至少要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
“她希望你能替她好好活下去,看看这个她无法再看到的世界。”
李伟无声地哭泣着,为这位素未谋面却为他付出一切的母亲。
张梅递给他一杯水,轻轻拍着他的肩膀:“你父亲一直很爱你,也一直很爱小雨。”
“他不告诉你真相,是怕你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也是为了保护张兰阿姨在你心中的形象。”
“张兰阿姨虽然不是你的亲生母亲,但她把你当亲生儿子一样抚养,这份爱同样弥足珍贵。”
李伟点点头,擦干眼泪:“我明白。我不怪父亲,也不怪张...妈妈。”
“他们都是爱我的,用各自的方式。”
第二天一早,张梅带着李伟去了银行。
通过父亲的身份证复印件和李伟的亲子关系证明,他们查询了那个神秘账户的余额。
数字让李伟再次震惊——三十年来的租金加上利息,账户里已经积累了一千五百多万元。
“这些钱一直都在等着你,”张梅说,“我想你父亲是打算在合适的时候告诉你一切。”
“只是命运弄人,那场车祸夺走了他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回到房子,李伟坐在客厅里,看着窗外的上海天际线,思绪万千。
“张阿姨,关于这套房子和账户,您有什么建议吗?”他问道。
张梅微笑着摇摇头:“这是你和你父亲的事情,我无权干涉。”
“我只是按约定照管了这么多年,现在你来了,一切都该回到正轨。”
李伟沉思片刻,做出了决定:“房子还是保持现状吧,您继续住在这里,就像过去三十年一样。”
“租金的事情,我们可以重新商量,毕竟现在市价已经不一样了。”
“至于账户里的钱,我想用一部分改善父亲的医疗条件,剩下的先存着,等将来再做打算。”
张梅感激地看着李伟:“你真像你父亲,考虑问题总是那么周全。”
“小雨如果在天有灵,看到你这样懂事,一定会很欣慰。”
这句话让李伟的眼眶再次湿润。
在上海又逗留了一天,李伟整理了父亲和母亲的遗物,拍下了许多照片,准备带回去。
临行前,他对张梅说:“张阿姨,谢谢您这么多年来的守候。”
“如果不是您,我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这段历史,也不会了解到我的亲生母亲是个多么勇敢的女性。”
张梅笑着摇摇头:“不用谢我,我只是履行对老朋友的承诺。”
“以后有空常来看看,这里永远是你的家。”
10回到杭州,李伟第一时间去了养老院,看望父亲。
尽管父亲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李伟觉得自己比任何时候都更理解这个默默付出的男人。
“爸,我去过上海了,”李伟轻声对父亲说,“我看到了那套房子,也见到了张梅阿姨。”
“我还看到了...妈妈的照片,我的亲生妈妈,林小雨。”
“她真漂亮,我有她的眼睛,是不是?”
父亲依然没有反应,但李伟觉得他的眼神似乎闪烁了一下。
“我不怪您隐瞒这一切,我知道您是为了保护我,为了让我有一个完整的家。”
“您和...张妈妈都很爱我,我很幸福,真的。”
李伟拿出手机,给父亲看上海房子的照片,以及自己整理出来的一些老照片。
“房子我暂时不打算动,就让张阿姨继续住着吧,她照顾得很好。”
“账户里的钱,我打算用一部分给您换个更好的养老院,请专业的护工照顾您。”
“剩下的钱,等您的病情稳定了,我们再一起商量怎么用,好吗?”
说到这里,李伟惊讶地发现,父亲的眼角竟流下了一滴泪水。
这是六年来,父亲第一次有如此明显的情感表露。
李伟激动地握住父亲的手:“爸,您能听懂我说的话吗?”
父亲微弱地点了点头,又一滴泪水滑落。
李伟立刻叫来了医生,医生检查后表示,这可能是病情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情感区域的活动增强了,这是个好兆头,”医生说,“虽然完全恢复的可能性很小,但生活质量可能会有所提高。”
这个消息给了李伟极大的鼓舞。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用账户里的钱给父亲换了一家设施更好的养老院,请了24小时专业护工,还定期安排各种康复治疗。
每周末,他都会带着妻子和儿子去看望父亲,给他讲家里的趣事,或者读一些他过去喜欢的书。
偶尔,父亲会有短暂的清醒时刻,能够认出他们,甚至能说出简单的词语。
这样的时刻虽然短暂,但对李伟一家来说却弥足珍贵。
李伟也经常带父亲去上海,住在那套承载了太多记忆的房子里。
张梅会准备父亲过去喜欢的饭菜,三人一起聊天,回忆过去的点滴。
有时候,李伟会觉得父亲仿佛回到了年轻时代,眼神中闪烁着久违的光彩。
至于那笔巨款,李伟并没有大肆挥霍,而是谨慎地规划着。
他用一部分钱改善了家庭条件,把原来的小房子换成了一套稍大的学区房,让儿子能有更好的教育环境。
他还拿出一部分钱,成立了一个以母亲林小雨名字命名的癌症患者关爱基金,帮助那些像母亲一样与病魔抗争的人们。
剩下的钱,他投资了一些稳健的项目,作为家庭的后备资金和儿子未来的教育金。
生活渐渐步入正轨,那套上海的房子,那段尘封的历史,那个失而复得的母亲,都成为了李伟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来源:篮球飞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