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小时内,美盟友致电中国,中美四次对话,特朗普访华提上日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4 10:33 3

摘要:在过去三天,中方密集接待了美国和欧洲的高层代表、企业大佬、学界人士,外交部副部长几乎轮番出场,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深意?

在过去三天,中方密集接待了美国和欧洲的高层代表、企业大佬、学界人士,外交部副部长几乎轮番出场,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深意?

德国总理默茨、法国总统马克龙接连主动打来电话,他们究竟在担忧什么,又在向中方传递什么信号?

先说默茨。德国作为欧盟经济发动机,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不言而喻。

德国的汽车产业链紧紧绑定在中国市场,每当中美博弈升级,德国车企的压力也随之陡增。

此次默茨通话的关键词有三个,分别是“合作”“公平”“绿色发展”

这三个关键词很清楚地想要释放一个信号,即德国不是来唱反调的,德国是想要继续做生意的。

这与法国总统马克龙的表态如出一辙,不过马克龙还专门提到了台湾问题、经贸争端、甚至还关心了一把欧盟对白兰地反倾销调查中的“中方态度”。

这一通电话几乎可以理解为法国交底了,法国希望中国在欧盟问题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法国则可以在地缘政治上为中国争取一点话语权。

这种做法,说白了,是在中美之间找一个生存缝隙。

如今的欧洲人显然已经意识到,继续跟着美国搞所谓“去风险”政策,最后的结果只会是自己成为风险最大的一方。

与欧洲盟友的电话外交相比,美国国内更具戏剧性的则是特朗普本人又一次放话要“访华”。

在他的说法中,这次访问原计划在4月就成行,但因中东之行“耽搁了”。

如今,中美之间已经启动了副部长级别的对话机制,是否意味着他即将登机起飞?

答案并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首先要问,特朗普是来沟通的,还是来作秀的?

毕竟自从第一任期以来,他的操作从来不是以国际稳定为核心,而是以交易为本质。

对特朗普来说,访华是一种手段,一种展示自己愿意对华释放“善意”的手段。

但问题是,中方是否会配合他上演这一出作秀?

按照外交惯例,元首会晤的前提是“高层对话-确定议题-沟通成果预期”,目前仅停留在“副外长-副国务卿”层级,还远未到“元首级访问”的阶段。

而且在中美高度敏感的博弈中,中方更看重的是可持续的政策基础,而不是一次性的政治表演。

更重要的是,中国对待特朗普的认知已经非常清楚:他可以出尔反尔,可以制裁可以谈判,但他始终围绕的是“美国利益”,从不顾及对方诉求。

这就决定了,即便特朗普愿意来,中方也未必愿意见。如果他的访华只是为了自己在国内的支持率,为了在中美间制造某种“权力形象”,那中方很可能会通过“拖”“缓”“冷处理”的方式将其化解。

所以说,特朗普这次访华能否成行,取决于三点:

1、他是否能提供实际的政策让步作为访问筹码;

2、中方是否认为与其会晤能为中美关系“减压”;

3、美国国内其他政治势力是否会阻挠,或反过来推出更具稳定性的替代方案。

回到这三天的“密集对话”本身。中方在72小时内,与美方进行了四轮重要交流,分别是:

外长王毅会见美国亚洲协会会长康京和;

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会见美国新任驻华大使庞德伟;

前财长盖特纳会见中方高层和央行行长;

马朝旭副部长与美常务副国务卿兰多通话。

看似“日程爆满”,实则“各有分工”。

康京和的到访是“智库通道”,属于“非官方但高影响力”渠道。她此行是对中方政策方向的摸底测试——既能反馈给美国高层,也能在国际上释放“中美仍保持沟通”的信号。

庞德伟作为新一任美国驻华大使,其肩负的责任不可谓不重要。

一直以来,中美大使换人往往意味着关系的重新定位。马朝旭在会谈中重申了“三原则”(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但字里行间更强调的是“中方不接受压制、不欢迎挑衅”,这是一种欢迎但不让步的态度。

盖特纳作为“老中国通”,他熟悉中国市场、了解政策逻辑。他代表的是华尔街和美资基金的真实声音。

“他们”希望在中国继续做生意,但需要政策可预期性、市场透明度。此类对话并不会直接改变中美关系,但却有可能形成“经贸维稳”的缓冲区。

而兰多的通话才是真正的官方通道。副外长对副国务卿,是目前中美官方沟通中的最高层级。

双方就“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交换意见,其实话语很克制,但这种克制背后的含义是:中美之间有很多问题无法通过媒体解决,必须保留“热线”通道,以防误判。

这一系列对话如果提炼为一句话,那就是:“我们不信任彼此,但我们更怕彻底断联。”

来源:辩一辩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