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以来,陕西多地持续遭遇高温天气,关中平原、陕北东部及陕南河谷地区频繁出现35℃以上的高温,部分区域甚至突破40℃。西安市气象台5月21日升级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新城区、碑林区等地最高气温飙升至40℃以上,干热风风险等级居高不下。这种极端高温天气对夏
一、高温来袭,播种形势严峻
2025年5月以来,陕西多地持续遭遇高温天气,关中平原、陕北东部及陕南河谷地区频繁出现35℃以上的高温,部分区域甚至突破40℃。西安市气象台5月21日升级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新城区、碑林区等地最高气温飙升至40℃以上,干热风风险等级居高不下。这种极端高温天气对夏季玉米播种构成了直接威胁。
从气候预测来看,6月上旬前期陕北东部、关中中东部仍将出现区域性高温,而6月上旬中后期全省大部将迎来小到中雨,关中西部、陕南西部局地有中到大雨。这意味着播种期将面临“高温干旱”与“短时强降水”的双重考验,农民需精准把握墒情变化,在夹缝中抢抓播种窗口。
二、高温对玉米播种的双重影响
(一)不利因素:干旱与热害交织
1. 土壤墒情恶化:持续高温加速土壤水分蒸发,关中灌区部分地块墒情不足,导致种子难以萌发。例如,咸阳市三原县因高温干旱,冯村水库干涸,农田灌溉用水紧张,农民不得不采取分时轮灌、错峰用水等措施。
2. 种子发芽受阻:玉米种子最佳发芽温度为30-32℃,当气温持续超过35℃时,发芽率显著下降,易造成缺苗断垄。此外,地表高温可能直接烫伤种子,尤其是播后未及时浇水的地块。
3. 苗期生长受抑:高温环境下,幼苗蒸腾作用加剧,若水分供应不足,易导致植株萎蔫、生长缓慢。同时,高温还会抑制根系发育,降低玉米的抗倒伏能力。
(二)有利条件:降水与技术赋能
1. 降水缓解旱情:根据气候预测,5月24-25日陕西中部将迎来中到大雨,6月上旬中后期全省降水偏多1-2成,这将有效补充土壤墒情,为适墒早播创造条件。例如,西安市鄠邑区农技部门建议农民利用降雨间隙,及时造墒播种,确保出苗整齐。
2. 技术应对方案成熟: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已出台多项技术指导意见,包括选用耐密高产抗逆品种(如“陕单650”“豫单9953”)、采用精量播种技术(行距60-70厘米,播种深度3-5厘米)、铺设滴灌设施保苗等。例如,关中灌区推广的“5335”播种技术,可实现一次性完成施肥、播种、铺管等作业,提高抗旱能力。
三、分区域应对策略
(一)关中灌区:抢墒播种与节水灌溉并重
关中平原是陕西夏玉米主产区,今年小麦收获期因干热风提前3-7天,为玉米播种腾出了时间窗口。农民应抓住5月底至6月15日前的高产播期,优先选用早熟品种(如“郑单958”),采用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机进行免耕播种。对于墒情不足的地块,可先造墒后播种,或播后及时滴灌,每亩滴水20-30立方,确保一播全苗。
(二)陕南地区:抗旱保苗与病虫害防控
陕南河谷地区高温与干旱叠加,需重点做好抗旱保苗工作。例如,汉中市城固县引导农民改种“大豆玉米套种”及薯类等旱粮作物,节约灌溉用水。同时,高温高湿环境易诱发锈病、穗腐病等病害,建议采用包衣种子,并在苗期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三)陕北地区:趁墒播种与增密增产
陕北地区6月降水预计偏多2-3成,墒情条件较好。农民可趁墒早播,选用耐密型品种(如“金科玉3306”),将种植密度提高至每亩5000-6000株,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对于盐碱性低的井灌区域,可推广膜下滴灌技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四、政策支持与农民实践
为应对高温干旱,陕西省财政已拨付5000万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支持受灾地区开展灌溉、改种、补种等工作。同时,各地农技部门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应对。例如,石泉县云雾山镇人大代表带领村民铺设临时软管7400米,灌溉玉米等农作物1500余亩,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农民也在实践中探索出有效方法:关中地区种植大户采用履带式播种机降低接地压力,避免湿地下田导致土壤板结;陕南农民通过喷施黄腐酸等抗蒸腾剂,减少叶片水分蒸发。这些经验为应对高温挑战提供了宝贵参考。
五、未来展望:科学管理与长期适应
尽管今年陕西高温天气对玉米播种带来挑战,但通过合理选择品种、优化播种技术、加强田间管理,仍可实现稳产增收。例如,2022年关中灌区在高温伏旱下,通过“一增三改一防”技术集成,部分示范田玉米亩产突破800公斤。
长期来看,气候变化将使高温天气常态化。建议农民持续关注气象预报,提前储备抗旱物资,推广耐旱品种和节水技术。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和救灾机制,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抗灾能力。
结语:今年陕西夏季玉米播种虽面临高温考验,但只要抓住降水窗口期,科学运用增密播种、滴灌保苗等技术,同时借助政策支持和农技指导,完全能够化挑战为机遇,为秋粮丰收奠定基础。农民朋友们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灵活调整种植策略,在高温热浪中守护好“粮袋子”。
来源:农家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