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能源始终是推动社会跃迁的核心动力。从煤炭时代的蒸汽轰鸣到石油世纪的工业狂飙,每一次能源革命都重塑了世界的面貌。而如今,一场更宏伟的变革正在上演——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频现,万亿级市场蓄势待发,人类距离“人造太阳”照亮未来仅一步之遥。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能源始终是推动社会跃迁的核心动力。从煤炭时代的蒸汽轰鸣到石油世纪的工业狂飙,每一次能源革命都重塑了世界的面貌。而如今,一场更宏伟的变革正在上演——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频现,万亿级市场蓄势待发,人类距离“人造太阳”照亮未来仅一步之遥。
能源困局:核聚变的“破局之剑”
全球能源危机与气候变暖的双重夹击下,传统能源体系已显疲态。化石燃料的污染与核裂变的放射性风险,迫使人类寻找更清洁、更高效的终极能源。核聚变,这一模仿太阳能量释放过程的技术,凭借其“燃料取之不尽(一升海水蕴含的氘可释放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零碳排放、无长寿命核废料”的颠覆性优势,成为破局的关键。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若核聚变实现商业化,全球能源成本将下降至当前水平的1/10,彻底终结“能源贫困”时代。可跟踪布局!点击获取>>> 联系我们
技术突破: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惊险一跃”
2025年,中国核聚变领域捷报频传:
“亿度千秒”里程碑:1月20日,合肥EAST装置实现1亿摄氏度下1066秒稳态等离子体运行,首次在地球上模拟出未来聚变堆环境,标志着工程化应用迈出关键一步;
洪荒70横空出世:能量奇点公司研发的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成功放电,国产化率超96%,磁体系统成本降低50%,为商业化铺平道路;
材料革命:联创光电高温超导磁体通过20K低温测试,上海超导启动IPO扩产,高温超导带材年产能突破千公里,破解聚变装置“强磁场、低能耗”的核心难题。
这些突破背后,是磁约束与惯性约束两大技术路线的并进,以及人工智能优化等离子体控制、3D打印加速部件制造等跨学科创新的融合58。
政策加码:国家战略的“聚变加速度”
全球能源竞赛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中国:国务院国资委将核聚变列为未来产业核心,上海斥资10亿元成立未来聚变能源科技公司,安徽、四川等地打造聚变产业集群,2035年建成工程实验堆(CFETR)的目标清晰可见;
国际:美国Helion能源获微软订单,韩国加入ITER扩容计划,欧盟启动“聚变火炬”项目。2024年全球核聚变投资达71亿美元,中国以35%的占比领跑。
政策与资本的共振,正将核聚变从“科研理想”推向“产业实践”。
万亿蓝海:产业链的“造富密码”
核聚变产业链已初具规模,细分赛道龙头浮出水面:
核心材料:安泰科技的钨铜偏滤器、久立特材的超导导管垄断ITER供应链,技术壁垒构筑护城河;
关键设备:合锻智能斩获2亿元真空室订单,上海电气交付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主机,设备国产化率突破90%;
超导磁体:西部超导、联创光电深耕铌钛合金与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成本下降驱动商业化进程。
资本市场上,可控核聚变概念股年内平均涨幅超30%,应流股份、弘讯科技等龙头股价翻倍,市盈率低于30倍的金杯电工、中国核建估值修复空间巨大。
未来已来:文明跃迁的“终极钥匙”
核聚变的商业化时间表日益清晰:
2035年:中国计划实现聚变工程堆发电,全球首座商用堆或于2040年前并网;
2.26万亿市场:2030-2035年全球将新增25座商业堆,带动超导材料、真空室、偏滤器等细分市场爆发。
届时,一度电成本有望降至0.3元以下,沙漠中的聚变电站将昼夜不息地为AI算力中心、海水淡化厂、太空电梯供能,人类文明正式迈入“能源自由”纪元。
结语:点亮星海的“中国太阳”
从EAST的“亿度千秒”到洪荒70的自主突破,从政策红利的倾注到资本巨头的押注,核聚变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科幻畅想。这场能源革命的浪潮中,中国正以技术领跑者的姿态,为人类文明点燃“终极能源”的火种。
来源:有趣的科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