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宰相(如现副总理)苏辙被贬雷州,任化州别驾七年,他做了哪些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3 00:07 2

摘要: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 [98-99]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

苏辙(1039年3月17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 [98-99]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位列宰执。

哲宗亲政后,因上书谏事而被贬知汝州,连谪数处,包括广东雷州七年。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颍昌。独门谢客十余载,致力于整理旧著、教育子弟。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被追复为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苏辙:雷州7年的岁月长歌

绍圣元年,一场政治风暴席卷北宋朝堂,年近花甲的苏辙被卷入漩涡,一贬再贬,从副宰相之位跌落至雷州。这一跌,便是在雷州度过了六年多的时光。

苏辙曾任副宰相,手握实权,按理说权势滔天,奈何在北宋复杂的政治局势里,党派纷争不断,新旧党争激烈。苏辙属于旧党,而当新党得势,章惇等新党人士掌权,对旧党人士展开大规模打压。章惇等人对苏辙这样的旧党中坚力量怀恨在心,苏辙又为人正直耿介,不善迎合,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多次与新党意见相左,于是被章惇等人抓住把柄,肆意陷害,最终落得被贬雷州的下场。

在苏辙的交友圈里,最著名也与他交情最深的当属其兄长苏轼。苏轼同样因党争被贬,只是苏轼的贬谪之路更为坎坷,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兄弟二人虽被贬至不同地方,但心始终相连,在苏辙被贬雷州的岁月里,苏轼曾绕道前来与他会面。兄弟二人在雷州相聚的时光,虽短暂却珍贵,他们一起游山玩水,诗词唱和,互诉衷肠,成为苏辙雷州岁月里最温暖的慰藉。除了苏轼,苏辙与当地的一些文人墨客也有交往,他以诗文会友,在雷州传播中原文化,吸引了不少文人前来交流切磋,只是因史料留存有限,这些文人的名字多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苏辙由副宰相被贬谪,在雷州的职务是任化州别驾(从四品),安置在雷州。别驾在当时多为虚职,并无太多实际的行政权力,但苏辙并未因此消沉,而是积极投身于当地的各项事务之中,为雷州的发展与百姓的福祉倾尽全力,做出了诸多贡献。

一、兴办教育,开启民智

苏辙来到雷州后,发现当地教育资源匮乏,百姓多不识字,文化水平低下。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决定兴办教育,改变这一现状。

他在城郊一处荒地上,亲自规划督建起一座学堂。建设过程中,苏辙挽起袖子,与工匠们一起搬砖运瓦,烈日下,他的衣衫被汗水浸透,却始终坚守。学堂建成后,他又四处奔走,召集学生。许多百姓不理解,认为读书无用,苏辙便挨家挨户劝说。

有一次,苏辙来到一户人家,户主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见苏辙登门,赶忙热情招待。苏辙开门见山道:“读书能让你们的孩子走出这片土地,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拥有更好的生活。” 农民有些犹豫,苏辙又耐心地解释:“读书不仅能学知识,还能懂道理,以后做事情更有分寸,对自家的生活也有帮助。” 最终,农民被苏辙的诚心打动,答应让孩子去学堂试试。

学堂开课后,苏辙亲自授课,他深入浅出地讲解儒家经典,用生动的故事阐释深奥的道理。他还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辅导。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学生们逐渐爱上读书,知识的种子开始在雷州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二、推广医药,救死扶伤

雷州地处岭南,气候湿热,疫病时有发生。苏辙见百姓因缺医少药而备受病痛折磨,便决心推广医药知识。

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知识积累,编写了一本简易的医药手册,里面详细记载了常见疾病的症状、治疗方法以及一些常用草药的功效和用法。为收集草药,苏辙常常深入山林,不顾危险。有一次,他在山中采集草药时,不小心被毒蛇咬伤脚踝。剧痛袭来,他深知毒性发作的凶险,却强忍着,迅速用嘴吸出伤口的毒血,再用布带紧紧绑住伤口上方,艰难地一步步挪回住处。这次经历让他的身体大伤元气,但他并未放弃。

将手册编写完成后,苏辙挨家挨户发放,并耐心地向百姓讲解其中的内容。他还定期举办义诊活动,为百姓免费看病诊治。每当看到病人因他的治疗而康复,他心里便满是欣慰。

三、改善水利,发展农业

农业是雷州的经济支柱,但当地的水利设施简陋,每逢旱季,庄稼缺水;雨季,又易发生洪涝灾害。苏辙深知水利对农业的重要性,便主动承担起改善水利设施的任务。

他实地考察雷州的地理环境和河流走向,绘制详尽的水利图纸。然后组织百姓开挖水渠、修建水坝。在施工现场,苏辙与百姓同吃同劳动,亲自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夏日,烈日炙烤大地,他戴着草帽,皮肤被晒得黝黑;冬日,寒风凛冽,他却依然坚守。有一次,在修建一处关键水坝时,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苏辙毅然拿出自己的俸禄填补空缺,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水渠修通后,灌溉的农田面积大大增加,庄稼长势喜人,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百姓的生活也有了更好的保障。

四、传授技艺,促进手工业发展

雷州的手工业发展相对滞后,苏辙便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见识,向百姓传授先进的木工、制陶、纺织等技艺。

他邀请了一些手艺精湛的工匠前来雷州,办起了技艺培训班。培训过程中,苏辙亲自讲解技艺要点,示范操作流程。百姓们学习热情高涨,在他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各项技艺。不久,当地的手工业产品开始崭露头角,木器精美耐用,陶器造型别致,纺织品图案精美,受到周边地区的欢迎,为百姓带来了不少收入,也促进了雷州经济的发展。

五、调解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在雷州生活的几年里,苏辙时常遇到百姓之间的各种纠纷。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威望,主动承担起调解人的角色。

有一次,两个相邻村落因土地归属问题发生激烈争执,甚至差点引发械斗。苏辙得知后,立即赶到现场。他不急不躁,先将双方代表请到一处阴凉之地,递上茶水,平复他们的情绪。待双方稍缓和,他开始耐心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多年前土地界限因一场山洪变得模糊,随着时间推移,矛盾逐渐积累。苏辙仔细查看了双方提供的旧地契和凭证,又实地走访勘查,经过多日的调查研判,最终给出了公正合理的调解方案。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双方说:“邻里之间应以和为贵,大家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为了一点土地伤了和气,实在不值。按照我的方案,各退一步,既保证了大家的利益,又能维护长久的邻里关系。” 在他的劝解下,双方最终握手言和,按照方案解决了纠纷。

六、挖掘历史,传承文化

苏辙对雷州的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遗迹和传说故事,并整理成文。

他走访当地的老人,记录下许多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查阅大量古籍资料,寻踪觅迹,寻找雷州历史的脉络。经过长时间的整理编写,他编纂了一本雷州地方史书,详细记载了雷州的变迁、人物、事件等。这本书不仅为后人研究雷州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也让当地百姓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感,增强了文化自信,促进了文化的传承。

七、推广先进农耕技术

苏辙发现当地百姓的农耕技术较为落后,便积极推广先进的农耕方法。他编写了农耕指导手册,详细介绍了作物轮作、选种育种、施肥灌溉等技术要点,并通过举办农耕培训班,手把手地教导百姓实际操作。

有一年,雷州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长势不佳。苏辙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亲自到田间地头,指导百姓采用深墒保墒、覆盖保湿等抗旱技术。他不顾烈日暴晒,穿梭在田间,汗水湿透了衣衫,却毫不在意。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农田的庄稼得以存活,尽量减少了百姓的损失。此后,百姓们纷纷按照苏辙传授的技术进行农耕,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

八、倡导移风易俗

雷州当地有一些陈规陋习,如铺张浪费的婚丧嫁娶、迷信巫术等。苏辙看在眼里,决心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

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通过组织文艺表演、举办文化讲座等形式,向百姓宣传文明理念。在一次婚宴上,苏辙被邀请作为宾客。宴席间,他看到主人家大摆筵席,铺张浪费,便借着敬酒的机会,语重心长地对主人说:“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咱们雷州正处于发展之际,更应该倡导节俭之风,把省下来的钱和精力用在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上,岂不更好?” 主人听了,脸露愧色,赶忙表示今后会注意。此后,他又多次在公开场合倡导移风易俗,逐渐地,雷州的风气有了明显改善,百姓更加崇尚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九、修建道路,便利交通

雷州的道路基础设施差,多是崎岖泥泞的土路,给百姓的出行和货物运输带来了极大不便。苏辙便带头修建道路。

他组织百姓开山凿石,铺设石板路,在修建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一次,在开凿一段山体时,因岩石坚硬,工程进度受阻。苏辙便亲自上山勘查,研究岩石结构,寻找最佳的开凿方案。他还与工匠们一起,用简陋的工具一点一点地凿开岩石,手上磨出了血泡也不退缩。经过数月的努力,一条条平坦宽阔的道路终于修通,雷州的交通状况大大改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十、培育人才,助力地方发展

苏辙深知人才对地方发展的重要性,便致力于培育当地人才。他在学堂中选拔出一些聪颖好学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进行深入的辅导,传授更多的知识和学问。

他还积极举荐优秀人才到官府任职或到外地深造学习。在他的悉心培育和举荐下,雷州出现了一批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他们活跃在当地的各个领域,为雷州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苏辙在雷州的六年多、近七年时光,虽身为逐臣,却心系百姓,积极作为,为雷州留下了诸多宝贵的财富,也让后世永远铭记他那高大的身影和不朽的精神。

在雷州的岁月里,苏辙也曾有过失落与迷茫,但他凭借着内心的坚韧与对百姓的深情,一步步走出困境,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升华。他在雷州的故事,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向后人诉说着一位古代文人的责任与担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百姓谋福祉、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