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高三学子在考场上奋笔疾书时,谁能想到,他们分析的“唐诗”竟是一场乌龙?近日,湖北省七市州高三联考语文试卷中,一首名为《秋江别友》的“唐诗”被曝出实为今人仿作,引发轩然大波。教育命题的严肃性何在?学生的信任又该何处安放?
“十年寒窗苦读诗,一朝试卷现伪词。”
当高三学子在考场上奋笔疾书时,谁能想到,他们分析的“唐诗”竟是一场乌龙?近日,湖北省七市州高三联考语文试卷中,一首名为《秋江别友》的“唐诗”被曝出实为今人仿作,引发轩然大波。教育命题的严肃性何在?学生的信任又该何处安放?
事件回顾:一场“穿越”的闹剧
据媒体报道,这首“伪唐诗”出现在2025年高三联考试卷中,题目要求学生赏析其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然而,细心的网友发现,这首诗并非出自唐代诗人之手,而是一位研究生导师的仿作。命题部门事后承认“有些不严谨”,但轻描淡写的回应显然难以服众。
“教育是点燃火把,而非填充容器;命题是传递真理,而非制造迷雾。”
命题之殇:严谨性为何屡屡失守?
审核机制形同虚设
从命题到审题,本应有多重把关,为何“伪唐诗”能一路绿灯?这暴露出部分教育机构在命题流程上的敷衍。
混淆概念的危害
唐诗有明确的时代界定,将仿作冠以“唐诗”之名,不仅误导学生,更亵渎了传统文化的严肃性。
技术滥用的隐忧
虽无证据表明此诗为AI生成,但近年来AI“伪造”经典的现象频发,教育领域必须警惕技术滥用的风险。
“教育的底线是真实,命题的底线是责任;失守一寸,误人千里。”
如何守护教育的“求真”精神?
强化命题审核
建立专家复核制度,对试题中的文献、史料进行溯源,避免“张冠李戴”。
提升命题者素养
命题者不仅是出题人,更是文化的守门人。需具备扎实的文献考据能力和敬畏之心。
引入技术辅助
利用数据库比对工具,快速识别诗文真伪,让技术为教育保驾护航。
“教育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而是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少一分浮躁,多一分匠心。”
教育的未来:在反思中前行
这场风波并非孤立事件。从“伪名言”泛滥到“伪经典”入题,折射出快餐文化对教育的侵蚀。但危机亦是转机——它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传播真知,启迪心智。
“教育是火种,点燃求知的热忱;教育是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教育是基石,托起民族的未来。”
“伪唐诗”事件是一记警钟,敲响了教育命题的严谨性。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以匠心守护课堂,以真诚传递知识。因为,教育的温度,源于对真理的坚守;教育的高度,始于对细节的执着。
来源:汇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