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建议:这些爆火的“能量石”饰品少买!为什么?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4 12:47 2

摘要:说句不中听的,别嫌我嘴碎——你脖子上那坠子,真不是啥“辟邪保命”的宝贝,戴多了反倒是病根。

说句不中听的,别嫌我嘴碎——你脖子上那坠子,真不是啥“辟邪保命”的宝贝,戴多了反倒是病根。

这一年半载,朋友圈、短视频、小红书,铺天盖地地刮起了一股“能量石”风。

什么巴西紫晶、捷克陨石、白水晶、黑曜石、绿幽灵……卖家一个比一个能说,听得人脑瓜子嗡嗡响,仿佛只要戴上这一颗石头,啥病都不找你,运气都来敲门

更有甚者,说它“调气场、镇宅驱邪、改善失眠、缓解焦虑”,甚至“癌细胞都怕它”。

听上去是不是特别玄乎?就像武侠小说里,一颗珠子能救命续命,刀枪不入。

可真相呢?你信这玩意治病养命,就像信街边算命先生能改运改命——全靠嘴皮子功夫,半点医学根据都没有。

咱们中医讲“气血”,讲“阴阳”,讲“脏腑经络”,但绝不等于把玄学当医学。“气”不是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黄帝内经》里讲:“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话说的是“气”主情志,情志又反过来影响五脏。

可你说戴块石头能调“气场”?这就把“气”搞成了《风水大玄经》那一套了。真要能调气场,中医还搞啥几十年学问?直接开矿得了。

再者讲,你见过哪位正儿八经的老中医,脖子上吊着个猫眼石、手腕上挂着一圈陨石珠子,说能“转运养肝”?那不叫医,那叫做买卖。

医学讲证据。国家卫健委、世界卫生组织、中华医学会、权威医学期刊,至今没有一篇规范研究证明“能量石”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疗效。没有随机对照试验、没有生理机制验证、没有临床转化研究。

德国慕尼黑大学一项关于水晶疗法的研究(2019年)指出:当参与者不知道手中水晶真伪时,假水晶和真水晶对“减压效果”几乎无差别,即“安慰剂效应”占了主导。

说白了就是:你信它,它就“灵”;你不信,它就是颗石头。

记得有一次,门诊来了位四十出头的女士,面色萎黄,气短乏力,月经紊乱。她说自己“身体气场乱了”,连夜从直播间下单了三串“黑曜石手链”,还配了“紫晶吊坠”,“调理气血”。半年下来,越戴越虚,后来连洗澡都不敢摘,说一摘就“头晕胸闷”。

我给她做了体检,结果一看:严重缺铁性贫血,长期营养不良引起的内分泌失调。她不是气场乱,是气血亏。

更离谱的是,她为了“增强能量”,每天把水晶泡在水里喝,结果导致重金属摄入超标,尿钙升高,肾结石早期症状。

这不是“气场失调”,这是“脑子进水”了。

一、重金属超标

很多“能量石”为了色泽鲜亮,加工时加入矿物染料或金属催化剂,如铅、镉、汞等。长期佩戴或误食,可能导致蓄积性中毒,尤其是儿童、孕妇、肾功能不全者,极易中招。

二、皮肤过敏

天然矿石未经处理,表面有大量微粒与杂质。部分人佩戴后出现接触性皮炎、湿疹、红肿瘙痒等症状,尤以“黑曜石”“绿幽灵”等为甚。

三、心理依赖

过度迷信“能量石”可能形成心理依赖症,一旦饰品丢失或破碎,即陷入焦虑、恐慌、失眠等状态,甚至延误真正的治疗时机

这就像把希望寄托在一根稻草上,风一吹,全散了。

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想要身体好,离“能量石”远点,先把生活习惯调好

一、调神气:心静则气顺

情志不调,百病从生。《素问》有言:“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要让五脏之气调和,首要清心寡欲,适时宣泄,莫压抑、莫强求。

二、调饮食:五味入五脏,饮食有节

别迷信什么“石头泡水喝”,好好吃饭才是王道。食疗养生,遵循时令,寒热得当。春宜甘,夏宜苦,秋宜辛,冬宜咸。

三、调作息:顺应四时,起居有常

子午流注讲得明白:子时养肝,午时养心。晚上十一点前入睡,白天适量运动,才是对身体最好的“调频”。

说到底,健康不是戴出来的,是养出来的。中医之道,贵在调和,讲究天人合一、因人制宜、辨证施治。哪里是一颗石头就能替代的?

你若真信中医,就别信玄学。

你若真想养生,就好好吃饭、睡觉、运动、调心。

别再让那三瓜两枣的石头,忽悠你花钱、伤身、误诊。

“能量石”饰品火爆,不过是一场消费主义的幻术。

它能带给你的不是能量,是焦虑;不是健康,是隐患;不是好运,是忽悠。

真正的养生,是从懂自己身体开始;真正的调理,是从中医的四诊八纲入手。

——别信石头有灵气,信你身体的本能更靠谱。

好好活着,比啥都值钱。

你戴的不是“能量石”,是“焦虑石”。

你信的不是健康,是“玄学PPT”。

醒醒吧,别让商家忽悠你一世。

参考文献:

[1]李旭辉,刘志红.中医“气”概念的现代诠释与临床应用[J].中医药信息,2022,39(11):5-8.

[2]杨立民,王娟.饰品性皮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1,35(10):1104-1107.

[3]王亚飞,张娜.重金属暴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检测方法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57(03):240-24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王主任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