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智慧:一个人会不会发财,看3个地方就知道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4 13:17 2

摘要:好多人都晓得巴菲特厉害,可具体厉害到啥程度,心里没个数。他老是在福布斯富豪榜上名列前茅,不光自己牛得不行,就连跟着他的人也都越来越有钱。

我这儿有一些法子,可以帮你瞧瞧你有没有发财的可能,虽说不能保证百分百准确,但参考价值那是相当大!

这些法子不单单是我自己对于财富的一些看法,还融合了巴菲特的财富智慧。

好多人都晓得巴菲特厉害,可具体厉害到啥程度,心里没个数。他老是在福布斯富豪榜上名列前茅,不光自己牛得不行,就连跟着他的人也都越来越有钱。

段永平跟黄峥曾经和巴菲特一起吃午饭,打那以后,他俩的身家蹭蹭往上涨!

我自己呢,也有点赚钱的心得和体会,做自由职业五年了,两年多的时间里收入涨了十倍,赚了七位数,还帮着五百多号人挣到了第一桶金。

不多啰嗦,直接给您上干货!一个人会不会发财,看3个地方就知道了

大部分人对 "成功" 的理解停留在 "拼命三郎" 模式:凌晨五点起床读书,周末报三个培训班,朋友圈布满 "奋斗" 文案。

但巴菲特早在 1992 年致股东信里就泼过冷水:"如果你在厨房里找不出哪个是厨子,那你就是那个厨子,在错误的方向上狂奔,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就像我那个在写字楼里贴满励志标语的邻居,每天加班到凌晨,十年换了八份工作,每次都说 "积累经验",却始终在基层打转 —— 他的忙碌不是增值,而是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

巴菲特的 "能力圈理论" 核心是:只做自己能理解的事,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半径三英尺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也印证了这一点:人类大脑天生擅长处理熟悉领域的信息,在陌生领域的努力往往事倍功半。

就像让一个文科生硬啃量子物理,每天花八小时学习,进步也远不如深耕自己擅长的文字领域。

堂哥和发小同年大学毕业,都选择了互联网行业。

堂哥认准电商运营,花三年吃透用户分层模型,把一个小众美妆品牌做到类目 TOP3,30 岁时带着千万期权创业。

发小则沉迷 "斜杠青年" 人设,今天学 Python,明天考教资,后天做短视频,每个领域都浅尝辄止。

五年后堂哥的公司准备上市,发小还在为简历上的 "丰富经历" 找不到核心竞争力发愁。

巴菲特说的 "在雪地上滚雪球",关键是先找到足够湿的雪(高价值领域)和足够长的坡(持续专注),否则只会在无数个小土坡上摔得鼻青脸肿。

上周去咖啡厅,看到邻桌的姑娘对着电脑不停切换页面,弹窗此起彼伏,一小时内接了七个电话,她看起来忙得飞起,实际上一下午只写了半页 PPT。

这让我想起巴菲特的办公室:没有电脑,没有复杂的日程表,每天用 50% 的时间阅读和思考,真正的财富创造者,都在刻意远离 "低价值忙碌",那些让你没时间思考的工作,那些充满琐事的社交,那些消耗精力却不产生复利的事,都是财富路上的隐形杀手。

接下来分享三步,帮你筛选 "高价值时间",告别无效忙碌!

先画张 "精力收支表",接下来连续三天记录时间开销,标红那些让你疲惫却没产出的事,每周砍掉 Top3 耗时低效项。

接着设定 "能力圈边界",拿张纸写下 "我能闭着眼做好的事",未来三个月只在这些领域拓展,超出边界的机会哪怕赚钱也暂时拒绝。

最后践行 "5 分钟决策法",面对琐事时问自己:"这件事三年后还会影响我的生活吗?" 如果答案是否,立刻交给工具或他人处理。

传统理财课总教 "每月存 30% 工资",于是有人顿顿吃泡面,十年攒下 20 万却不敢看病;有人为了包邮多等三天,为了满减凑单半小时。

但巴菲特在 26 岁时就敢花 3.1 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 20 万)买房子,他不是乱花钱,而是算清了 "时间成本 > 金钱成本" 的账 :把省下来的时间用来提升认知,比抠门省下的小钱更值钱。

经济学中有个概念叫 "隐性成本":当你选择省钱时,其实放弃了用这些时间创造财富的可能。

比如花两小时比价省了 50 元,相当于时薪 25 元,而如果你用这两小时做副业能赚 200 元,其实亏了 150 元。

巴菲特的搭档芒格说得更直接:"我们从不关心一杯咖啡多花了五块钱,我们关心的是这笔钱如果用来投资,十年后会变成多少。"

小区里有两位宝妈,张姐每天在各个团购薅羊毛,为了省 10 元快递费步行半小时取货,三年攒了 8 万存款,但职业技能停滞不前;李姐用买打折菜的时间学短视频剪辑,花 5000 元报了专业课程,半年后成为母婴博主,一条广告报价 5000 元,现在年入 30 万。

前者在 "消费省钱" 里打转,后者在 "投资时间" 上突围。

巴菲特说的 "把钱花在能提升自己的地方",本质是用当下的支出购买未来的时间杠杆,当你的时薪从 50 元涨到 500 元,谁还会在乎超市的鸡蛋便宜五毛?

上个月在超市看到大爷大妈为了抢特价大米排队两小时,突然想起《贫穷的本质》里的研究:越穷的人越容易被小额折扣吸引,因为他们的注意力被当下的生存压力占据,看不到长远的机会成本。

而富人之所以敢 "大手大脚",是因为他们算清了:花 100 元打车节省的 30 分钟,用来谈客户可能赚到 1000 元;花 5000 元买优质课程,学到的知识可能带来 5 万的收入。

这不是鼓励奢侈消费,而是提醒我们:消费的本质是 "时间兑换",要把每一分钱花在能让时间增值的地方。

三问怎么判断眼前的消费是不是"优质消费"呢?问自己三个问题足矣!

问时间置换比,买这件东西花的钱,相当于你多久的工作收入?如果超过 1 小时,思考是否能带来能力提升。

问复利效应,这件东西三年后还能用吗?能提升你的效率或认知吗?比如买台好电脑提高设计速度,报个行业峰会链接资源,这类消费属于 "时间投资"。

问情绪价值排序,把想买的东西列出来,标注 "即时快乐"(如新款手机)和 "长期增值"(如健身私教课),每周只允许自己买 1 件长期增值类物品,即时快乐类延迟 24 小时再决定。

面对股市暴跌,有人慌慌张张割肉离场;遇到创业失败,有人一蹶不振再也不敢尝试。

但巴菲特在 1987 年股灾时逆势加仓,在 2008 年金融危机时大胆抄底,他靠的不是运气,而是 "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的反直觉决策能力。

普通人总被情绪牵着走,而富人早就建立了一套不受本能控制的决策机制。

丹尼尔・卡尼曼发现,人类天生有 "损失厌恶" 心理:面对损失的痛苦是获得快乐的 2.5 倍

这导致我们在投资中过早卖出盈利资产,死扛亏损资产;在创业时遇到小挫折就放弃,错过潜在机会。

而巴菲特的 "安全边际理论" 本质是对抗这种本能:提前设定好决策规则,用理性框架代替情绪判断,比如先规定好亏到什么程度,就立马止损。

前几年因为种种原因,表哥的餐饮门店被迫关闭,他没有像同行那样抱怨,而是迅速转型社区团购,把库存食材包装成 "家庭套餐",通过圈子预售,三个月后扭亏为盈。

同期另一位开服装店的朋友,看着线下客流归零,每天焦虑得失眠,既不敢尝试直播,也不愿低价清货,最后不得不关门大吉。

巴菲特说的 "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核心是建立一套不被情绪左右的决策流程 —— 就像飞行员面对风暴时不是凭感觉操作,而是严格按照飞行手册执行。

上周和做投资的朋友聊天,他说最赚钱的决策往往违背直觉:当所有人都在讨论牛市时,他在悄悄减仓;当身边人都觉得某只股票垃圾时,他在研究其基本面。

这让我想起《思考,快与慢》中的 "系统 1" 和 "系统 2":系统 1(直觉)让我们逃避痛苦、追求即时满足,系统 2(理性)才能带领我们做出长期正确的选择。

财富的分水岭,就藏在无数次 "反直觉" 的决策里,忍住追涨杀跌的冲动,拒绝跟风投机的诱惑,在危机中保持清醒的判断。

那我们该如何冷静的建立 "反直觉决策清单"呢?

一定要先预设决策规则,比如在某次投资前写下 "买入条件"和 "卖出条件",给自己一个固定框架,框住自己,达到标准时无条件执行,不受市场情绪影响。

然后一定要有48 小时冷静期,遇到重大决策,比如辞职创业、大额投资,强制自己过两个晚上再决定,期间列出 "支持" 与 "反对" 各 10 条,重点看理性分析而非情绪感受。

最后再来一个逆向提问法,当身边 90% 的人都在说 "这事儿能赚钱" 时,问自己三个问题:"他们忽略了哪些风险?"" 如果失败我能承受吗?""有没有反例证明这条路行不通?"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

来源:阿胖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