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演员朱媛媛患癌离世后,曾经的央视主持人曹颖又被爆患上了胃癌,接二连三的“癌”让我们普通老百姓也是心头一震,这“癌”这么可怕,连明星都中招了,我们普通人又该如何治癌?
演员朱媛媛患癌离世后,曾经的央视主持人曹颖又被爆患上了胃癌,接二连三的“癌”让我们普通老百姓也是心头一震,这“癌”这么可怕,连明星都中招了,我们普通人又该如何治癌?
哎,可别说,有一个人还真做到了!
2007年,当时44岁的人民日报记者凌志军正在工作时,突然昏倒在地,当他恢复意识时,医生却告诉他:他患上了晚期肺癌,而且癌细胞已经转移到了大脑,预计他最多只能再活三个月。
面对这一晴天霹雳,凌志军却当即拒绝了手术和化疗,选择了温和的治疗方式,家人都恨铁不成钢,认为凌志军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然而三个月后,大家却惊呆了:凌志军的身体状况竟然越来越好了。
更令所有人吃惊的是,五年后凌志军体内的肿瘤居然自行消退了!这一堪称医学奇迹的现象,凌志军怎么做到的?难道他是有什么治疗癌症的秘诀吗?
奇迹这东西,有时真不是老天爷随手一扔的馅饼,而是人在没路可走时,硬拿意志凿出来的一条缝,凌志军,当年在中国政经报道圈里那可是响当当的一支笔,谁能想到,他的生命竟也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绝处逢生”。
2007年,他的大作《中国新革命》刚面世,命运就给他来了个急刹车——肺癌晚期,癌细胞已经在他身体里开了派对。
医生面无表情地告诉他:大概,三个月。这三个字,对任何了解他的人来说,都像一句蹩脚的玩笑。可这冰冷的宣判,也把他的人生,猛地拐了个大弯。
死亡通知单突如其来,凌志军跟普通人一样,懵了,也慌了,抓心挠肝地想找条活路,这焦虑,或许还掺杂着家族遗传的阴影。
因为他的父亲凌建华,当年也是肺癌,在一套放疗、化疗的标准流程下来,人是走了,走得还特别痛苦,而这段记忆像根刺,扎在他心里,当自己也面临同样的选择时,那分量可想而知。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癌症,他不是没努力过,托妹妹的关系,甚至找到了比利时的医学专家远程会诊,国内肺癌领域的顶尖大夫也问了个遍,主流医学界的答案高度一致:化疗,配合抗癌药。
或许是父亲化疗给他留下了阴影,凌志军拒绝化疗、放疗,甚至连同医生推荐的抗癌药,统统拒之门外,只是老老实实做了一次基础的肺部肿瘤切除手术,他的行为当时在旁人看来,简直是疯了,拿自己的命当赌注,而且赔率奇高。
可对他自己来说,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琢磨透了之后的主动反击,因为他忘不了父亲在化疗副作用下那副油尽灯枯、毫无尊严的模样。
那种记忆让他从骨子里抵触纯靠医疗器械和化学药剂吊着的日子,他想要的,是另一种活法,哪怕生命在倒计时,也要活得有滋有味,有个人样。
家是避风港而在这场跟死神的较量,家里人成了凌志军最硬的靠山,在得知丈夫患病后,妻子二话不说,辞了工作,一门心思扑在他身上,从琢磨着怎么吃才对身体好,到半夜起来小心翼翼地照料,再到他情绪不好时默默地陪着、受着,她就像一堵不倒的墙,给凌志军圈出了一块能安心养病的小天地。
孩子们也非常懂事,放了学就围在他身边,叽叽喳喳地说着学校里的新鲜事,用家的温暖和孩子的笑声,一点点冲淡病魔带来的黑云,这种无声的陪伴,比什么安慰话都管用。
在手术做完,凌志军决定搬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待着,他离开了车水马龙的都市,搬到了深圳郊外一处清静的小院,这儿,成了他“生命改造计划”的大本营。
他把自己过去那种伏案写作、黑白颠倒的作家生活,来了个底朝天的大翻转,以前的“夜猫子”,硬是把生物钟往前拨,拨到了清晨五点。
天刚蒙蒙亮,他就出门在小区里溜达,一开始只能走个几百米,后来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能走几公里,甚至还能小跑起来。
他心里明白,这点皮肉之苦,比起躺在病床上眼睁睁看着身体一天天垮下去,那可“舒服”多了,世界卫生组织不是说过嘛,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病,还得身体、精神、社会适应都好好的,凌志军这套做法,不就是在追求这种更高境界的健康吗?
一粥一饭皆是兵除了作息,凌志军也在餐饮习惯上做出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以前爱吃的红烧肉、油炸货、麻辣烫,统统打入冷宫,再也不碰,取而代之的,是堆成山的新鲜蔬菜水果、五谷杂粮,还有做法清淡的鱼和肉。
他亲自上菜市场挑食材,挽起袖子学做饭,每一顿都讲究个“干净”,目的就是给身体减负,让身体能腾出更多精力去自我修复,而不是忙着跟那些乱七八糟的食物带来的炎症和代谢垃圾打架。
就连盐放多少,都控制得死死的,他觉得,身体好多不痛快,都是我们平时稀里糊涂“投毒”投出来的。
除了吃和动,脑子里的弦儿也得松下来,凌志军开始琢磨冥想和瑜伽,每天,他都雷打不动地抽出十几分钟,手机关掉,不看书,也不听音乐,就那么安安静静地坐着,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感受身体里那些微小的动静。
外人瞅着可能觉得有点“神神叨叨”的,可他自己却认准了这条道,他相信,当一个人能重新跟自己的身体好好对话,很多积极的改变就会不知不觉地发生。
这不光是把压力给卸了,更是把内心深处那股子生命力给唤醒了,正因为敢于盯着心里的恐惧和焦虑看,反而生出了超越恐惧的胆气。
五年,一晃就过去了,一次普普通通的体检,结果出来,连医生都直咂嘴,说“太少见了”,因为凌志军身体里的肿瘤,不见了,各项检查指标也都恢复了正常!
那个曾经被医生宣布只剩下三个月可活的人,不但活蹦乱跳地站在那里,早上还能跑个十公里。这哪里仅仅是医学数据上的“奇迹”?这分明是意志力、生活方式选择和生命本身合力上演的一出好戏。
当然他没把这段经历藏着掖着,而是原原本本地写了下来,变成了一本叫《重生手记》的书,这书可不是冷冰冰的医学报告,里面全是他的真情实感和琢磨事儿。
他仔仔细细地写了自己生病时的煎熬,康复过程中一点一滴的改变,还有他对生命、疾病和医疗的那些个想法。
书里,他提出了一个词儿,叫“非医学意义的治疗”,强调除了正规的医疗手段,心理上的重建、生活方式的系统调整——比如心态要平和,吃得要干净,运动要适量——这些对癌症康复来说,一样重要。
这想法,跟现在越来越热的整合医学、身心医学的观点,那是不谋而合,都说要看“完整的人”,不能光盯着那个病灶。
《重生手记》里有句话,在读者里头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不是死于癌症,是死于治疗”。这话听着挺扎心,甚至有点刺耳,可它偏偏就戳中了某些医疗实践里可能存在的痛点。
凌志军观察到,好多病人一戴上癌症的帽子,就好像被推进了一条叫“标准程序”的流水线——化疗、放疗、手术,一个接一个。
医生给的方案往往没什么商量的余地,病人能做的,好像就剩下不停地签字、交钱、吃药、躺上治疗台。他见过病友因为反复化疗瘦得皮包骨头,床都下不来。也见过病情明明稳住了,还被劝着继续“巩固”治疗的。
当然他也不是说现代医学不好,而是对那种可能把病人当成机器零件,忽略个体差异和主观感受的治疗模式,提了点温和但又挺坚决的疑问。
他觉得,治病的最终目的,是帮人更好地活下去,而不是把人圈在冰冷的医疗流程里,活活耗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做人的尊严。
病好了之后,凌志军干了件让很多人眼馋的事儿——带着老婆孩子,来了个环球旅行,旅途上的所见所闻,又变成了一本书,叫《追光之旅》。
跟《重生手记》那种沉甸甸的感觉不一样,《追光之旅》的调子要轻松得多,视野也开阔得多。书里没怎么写那些名山大川,更多的是抓拍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的美好:海边风里孩子偶然露出的笑脸,森林小路上一家人乐呵呵地迷了路,或者围着篝火吃顿晚饭的踏实劲儿。
从下笔千言的政经评论家,到跟癌症掰手腕的病人,再到用脚板丈量世界的旅行者和分享生命感悟的智者,凌志军的身份变了好几回,可有一样东西没变,就是他那股子要把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东西清清楚楚说明白了的劲头。
他的故事,与其说是抗癌的“神话”,不如说是一份沉甸甸的启示录,告诉我们生命这玩意儿有多顽强,人的选择有多大力量。它提醒我们,就算掉进坑里,人还是有本事调整方向盘的。也让我们琢磨琢磨,我们在拼命往前奔的时候,是不是也该多瞅瞅那些关乎心灵、关乎生活方式的老智慧。
凌志军用自己的经历活生生地证明了,生命的宽度和深度,比我们想的要大得多。而真正的康复,可能不仅仅是把病灶给灭了,更是把灵魂洗干净了,重新找到了活着的滋味。
本文信源:新京报《凌志军 理性抗癌,感悟重生》
中国青年报《凌志军:一个“向死而生”的传奇》
来源:今观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