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前一段时间看到前美国奥数国家队教练、华裔数学家罗博深的一篇访问,里面提到了去年奥赛的一大热门新闻:
大家有没有想过,当万物皆可AI,我们学数学还有什么用?
01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前一段时间看到前美国奥数国家队教练、华裔数学家罗博深的一篇访问,里面提到了去年奥赛的一大热门新闻:
Google Deep Mind 旗下的AI算法,成功解出4道IMO超高难度题目,达到了高阶银牌(High Silver)水平,并无限逼近金牌!
说明:IMO共6道题目,每道题目满分7分。今年IMO金牌的分数线是29分;银牌的分数线是22分。而Google Deep Mind 旗下的 AlphaProof 和 AlphaGeometry 2 解出的四道题目,获得28分。
这个成绩,说明了人工智能在chatGPT席卷全球起,只用了4年时间就已经在逻辑运算方面超越了大多数「人」——
在2024年世界奥数比赛中,金牌美国队和银牌中国队中各有一人没有拿到28分,而这些都是经历了层层选拔,最优秀的数学天赋者。
据罗博深博士的推测,明年AI在数学竞赛方面可能会取得更高的分数。
而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收到了一张朋友转发的图片,说AI在海淀二模考试中拿到了697分,比肩清北顶级学霸的水平。
这个结果让人坐立难安,AI从一个学渣到超级学霸,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
它所有的学习方法就是拼命刷题,像高中生一样重复性地机械训练,投喂各种例题一遍它能遍历题型掌握解题技巧,最后轻松碾压海淀六小强的学生…
而这一切正印证了之前很多人对「人工智能淘汰圈」的预测,越专业越有逻辑性越系统的知识,会越早被AI所取代。
因为在比拼海量算力的竞争上,一天要睡8小时的人类和永远不知道疲倦的计算机,从来就不是一个能量级…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家长还在拼命鸡数学,有什么意义?
图 | 小欢喜
有人说,为了升学。
从幼升小到小升初,在帝都名门校的层层选拔中,奥数永远都是最重要、甚至唯一重要的一项。
站在学校选拔学生的角度,这种方式似乎很正确。
因为数学是最简单粗暴的智商评价工具:一篇作文不会做,能靠字数凑;一道数学题不会做,卷子上就只能写下一个「解」…
但也正是为了升学刷简历,家长才在鸡数学的错误道路上瞎卷——
报五六个奥数班只为抢一个考位;找各种怪题偏题拼命刷熟解题方法;不断参加竞赛就为了拿到更好的奖项…
长期枯燥乏味的重复性训练,让对数学有兴趣的小孩也没了兴趣。缺乏思考主动性的他们,刷得题越多脑子越机械化,只想标准答案投喂…
数学家罗博深教授作客MIKI粥直播间,欢迎预约——
miki粥
,
将在05月24日 14:00 直播
预约
AI时代,理科普娃更容易成功
此前罗博士和我分享过一个故事。
有段时间他经常跑到中国,和一群人教小学生数学。当时班上有一个五年级的男生,好像什么题目都会。只要罗博士提出问题,他就能给出答案。
直到有一天,罗博士给了孩子们一个陌生的题目。所有的孩子都在用笔写写画画,但他一动不动。
罗博士走过去问他,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小孩说从来没见过。
罗博士建议他可以尝试自己解答看看,他说不要,因为你会教我怎么做。
后来观察罗博士发现,这个小孩学东西快、记性很好,但就是没有动力自己摸索。因为习惯了课外班上老师的各种投喂。
罗博士对此忧心忡忡,但中国爹妈毫不在意。在他们看来,理科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为考大学服务。
一切都要成绩说话。如果一个课外班不能快速刷出竞赛成绩,那这个课外班就是低效的;如果一个老师不能直接教解题方法,那这个老师就是无能的…
这种认知,杀死了中国小孩与生俱来的思考力,同时也造成了一个尴尬的结果——
中国奥赛队在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屡屡拿下金牌,但却从未出现一位本土培养的菲尔兹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得主。
甚至,当一位德国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金牌选手获得菲尔兹奖的时候,与前者同年拿到过IMO金牌的一位曾被寄予厚望的来自中国的IMO金牌选手,却选择了放弃了数学,皈依佛门。@知识分子
02
回到最初的问题,当万物皆可AI,我们还要不要学数学?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要学。
为什么学?因为AI时代,人最需要的是培养思考力。如果跳出「升学」的桎梏,数学无疑是最好用的思维训练工具。
之前直播间里聊数学,很多家长吐槽小孩数学差、没有天赋,根本不是学数学的料,甚至表示「数学需要天赋异禀,而这个群体不超过5%」…
罗博士认为,「只有5%的孩子适合学习奥数」是因为家长把数学和拿奖、升学做了等式,认为只要拿不到好成绩,数学学习就毫无意义。
其实并不是这样。
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能登上金字塔尖,这些孩子也绝不仅仅是在陪跑。竞赛数学真正的价值在于帮助孩子进行思维训练,而非刷题。事实上,如何在更好地利用和培养思维能力这件事,数学值得每个人都来学一学。@知识分子
只是学习的目标有变化,方法也需要随之调整。
老师直接给解题思路不可取,报五六个奥数班刷遍难题怪题也没有太大意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宁让孩子花几个小时琢磨明白一道题,也不要直接告诉孩子做题的方法。
罗博士的大女儿在2019年拿下美国MATHCOUNTS数学竞赛冠军(该竞赛是美国知名的全国中学数学竞赛,每年有约30万学生参与)她的方法,就是每天花大量时间思考数学…
从这个案例来说,数学固然需要天赋,但理科普娃可能比学霸更有机会在数学方面取得成功。
因为家长不觉得小孩有过人天赋,就不会搞填鸭式训练(小时候训练越多,自学能力就会越少),反而留给了小孩更多深度思考的机会…
他们学习确实不够快,但越往后越容易「开窍」。
这种案例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我初中有个同学一直处于年级中游水平,中考跻身全校三甲,考进了全市排名第一的高中。
当时大家说他是超常发挥,现在想想其实是厚积薄发。
珊珊之前也讲过一件事,她当年留学,班上有个英国同学,做题速度属于龟速,其他人解出三五道题,她都完成不了一个。
但神奇的是,最后这个慢到死的英国同学,考上了剑桥大学,全班唯一一个剑桥。
培养思考力,慢就是快。
当然,理科普娃想要成功,还需要名师点拨,帮他们在适当的时候、借助合适的工具,找出问题的答案。
来源:小镇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