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千年前,古人从刻章、拓石中觅得灵感,让雕版印刷术横空出世。它承载造纸、制墨等技艺精华,以刀为笔、以版为纸,开启文化传播的崭新时代 。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雕刻时光 墨印千年
千年前,古人从刻章、拓石中觅得灵感,让雕版印刷术横空出世。它承载造纸、制墨等技艺精华,以刀为笔、以版为纸,开启文化传播的崭新时代 。
非遗名片
项目名称: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项目类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列入年份:2009年
项目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项目介绍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木与墨的对话”。它以纹理细密的梨木、枣木为载体,以锋刃灵动的刻刀为画笔,以端庄典雅的汉字为灵魂,通过“写样、刻版、刷印”三大核心工序,将文字与图像从无形转为有形。
这项起源于隋唐、成熟于宋元的技艺,并非单一的复制技术,而是集书法艺术的笔意神韵、雕刻工艺的刀工火候、造纸制墨的材料智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体系。正如明代文人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所赞:“雕本之巧,实为古今文明之舟楫。”
历史发展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历史悠久。隋唐起源,唐代《金刚经》证明工艺成熟;宋元鼎盛,宋代官私刻书兴盛,元代出现多色套印;明清繁荣,各地形成刻书中心,流派纷呈;近现代转型,虽受冲击,但作为非遗被保护,故宫等机构开展修复,以新形式传承。
核心工艺
写样
书工需以蝇头小楷或端庄大楷,将文字反写于“生纸”(未施胶的薄纸),每一笔画的粗细、弧度均需符合版刻审美。唐代经生抄经时“字如算子,墨色如新”的功力,正是写样工序的千年传承。
刻版
刻工手持平刀、圆刀、斜刀等十余种刀具,沿字迹边缘切入木纹。刻横画需“刀走中锋,稳如泰山”,刻曲线需“腕力流转,如惊蛇入草”。一块优质版片,需历经“三分刻,七分修”,剔除木刺、打磨平滑,方能成就 “墨不渗、字如凸” 的效果。
刷印
以鬃刷蘸取松烟墨均匀涂布版面,再将宣纸轻覆其上,用“擦子”(以棕榈皮制成)顺时针擦印。此过程需屏息凝神,力度过轻则墨色虚浮,过重则纸张破损,唯有“心手相应”,方能呈现“墨色如漆,字迹若玉” 的完美印本。
传承与发展
传承价值:文明基因的三重密码
文化基因库:现存中国古籍中,70%以上为雕版印刷品,从《诗经》注疏到《本草纲目》校勘本,每一页纸墨都承载着历代学者的校勘心血,是“活着的中国学术史”。
艺术基因链:刻工对字体的美化(如将魏碑体融入版刻)、对插图的再创作(如陈洪绶为《西厢记》刻版画),形成了独特的“版刻美学”,影响至今的书籍装帧设计。
技术基因链:雕版印刷的“反文雕刻 — 正向刷印”原理,启发了活字排版、石版印刷乃至现代胶印技术,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其为“印刷文明的胚胎”。
传承方式:从师徒到多元
师徒传承的坚守
以“口传心授”为核心,传承人从基础工具使用(如磨刀法、选木料)入手,带领学习者历经数年实践,掌握刻版、刷印等核心技艺。这种方式注重技艺本真性与审美理念的传递,确保刀法韵味、版面布局等传统精髓代代相承,延续古老工艺的纯粹性。
现代院校教育
高校将雕版印刷纳入专业课程,开设从基础技法到古籍修复的系统教学。学习者不仅研习书法、雕刻等传统技艺,还接触数字化保护(如CT扫描、AI分析)等现代技术,实现“传统工艺知识”与“创新科技手段”的融合,为技艺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视野的专业人才。
科技赋能与跨界创新
借助8K扫描、3D建模等技术对濒危版片进行数字化存档,以科技手段守护工艺遗产;同时,将雕版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如纹样笔记本、现代版画),并与国际艺术展览、数字媒体等结合,突破传统传播边界,让古老技艺在现代生活与全球文化交流中焕发新生。
参观体验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
该馆是国内唯一以雕版印刷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馆藏历代版片超三万片,涵盖经史子集、戏曲小说等类别。馆内还设互动体验区,观众可亲手刷印古诗笺或生肖版画,感受“刀刻文字、墨染千年”的独特魅力。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作为“中华古籍保护工程”核心阵地,古籍馆珍藏大量雕版印刷稀世珍品。馆内定期举办“雕版工作坊”,由修复师现场演示版片修补技艺 —— 以鱼胶黏合虫蛀处、用传统工具修正变形版框,让公众近距离见证“整旧如旧”的修复哲学。
在键盘敲击取代刀刻、屏幕光影覆盖墨香的今天,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依然像一位静默的文明守护者。它用刀刃在木板上刻下的,不仅是横竖撇捺的文字,更是中华民族对知识的敬畏、对美的追求、对传承的执着。
内容来源: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
本文用于公益宣传,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完—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