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5个女儿的亲家公,得罪了4个女儿的婆家,还有个女儿被退婚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4 16:51 1

摘要:"你算老几,凭啥一直都拿我家事儿说嘴!老道貌岸然的,家里五个姑娘嫁出去四个都闹腾,连亲家都做不好,还有脸说我?"刘主任一拍桌子,茶杯里的水都跳了起来。

"你算老几,凭啥一直都拿我家事儿说嘴!老道貌岸然的,家里五个姑娘嫁出去四个都闹腾,连亲家都做不好,还有脸说我?"刘主任一拍桌子,茶杯里的水都跳了起来。

我叫王德顺,今年五十有八,在县里农机站当个小干部,干了大半辈子,也就混了个副股长的位置。

说起来,我这辈子最大的骄傲不是别的,正是我的五个闺女。

从小到大,我这个当爹的没少被人笑话——"生那么多孩子,还都是闺女,有啥用?"

这话,我听了不下百八十遍。

七十年代末,我和老伴儿张秀英结婚的时候,县城还是一副破烂模样,土路不平,晴天扬尘,雨天水泥。

那会儿新房难求,我们婚后就和我父母住在一起,是县城西头的一处四合院,青砖灰瓦,进门一个小天井,种着一棵老槐树。

婚后没几年,大女儿王丽就出生了。

当时我还在农机站当个修理工,拿着四十几块钱的工资,算是体面人家。

王丽出生那天,天气特别好,医院外头的梧桐树上知了叫个不停。

护士把孩子抱出来给我看,我心里头乐开了花,可回家后老爷子一听是个丫头片子,脸立马拉了下来:"咱家祖上都是一胎得子,你小子这是要绝后啊?"

我和秀英只好笑笑,心想着下一胎肯定是儿子。

可老天爷跟我们开了个大玩笑。

随后二女儿王芳、三女儿王娟、四女儿王红、五女儿王萍,一个接一个地来到这个世上,全是闺女。

我至今记得老爷子在五女儿出生那天,把烟袋锅子在门框上磕得"啪啪"响,嘴里念叨着:"绝后啊,绝后喽!"

那会儿,计划生育刚开始严起来,全国上下都喊着"只生一个好"。

可我呢,连着生了五个,还都是女孩儿。

一九八二年,县里搞"计生模范"评比,单位组织大家去礼堂听报告。

我坐在后排,正打瞌睡,忽然听见台上那位女干部说:"有些同志,明知国家政策还一连生四五个,还有的同志,一心想生儿子,结果全是闺女,白白浪费国家资源……"

我一下子就清醒了,感觉全场的目光都扎在我身上,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走在街上,左邻右舍指指点点:"瞧,这不是王德顺吗?生了五个闺女,家底都要败光喽!"

后来单位里分房子,我们家硬是因为人口多占了两间大平房,还有个小厨房。

院子里种着几棵柿子树,秋天红彤彤的,远远就能看见。

刚开始我也发愁,但看着五个闺女一天天长大,软糯可爱,我心里的担忧慢慢被喜爱替代。

秀英常说:"咱家五朵金花,以后有福气着呢。"

我也就这么想了。

日子虽然紧巴,但也过得去。

我的工资是全家的主要收入,秀英在家边照顾孩子边做些手工活儿贴补家用。

那时候的日子,真是紧巴又扎实。

粮票、油票、布票,塞满了我们家的抽屉。

每个月发工资的那天,我总要先去供销社排队买肉,一家七口,也就买个两三斤,每人分到手的还不如一块手帕大。

五个闺女从小就懂事,大的带小的,从没让我们太操心。

晚上,挤在一张大炕上,姐妹几个叽叽喳喳说笑,那声音比任何曲子都好听。

大女儿王丽从小就聪明伶俐,学习好,还爱帮家里干活。

小小年纪,洗衣做饭样样行,院子里的婶子大娘都夸她:"这闺女,真是个小当家的!"

一九八五年,王丽高中毕业那年,她考上了省城的师范学院。

那时候,能考上大学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啊!

当我从学校里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那红章印在淡黄色的纸上,我看了又看,摸了又摸,生怕是做梦。

全单位的人都羡慕我,连一直看不起我的刘主任也改了口风:"王德顺,你闺女有出息,这比生十个儿子都强!"

王丽上大学那天,我特意戴了顶八成新的鸭舌帽,骑着二八自行车带着她去车站。

自行车后座绑着一个铝制的行李箱,里面装满了她的衣服和新买的学习用品。

那年月,大学生是多么光彩的身份,车站的人看着我们父女,眼神里都带着羡慕。

我和王丽站在站台上,她穿着一件淡蓝色的确良上衣,下身是黑色裤子,脚上是崭新的白球鞋,看起来清爽又干净。

汽车启动前,她突然抱住我:"爸,您别担心,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不让您失望。"

我鼻子一酸,使劲拍了拍她的肩膀:"去吧,好好念书。"

二女儿王芳性格活泼,手巧,初中毕业就去学了裁缝。

她师从县城里有名的张裁缝,每天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去张师傅家,晚上天黑了才回来,手上常有被针扎的小伤口。

半年下来,她居然就能独立做一件简单的衣服了。

"爸,你看我给您做的这件衬衫,穿穿看合适不?"

她兴冲冲地拿出一件深蓝色的确良衬衫,我穿上一试,虽然袖子稍微长了点,但已经很好了。

后来在县城开了家服装店,生意不错。

三女儿王娟稳重,做事认真,在邮电局找了份工作。

那是一九八八年,邮电局可是好单位,铁饭碗啊!

走在街上,同事们都喊她"王邮递员",挺有面子的。

四女儿王红像我,倔强,有主见,中专毕业后进了县医院做护士。

每次我生病去看她,她总是板着脸:"又不好好吃饭了吧?又喝酒了吧?我说您少喝点,您就是不听!"

训起老子来一套一套的,可我心里却美滋滋的。

最小的王萍,长得最像她妈,温柔体贴,在银行做柜员。

每天穿着整齐的制服,头发一丝不苟地扎起来,站在柜台后面数钱点钞,像模像样的。

单位里的同事都羡慕我:"王德顺,你这五个闺女,不愁吃不愁穿的,将来养老也有指望啊!"

五个闺女,各有各的好,我和秀英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虽说当时还有人背后议论,但我从不往心里去。

我常对秀英说:"咱闺女争气,比谁家的小子都强!"

家里最值钱的家当是一台二十一寸的彩电,是我们在王丽考上大学那年买的,花了将近两千块钱,几乎是我大半年的工资。

每到晚上七点,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新闻联播》,然后是连续剧。

那时候最爱看的是《渴望》,刘慧芳的故事看得秀英直抹眼泪。

姐妹几个常常为抢占离电视近的位置小声争执,我就喊一句:"都消停点,再吵就都别看了!"

转眼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大女儿王丽先出嫁了,对象是省城一个中学老师,家境不错,人也老实。

我和秀英去省城参加婚礼,心里说不出的自豪。

那时候,我还是有点传统思想,担心女婿家看不起我们农机站的小干部,可女婿尊敬得很,他爹妈也和气,一口一个"亲家"叫得亲热。

可好景不长啊。

王丽结婚后不久,我和她公公陈老师因为一点小事儿闹了矛盾。

那次是王丽怀孕,我和秀英去省城看她。

晚上吃饭,桌上有条鲜鱼,秀英给王丽夹了一块鱼肚,说:"多吃点鱼,对胎儿聪明。"

陈老师突然说:"现在年轻人不懂得孝敬父母,连条鱼也不知道先给老人夹。"

我看女儿脸色为难,就随口应了句:"现在社会变了,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咱老人家也得理解。"

谁知道这句话像点着了炮仗,陈老师立马变了脸:"王德顺,你这是什么意思?是说我们老两口不该要求孩子们尽孝吗?"

"不是,我不是那个意思……"

"那你是什么意思?做父母的难道不该教育孩子尊老爱幼?你们家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我解释说不是这个意思,可越解释越乱。

最后,陈老师拍桌子站起来:"我看你就是没教育好女儿!怪不得生那么多闺女,全是歪理邪说!"

这话伤人,我也火了:"我闺女个个有出息,用不着你教训!"

从那以后,我和陈老师就成了水火不容的两个人。

王丽夹在中间为难,每次回娘家都偷偷掉眼泪。

有一次,她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孙子来我家,眼睛红红的。

我问她怎么了,她支支吾吾不肯说。

后来秀英私下告诉我,原来是孩子满月那天,陈老师没请我们去,说是怕我们去了不和谐。

那天晚上,我在院子里抽了一整包烟,烟头扔了一地。

心里别提多堵了。

二女儿王芳的婚事也不顺。

她嫁给了县印刷厂的技术员李强,本来挺好,可婆婆是个难伺候的主。

一九九四年,年轻人结婚还流行"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再加上一台收音机。

我们省吃俭用给王芳准备了这些,还加了一台十四寸的小彩电,算是体面。

可婚后没多久,问题就来了。

王芳怀孕那会儿,婆婆嫌她做饭不好吃,嫌她懒,动不动就数落。

有一次,我去看王芳,恰好听见婆婆在骂她:"你爹生了五个闺女,就没一个会持家的!你看你洗的衣服,皱巴巴的,像什么样子!"

我气不过,顶了回去:"我闺女样样都好,是你眼睛有问题!"

"哟,王德顺,你这是来我家撒野呢?"李强他妈叉着腰,"你闺女做的饭,连猪都不吃!"

这一顶,可捅了马蜂窝。

李强他妈到处说我不懂规矩,目中无人。

从此,我和这门亲家也结下了梁子。

三女儿王娟嫁给了县运输公司的司机赵刚。

赵刚本人不错,个子高高的,天天穿着一身蓝色工装,憨厚老实。

可他爹赵厂长是个老爱面子的人。

有次在他们家吃饭,一大桌子菜,有鱼有肉,我就夸了句:"赵厂长,你们家条件真好。"

赵厂长笑呵呵地说:"哪里哪里,比不上城里人啊。"

我喝了点酒,说了句:"现在有些领导太注重排场,不接地气。"

赵厂长立马脸色一沉:"王德顺,你这是冲我来的吧?"

明明不是,可他偏要往自己身上套。

"没有没有,我是说……"

"不用说了!我们赵家虽然不是什么大户人家,但也不图你们家什么!当初要不是看在娟娟懂事的份上,我们能同意这门亲事?"

我一听这话,火气腾地就上来了:"什么叫'不图我们家什么'?我女儿嫁给你儿子,是你们家的福气!"

"福气?"赵厂长冷笑,"生了五个闺女的人家,还谈什么福气?"

我猛地一拍桌子,碗筷都跳了起来:"赵建国,你什么意思?瞧不起我?"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去过赵家。

每次王娟回娘家,都得偷偷摸摸的,怕被赵家人知道。

四女儿王红的婚事最闹心。

她对象是县医院的医生,姓张,比她大五岁,两人处了三年,眼看就要结婚了。

我和秀英商量着给她准备嫁妆,存了小两千块钱,还买了新被褥和一台小冰箱。

谁知道,对方父母突然来我家说不同意这门亲事,嫌我家女儿多,怕以后赡养负担重。

我当场就火了:"我闺女从不会给你们增加负担!你们是嫌我们家配不上你们是吧?"

张医生他爹,是县农业局的,梳着一丝不苟的分头,戴着眼镜,一副文化人的样子。

他推了推眼镜,慢条斯理地说:"王同志,你别生气,我们不是那个意思。只是现在这个社会,养老问题很重要,你家五个女儿,将来养老的责任肯定要分摊到每个女儿身上……"

我越听越来气:"这是我们家的事,用不着你们操心!"

最后,张医生他妈站起来,拉着他爹的手:"算了算了,看来这门亲事是不成了。"

就这样,王红的婚事吹了。

她哭了好几天,我和秀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到了最小的王萍谈婚论嫁的年纪,我都有点怕了。

一九九七年了,已经是市场经济,城里变化大,到处都在盖楼房。

这时候结婚,讲究"三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

要是男方有房有车就更好了。

王萍对象张强是县财政局的科员,家里有点小钱。

我们去他家见父母那天,我特意穿了套新衣服,还带了礼品。

可张强他妈上来就问:"听说你有五个女儿?其他四个都嫁得怎么样啊?"

我心里一沉,知道她是听说了什么。

"都挺好的,都有工作,家庭和睦。"我强装笑容。

"是吗?"张强他妈冷笑一声,"我听说你跟你大女婿家关系处得不好?还跟二女婿家、三女婿家都闹过矛盾?四女儿的婚事还吹了?"

这话说得太难听了,我脸上挂不住,正要发火,秀英拽了拽我的袖子。

我硬生生把火气咽了下去,只是说:"都是一些小误会,没什么大不了的。"

果然,没过多久,张强就以工作忙为由,慢慢和王萍疏远了。

眼看着五个闺女,四个婚姻不顺,一个被退婚,我心里难受极了。

单位里,刘主任更是抓住机会挖苦我:"王德顺,你看看,生那么多闺女有啥用?连个亲家都做不好!"

有一次,农机站开会评先进,我本来成绩不错,名字都上了初选名单。

可刘主任当着大家的面说:"王德顺同志工作是不错,但家庭和睦也是评选标准之一。听说他和亲家关系处得都不好,这样的同志,能评先进吗?"

一句话,就把我的评先进给否了。

回到家,我把这事跟秀英说了,本想让她安慰我两句。

谁知道她叹了口气:"德顺啊,你说咱们是不是真有问题?闺女们的婚事,怎么一个个都不顺?"

"怎么,你也觉得是我的错?"我火了,"我辛辛苦苦把五个闺女拉扯大,供她们读书,给她们操持婚事,到头来都怪我?"

秀英没说话,默默流泪。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明明自己没错,为啥要受这委屈?

第二天早上,我起得很早,背着手在院子里转来转去。

院子里的柿子树上,小柿子刚刚泛红,秋风一吹,叶子"哗啦啦"直响。

忽然,老槐树下的石桌上,我看见了一个旧相册。

翻开一看,是姑娘们小时候的照片。

那是一九八七年夏天,我用半个月工资买了台傻瓜相机,带着五个闺女去照相馆拍了一张全家福。

照片上,五个姑娘穿着颜色各异的连衣裙,像五朵花似的,簇拥在我和秀英身边。

我忽然觉得鼻子一酸。

转眼间,闺女们都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可我这个当爹的却让她们为难...

秀英悄悄走过来,手里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

"喝口粥吧。"她轻声说。

我接过碗,突然明白了什么。

"秀英,是我不好。"我叹了口气,"我这人太死心眼儿,太爱面子,不懂得让步。"

秀英摇摇头:"我们都有错。闺女们大了,咱们应该学着放手,不能事事都按我们的想法来。"

1998年春节,我决定把五个闺女都叫回来,好好过个团圆年。

腊月二十八那天,我特意去集市上买了好些年货。

红灯笼、春联、鞭炮,还有闺女们最爱吃的糖果点心。

那天晚上,院子里挂满了红灯笼,桌上摆满了菜,五个女儿带着三个女婿(王红和王萍还未婚)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的。

饭桌上有一道秀英做的红烧鲤鱼,我特意把鱼头夹给了陈老师:"亲家,这鱼头给您,您是长辈。"

陈老师愣了一下,然后笑了:"亲家客气了。"

吃饭时,我端起酒杯,对大家说:"爹有句话要说。这些年,你们嫁人后,我没少给你们添麻烦。我这人直性子,说话不中听,得罪了你们的公婆,让你们为难了。"

王丽忙说:"爹,不是您的错。"

我摆摆手:"让我说完。我想通了,以后我会改,会学着和你们公婆好好相处。不为别的,就为了你们能过好日子。"

饭桌上静了一会儿,然后王芳突然哭了:"爹,是我们没用,让您受委屈了。"

王娟也红了眼眶:"那些人根本不了解您,不知道您是多好的人。"

王红抿着嘴不说话,我知道她心里还有伤。

我走过去,拍拍她的肩膀:"闺女,爹对不起你。是爹耽误了你的婚事。"

王红摇摇头,眼泪却掉了下来:"爹,不怪您。那个人不是良人,不要也罢。"

王萍拉着我的手说:"爹,您别难过。我找对象,一定会找个孝顺的,尊重您和我妈的。"

我心里暖暖的,眼睛也湿了。

看着五个闺女,我突然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那天晚上,姑爷们都喝多了,各自说着心里话。

陈老师拉着我的手:"亲家,是我不对,太固执了。其实王丽是个好孩子,您教育得好。"

李强也红着脸说:"爸,我妈那人就是嘴硬心软,其实她挺喜欢芳芳的。"

赵刚更是直接:"爸,我爸那人就是死要面子,您别跟他一般见识。"

那一刻,我知道,事情正在好转。

那年之后,我真的改变了不少。

我开始学着和亲家们相处,不再随便发表意见,学会了忍让。

虽然一开始很难,但为了闺女们,我咬牙坚持。

一九九九年,陈老师六十大寿,我特意做了一副书法,是我练了好久的"寿比南山"四个大字。

虽然写得不好,但陈老师很感动:"亲家,没想到你还有这手艺!"

我们俩在一起喝酒,他悄悄对我说:"其实那次吵架,是我太过分了。王丽是个好孩子,我们都很满意。"

我连忙说:"是我不好,太不懂规矩。"

两个老头,坐在一起,哈哈大笑。

王芳的婆婆生病住院,我和秀英天天去照顾,把婆婆感动得直掉泪。

出院那天,她拉着我的手说:"老王啊,之前是我不好,刁难芳芳。其实她很能干,开服装店挣的钱比我儿子还多呢!"

王娟的公公赵厂长退休了,清闲下来,我请他来家里钓鱼,两人从此成了好朋友。

有一次,他喝多了,拍着我的肩膀说:"老王,我那次是嘴上没把门的。其实我羡慕你,五个闺女都那么出息!"

最让我欣慰的是,王红在医院认识了个新对象,是个医生,比原来那个强多了,对她特别好。

两人感情稳定,很快就订了婚。

我去见他父母时,特意表现得谦和有礼,结果他爹妈都说:"王先生真是个明白人啊!"

小女儿王萍后来嫁给了县建设局的工程师,婚礼上,女婿父母主动和我碰杯:"亲家,听说您家五个闺女个个出色,真是教女有方啊!"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

二零零零年,世纪之交,我们家又添了两个外孙和一个外孙女。

五个闺女,组建了五个家庭,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这些年,我和秀英常常坐在院子里的柿子树下乘凉,看着满院子跑来跑去的外孙外孙女,心里说不出的满足。

每到周末,闺女们轮流带着孩子回来看我们,院子里热闹得像过年一样。

秀英常笑着说:"德顺,你看咱们多有福气,这么多人孝顺咱们。"

我点点头,心想:是啊,哪像那些只有一个儿子的,儿媳妇不中意,老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去年,单位要评先进工作者,我没想到自己会被提名。

开会那天,刘主任站起来说:"我提议王德顺同志获奖。他不仅工作认真负责,更是教子有方,五个女儿都成才,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会后,刘主任悄悄对我说:"老王,以前是我看走了眼。你家五个闺女,个个比别人家儿子强!最近我家那小子惹事,我还想向你请教呢。"

我笑了笑,心想:生儿生女不由人,怎么教育才是关键。

前几天,我在院子里收拾杂物,意外翻出了那本老相册。

照片已经泛黄,但五个闺女的笑容依然那么灿烂。

我又翻到最后一页,是去年春节我们全家的合影。

五个女儿,五个女婿,八个外孙外孙女,加上我和秀英,足足二十个人。

秀英看着照片,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咱们这辈子值了。"

昨天,五个闺女带着全家一起来我家吃饭,满满当当围了一大桌。

看着她们和和美美的样子,我和秀英相视一笑。

柿子树下,我对秀英说:"咱这辈子,最大的福气就是有这五个好闺女。"

秀英点点头:"是啊,闺女就是贴心小棉袄,越穿越暖和。"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院子里,我想,这就是幸福吧。

也许在别人眼里,我这一辈子平平无奇,一个小干部,养大五个闺女。

可在我心里,我活得比谁都骄傲。

五个闺女,就是我和秀英今生最大的骄傲和财富。

五个闺女,是老天给我们家最好的礼物。

来源:怀旧的岁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