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 临沭柳编传承人杨进邦:沿着自己热爱的柳编非遗传承之路继续前进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4 16:56 2

摘要:杨进邦,国家级非遗项目临沭柳编传承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劳动模范,现为临沭县柳雅堂柳艺工作室、临沭柳编非遗工坊、临沂市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从艺50多年以来,他始终致力于做好柳编技艺传承、保护,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目前收徒9位,将其中一位徒弟解印权培养

杨进邦,国家级非遗项目临沭柳编传承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劳动模范,现为临沭县柳雅堂柳艺工作室、临沭柳编非遗工坊、临沂市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从艺50多年以来,他始终致力于做好柳编技艺传承、保护,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目前收徒9位,将其中一位徒弟解印权培养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临沂市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青年岗位能手、山东省轻工系统首席技师。

▲杨进邦在中国非遗馆现场展示

临沭柳编,据史料记载可追溯至隋朝。《续修临沂县志》第二册记载,隋朝末年柳、马、凌三姓来沭河岸边,以编柳为生,随着杞柳种植规模在沭河两岸不断扩大,此地因柳而取名为“柳庄”,从此柳条种植、生产加工、编织售卖在当地扎根并流传至今。杨进邦祖居临沭县郑山街道杨沙埠村,与青云镇柳庄村相邻,祖辈擅长编织手艺。曾祖父杨茂官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农村编匠,专长是勒编箢子、簸箕,编织农用家什更不在话下。祖父杨维亮自小跟随父亲学柳编,很快编织技艺就超越了曾祖父,各种样式的编法不断创新,是远近闻名的编织巧手。父亲杨福盛受家庭的熏陶,自然也学会了各种编织技法,还创新用蔴杆、高梁杆、麦秸杆扭编蝈蝈笼子、小灯笼等哄孩子们玩。

杨进邦长期耳濡目染,从八、九岁就在祖父和父亲跟前捡拾编织剪下来的小柳条梢,学着编织小篮子、小果盘、蝈蝈笼、筷子笼、笔筒等小物件。至今在草柳编行业奋斗了五十多年,创作了数以万计的草柳编出口产品。创作的柳编作品获得各级活动大奖50多项,国家专利6项。其中,柳编作品《金龙鱼》获中工美“金凤凰”金奖,《中华宝鼎》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金奖,《中国龙》、《兔子爱萝卜》、《孔雀》获山东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奖金奖,徒弟解印权的作品《沂州海棠椅》获中工美“金凤凰”金奖。

▲2020年11月6日杨进邦、李凤师徒在第五实验小学上柳编非遗课(王晓艳拍摄)

▲2022年2月22日杨进邦在第五实验小学给师生们讲柳编课(王文杰拍摄)

杨进邦作为临沭柳编的代表性传承人,带领徒弟们多年来投身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走乡镇、入社区,义务为村民传授柳编技艺,教会了家庭留守妇女、残疾青年编织技艺,协助他们发家致富,足迹遍布了临沭大地的各个村落,受益农村群体万余人次。同时他与徒弟积极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到大专院校、中小学校讲解柳编文化,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柳编手工技艺,使他们不忘初心、记住乡愁,了解传统文化、熟悉区域特色。

杨进邦多次走出国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柳编技艺。2015年赴新加坡开展中新文化交流;2017年受亚太手工艺联盟邀请在伊朗吉兰省、布什尔省、格什姆岛举办了三期国际“草柳编织培训班”;2019年受邀赴乌兹别克斯坦参加了首届“世界手工艺节”; 2023年到韩国京畿道龙仁市参加中国商城海外仓开业典礼,把中国的柳编技艺演示传播给世界各地友人。

▲非遗展

▲非遗大集

现如今,年逾古稀的杨进邦仍然从事着他热爱的柳编事业,为国家级非遗临沭柳编的传承传播、发展保护继续努力。他坚持的信念是,生命不息,传承不止,在有生之年,沿着自己热爱的柳编非遗传承之路,一直走下去。

来源:文旅临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