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12年以前,争夺突厥斯坦和费尔干纳的战争主要发生在唐朝与吐蕃之间。阿拉伯人占领河中地区之后,拔汗那国是继续东进的基地;对唐朝来说,拔汗那国取代了吐火罗斯坦成了唐朝的“西大门”;对吐蕃来说,在唐朝加强了于阗的防御之后,拔汗那国是吐蕃进入中亚的交通孔道。
712年以前,争夺突厥斯坦和费尔干纳的战争主要发生在唐朝与吐蕃之间。阿拉伯人占领河中地区之后,拔汗那国是继续东进的基地;对唐朝来说,拔汗那国取代了吐火罗斯坦成了唐朝的“西大门”;对吐蕃来说,在唐朝加强了于阗的防御之后,拔汗那国是吐蕃进入中亚的交通孔道。
吐蕃和阿拉伯人对拔汗那国的入侵和操纵不仅侵犯了唐朝在拔汗那国的宗主权,而且对唐朝的安西四镇及帕米尔地区政权也构成了威胁。“715年至750年间,中国之外交与军事活动,常以葱岭为重,盖欲西御大食,南抗谋取中亚诸国之吐蕃,计不能不出此也。”拔汗那国王被逐之后,逃往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求援,当时在此巡视的监察御史张孝嵩对安西节度使吕休璟说:“不救则无以号令西域。”
715年,唐朝对阿拉伯和吐蕃联军发起反攻,组织了定远道行军。这次行动兵分两路:一路由北庭大都护阿史那献统率北庭翰海军汉、蕃精锐出北道,渡碎叶川,西数千里,越葱岭,进入拔汗那国;另一路由监察御史张孝嵩领安西兵,出龟兹下数百城,攻入西拔汗那。此战之后,吐蕃势力被逐出拔汗那。阿拉伯人也因主帅屈底波被杀而退兵。在张孝嵩的扶持下,旧王复位。张孝嵩胜利的消息传到了中亚各地,“于是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恐,咸归附”。
为了对抗唐朝收复中亚的活动,阿拉伯人联合河中地区的所有属国进行反击,751年,高仙芝兵临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恒逻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在获悉这一消息以后,阿拉伯人迅速组织了十余万的大军赶往恒逻斯城,双方在恒逻斯河两岸部置军队。唐军初战获胜,但随着战斗的进行,高仙芝雇佣的葛逻禄部叛变,从背后包围了唐朝步兵,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于是,战争发生了逆转,阿拉伯联军乘唐朝军队混乱之机,出动重骑兵突击唐军,唐军溃败。
公元751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怛罗斯之战,常被冠以“文明碰撞”“造纸术西传关键”等标签。我将细究史料,探明这场战役的真实影响。
核心论点:基于史实的5个真相
① 兵力对比:唐军并非主力
史料依据:
《资治通鉴》载:“仙芝率蕃、汉三万众击大食。”(实际安西四镇总兵力约2.4万)
唐军:安西边军+葛逻禄雇佣兵(非中央精锐)
阿拉伯:阿拔斯王朝4万精锐(刚篡位急需立威)
严谨结论:
“高仙芝所部为西域常规驻军,阿拉伯则派出呼罗珊精锐,此战非两国举国之战。”
② 造纸术西传:早有渠道
考古证据:
新疆出土650年粟特文信件提及“中国纸”,早于怛罗斯之战100年。
撒马尔罕造纸始于怛罗斯战后,但在阿拉伯帝国甚至之前的波斯萨珊王朝此前已通过丝绸之路获取纸张。
严谨结论:
“怛罗斯战俘极大的促进撒马尔罕造纸业,但非技术西传唯一路径。”
③ 战役结果:损失被夸大
数据考据:
唐军损失:《旧唐书》载“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数千人”(约损失1.5万,含葛逻禄叛变所致)
阿拔斯损失:与我国研究此战役的程度不同的是,阿拉伯史料并没有很详细介绍这次战役。在阿拉伯的wiki百科中只是说这次战役阿巴斯帝国虽然获取了胜利,但损失惨重(有趣的是还提到此战役导致伊斯兰教停止在东方传播)此后30年未再东进。
唐朝反应:754年封常清仍攻破大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域控制未动摇。
严谨结论:
“此战未改变西域格局,唐与阿拉伯仍以商贸为主。”
④ 高仙芝之死:战败非主因
史料分析:
《旧唐书·高仙芝传》载其因“失军容”被斩,实为:
1. 私分石国财富引发中亚不满;
2. 宦官边令诚诬告;
3. 玄宗对安西将领的猜忌。
严谨结论:
“怛罗斯战败仅是导火索,权力斗争才是高仙芝悲剧主因。
⑤ 真正赢输家:吐蕃与中亚
地缘分析:
唐朝此后重心东扩,吐蕃趁机扩张;
中亚城邦(如石国)在唐与阿拉伯夹缝中艰难生存。
严谨结论:
“此战最大影响是加速吐蕃崛起,而非唐阿兴衰。
怛罗斯之战本质是两大帝国边疆势力的摩擦,而非文明兴衰的转折。
历史的真相往往在标签之外:
阿拉伯人通过此战意识到唐朝难以征服,转而加强海上贸易; 唐朝虽退出中亚,但丝路商贸持续繁荣至安史之乱前。
恒逻斯之战以后,唐朝暂时退出了中亚争夺,阿拉伯人的统治扩大到中亚锡尔河流域。755年,唐朝国内发生安禄山叛乱,之后又有史思明叛乱。756年-758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安西、北庭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安西行营奉诏平叛,帮助收复两京。由于中亚驻军的内调,吐蕃陆续占领陇右、河西,安西都护府与唐朝的通道中断,安西四镇留守军队虽孤军坚守,但唐朝因安史之乱而衰,最终放弃了与阿拉伯人的争夺。此后,与阿拉伯人争夺中亚东部的是吐蕃和新兴的葛逻禄汗国。
来源: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