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大模型浪潮兴起时,中国AI圈经历了从科学家技术先行到资本狂热的转变。智源研究院曾上演类似OpenAI的"All in大模型"故事——20多岁的清华学者刘志远在体制内突破论资排辈,调动数千万算力资源研究大模型,这些早期探索者后来成为行业火种。
2023年大模型浪潮兴起时,中国AI圈经历了从科学家技术先行到资本狂热的转变。智源研究院曾上演类似OpenAI的"All in大模型"故事——20多岁的清华学者刘志远在体制内突破论资排辈,调动数千万算力资源研究大模型,这些早期探索者后来成为行业火种。
当ChatGPT爆火后,2023年的中国创业圈陷入"卷基础模型"的狂热,资本对任何有AI背景的团队都趋之若鹜,但当时很少有人思考技术落地场景。
2024年成为分水岭。随着开源模型(如Llama 3)能力提升,大批跟风做基础模型的团队被淘汰,行业从"追赶OpenAI"转向聚焦应用层。到2025年,以DeepSeek、Manas为代表的Agent工具爆发,让普通人看到"AI完成复杂任务"的可能。
上海"魔术空间"周边聚集的AI实验室与创业者,甚至吸引国家领导人到访,印证了AI从技术概念走向社会共识的进程。这一年,中国AI创业者展现出"商业化思维早熟"的特点,许多项目从第一天就探索付费模式,同时瞄准海外市场——毕竟海外C端付费习惯更成熟,能让好产品更快验证商业价值。
(一)对抗焦虑的最佳方式:用具体行动打破虚无
连续创业者Cogi曾在失业时陷入焦虑:"躺在加州落地窗沙发上,感觉世界把我抛弃了",直到接到创业邀约才重获方向。
这种"行动治愈焦虑"的体验在AI时代尤为明显——当有人还在纠结"AI会抢工作"时,杭州创业者已用AI做3D打印模型生成,上海团队在草坪沙龙里讨论AI+播客的可能,这些场景让人梦回移动互联网早期的中关村咖啡馆。
(二)普通人的破局点:用AI强化长板而非内卷短板
媒体人魏诗洁观察到一个现象:当AI能写稿的消息传来,资深记者的第一反应是"写得还差远了",但持续使用后反而倒逼自己思考"人类不可替代的价值"。
就像围棋界在AlphaGo之后并未消亡,反而因AI复盘进化出更精妙的战术,教育、翻译等行业也在AI冲击下重塑分工——语言老师转型为"AI思维链构造者",程序员用AI做代码优化而非重复劳动。
(三)小而美创业的黄金时代:垂类场景的逆袭机会
杭州"形色"团队用AI识别植物做到上亿收入,上海"猫肚皮枕"品牌借AI做用户画像迭代产品,这些案例揭示一个趋势:AI降低了创业门槛,让"小而美"项目能在细分领域扎根。就像当年街旁APP用LBS功能打开移动互联网切口,如今普通人可用AI做"播客内容摘要""外贸邮件智能生成"等细分服务,甚至在小红书靠AI设计图接单。
更有趣的是,海外出现"AI+垂直领域"的典型案例:有人用AI分析高尔夫球手挥杆动作,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年付费用户超10万;有人做"AI宠物营养师",根据宠物品种、年龄生成定制食谱,复购率达65%。
(一)入门第一步:用"5%改变"思维开启尝试
播客主刘飞分享了一个技巧:给想做的AI项目起名字,就能赋予其生命感。就像他将线下沙龙命名"席地而坐"后,活动从想法变成现实。
对普通人而言,从"用AI写朋友圈文案"到"做垂直领域知识库",都是可落地的5%改变。科技媒体人曼琪建议从"重复工作自动化"入手:"先列一张表,看看哪些每天做的琐事能交给AI,比如用密塔写作猫校对文稿,用AI生成会议纪要。"
(二)资源对接术:用利他思维链接行业圈层
在上海AI Hacker House,创业者杨永志会和年轻团队聊整整一下午,这种跨代际交流催生了无数灵感。普通人可从"提供价值"切入:给AI创业者提产品建议、为行业媒体投稿分析、在社群分享AI工具使用心得。
就像当年华新家园的草坪讨论孕育出字节跳动,如今杭州良渚的AI代模队活动上,有人靠"AI+3D打印"的想法找到投资,有人通过"AI+非遗传承"项目获得政府扶持。
(三)长期主义者的武器:在"脏活累活"中积累壁垒
96年创业者谢阳从ToB SaaS转型做AI Agent时,靠"读论文-做实验-跑客户"的笨功夫打磨产品,这种"在具体事务中积累手感"的路径,被认为是对抗AI替代的核心能力。
就像戴森从发明彩色圆球推车到做吹风机,真正的护城河从来不是技术专利,而是"解决具体问题时形成的认知框架"——当AI能生成设计图,懂材料工艺的设计师仍不可替代;当AI能写代码,懂业务逻辑的工程师才是稀缺人才。
(四)工具与资源:从免费试用到深度实践
对于想入门的新手,不妨从头部工具开始尝试:用豆包生成海报(免费且高效),用DeepSeek做深度资料检索,用Manas完成跨平台任务调度。
科技创业者Cogi特别推荐"本地实践空间"的价值:"上海曹河泾的AI社区里,有人在草坪上讨论AI+环保方案,这种面对面的碰撞比线上交流更能激发灵感。"而对希望系统学习的人来说,港大AI通识课、OpenAI官方文档都是优质资源。
(五)行动者的底层逻辑:在"人机协作"中找到独特定位
当AI像水电一样渗透生活,成为积极行动者的本质,是拒绝做浪潮中的旁观者。无论是在草坪沙龙聊AI应用的创业者,还是用AI优化教学方案的老师,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不纠结"AI是否会取代人类",而是思考"我能借AI创造什么新价值"。
就像围棋手在AlphaGo之后仍能从对弈中体会超越输赢的乐趣,AI时代最动人的行动,永远是那些融合技术理性与人性温度的探索。
正如一位AI教育创业者所说:"AI不会淘汰老师,但会淘汰不用AI的老师——不是让AI替你上课,而是用AI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天赋。"这种"人机协作"的智慧,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行动哲学。
文本来源 @卫诗婕|商业漫谈Jane's talk 的播客内容
来源:波波百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