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左宗棠率领清军在历经艰苦战斗后,终于攻破了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金积镇的回民军据点金积堡。 左宗棠随即密令回民军交出所藏匿的武器,并要求各统领将堡内回民限期迁徙,以便进行清查分辨。刘锦棠等会同陈湜在陕回起解后,迅速展开行动。
左宗棠率领清军在历经艰苦战斗后,终于攻破了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金积镇的回民军据点金积堡。 左宗棠随即密令回民军交出所藏匿的武器,并要求各统领将堡内回民限期迁徙,以便进行清查分辨。刘锦棠等会同陈湜在陕回起解后,迅速展开行动。
他们首先命令马耀邦等挑选堡内精壮者千人、马家滩(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马家滩镇)的 400 人、王洪堡(位于今宁夏吴忠市附近)百余人以及何生洲伙党 300 余人为义勇,将王洪堡回众安置在灵州城(今宁夏吴忠市灵武市)附近,把马家河滩回众迁徙到张家圈(具体地点待考,推测在今宁夏吴忠市境内)安置。刘锦棠派人掘毁堡墙,从中缴获枪炮 1200 余件。
然而,坊间却有一种说法,刘锦棠因心怀为其父松山报仇的念头,故而杀了马化龙,“于是把金积堡北城挖开,对外宣称里面藏有枪数百支,指责其投降不诚,随后呈报左宗棠核报。”那些分别安置在各堡的回众及何生洲部众 1800 余人,其中的统领、参领、佐领、先行等被视作“伪官”的人员,以及王六、马寿等 80 余人,最终被处以凌迟处死的极刑。“其贸易侨寓及被掳胁之甘回三千余人被解赴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市)安置,金积堡老弱妇女一万二千余人,则被解赴固原州(今宁夏固原市)分拨荒地安置。”所收缴的金银铜钱,总计银 19 万两有余,除了赏赐军队之外,其余部分用作迁居张家圈的回民购办粮食、兴修水利以及八堡(推测在今宁夏吴忠市附近)修渠采买麦种等用途。
同治九年,陕西回民陈林等男女 1500 余口在接受安抚后,消息迅速传开,其他陕西回民纷纷闻讯而来。马振江部男女 800 余人,赫选青部 380 余人,阎兴春、余兆临、拜万江、金明堂、安杰等 5500 余人,“统计陕回男妇大小,共一万一千有余,老弱妇女近九千名。除马长顺一股数十名,因其亲眷为宋军俘获,现尚留在昌贵两堡(具体地点待考,推测在今陕西境内)寻觅亲眷外,其余回民均分三批解赴平凉,听候安置。”至此,宁夏吴忠市的宁灵一带已无陕西回民的踪迹。
清政府此前在平凉县(今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大岔沟、邢家沟、北原安置陕西回民数千户,并拨给粮食。但此地其余荒地虽多,却不成片。而且平凉作为入甘肃的要道,地势最为险要,从战略安全角度考虑,不宜过多安置回民。平凉、华亭(今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市)交界的化平川,宽六七里,长三十余里,这里土地肥沃、水源甘甜,人际罕至,是理想的安置地点,可安置万余回民。 冯邦棅带领随员在化平镇(今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化平镇)对回民进行点验后,按人口发放粮食,丈量土地,按户分拨房屋、窑洞,并购买附近适宜的种子,酌情发放耕牛骡驴,监督他们开垦播种。“化平汉民古风俭朴,性情淳朴,重农轻商,不以恶凌善,不以富欺贫,只是不喜好读书。
自同治十年设置厅治以后,汉民存活者百不及一,安置的全是回民,回民习俗颇为兴盛,谋生也很勤劳,重视农业和商业,不从事工艺,尊崇阿訇,喜爱诵读《古兰经》。”这是化平厅安置前后居民习俗的真实写照,从中可见此次起义中回汉之间的冲突异常激烈,回汉相互仇杀甚至出现屠城、屠村现象,战争导致的人员死亡和逃亡使得这一地区人烟稀少。
来源:西北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