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之问、启未来新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举办第21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4 19:14 2

摘要:5月24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举办主题为“以科学之问 启未来新程——庆祝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立75周年”的第21届公众科学日暨2025年青岛市科技活动周海洋所分会场活动,吸引了1500余名家长与孩子现场参与,探索奇妙的海洋世界。

5月24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举办主题为“以科学之问 启未来新程——庆祝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立75周年”的第21届公众科学日暨2025年青岛市科技活动周海洋所分会场活动,吸引了1500余名家长与孩子现场参与,探索奇妙的海洋世界。

本次活动包括海洋生物标本馆、海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中心展厅等科普场馆开放,显微镜观察及水下机器人操作互动科学实验展演,海洋主题科普讲座以及海洋湖沼科普知识有奖问答等精彩内容。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亚洲馆藏量最丰富的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标本87万号,最早的标本采集于1889年。科研人员为公众详细讲解镇馆之宝“童鱼”标本、珍贵的盲鼬鳚、神奇的生发石、大型海藻标本,以及采自西太平洋1200多岁的深海珊瑚,让公众亲身感受神奇的海洋生物世界。

标本馆馆长介绍海洋生物标本

在海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中心展厅,科研人员采用触控展示、三维球体展示等多种形式,为公众介绍全球海洋温度、盐度、洋流等海洋环境变化情况,以及海洋大数据在海洋环境预报、海洋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科研人员介绍海洋大数据相关知识

一滴海水中有着怎样的世界?硅藻的几何外壳与甲藻的荧光鞭毛藏着哪些生命密码?显微观察微藻科学实验带领公众直击海洋浮游生物的生存奇迹。孩子们亲手操作专业显微镜,观察硅藻对称如艺术品的硅质壳体、甲藻游动时闪烁的荧光轨迹,辨识角毛藻、圆筛藻等典型种类的形态特征,为青少年打开认知海洋初级生产力的科学视窗。

公众通过显微观察微藻

微小壳体如何记录地球亿年气候密码?有孔虫科学实验以显微镜为探针,揭开有孔虫这群古老单细胞生物的神秘面纱。孩子们透过高倍镜观察有孔虫千变万化的钙质壳体,解析其孔室结构如何调控浮力、捕食与繁殖,透视有孔虫作为“地球史书”对古气候研究的重要价值,让孩子从一粒沙中窥见海洋生态的壮阔史诗。

孩子们通过显微镜观察有孔虫

水下机器人操作互动区吸引了众多家长和孩子参与。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孩子们通过操纵杆实时调控水下机器人的推进器功率,完成定深悬停、障碍避让等指令,同步观察摄像头传回的水下实时画面,在工程思维与海洋科技的碰撞中,培育青少年“手脑联动”的创新能力。

孩子们动手操作水下机器人

孩子们动手操作水下机器人

蔚蓝之下隐藏多少未知世界?大陆架与海沟尘封怎样的地球密码?海洋生物与人类健康到底有什么关系?海洋科普报告现场吸引了众多家长和孩子聆听。贺成博士的《初识海洋》科普讲座,系统介绍了现代海洋的基本结构,剖析了海洋生物的分类密码,探索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海洋资源宝库,为孩子们打开认知蓝色星球的视窗。吴宁研究员的《向海问药》科普讲座,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科学家向海洋问药的经历,分享了海鞘、文蛤等海洋生物如何成为抗肿瘤良药,揭示了海洋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奥秘。

贺成博士向公众介绍现代海洋的基础知识

学生动手开展海洋科普小实验

吴宁研究员为公众讲述人类向海问药的相关历程

吴宁研究员与学生互动

在海洋湖沼知识有奖问答环节,参加活动的孩子和家长与工作人员你问我答,在与工作人员的互动中,孩子们不仅学习了海洋湖沼知识,也增进了对海洋科学知识探索的热情。

海洋湖沼知识有奖问答

此外,海洋所在5月18日还开展了主题为“干饭吧,海洋君——海藻的‘鲜’味爆击!”的“海洋之夜”主题科普直播活动,许飞研究员、顾文辉副研究员通过海鲜美食为大家揭示“鲜”味背后的科学知识,吸引了超百万公众观看。

“海洋之夜”科普直播现场

本次开放日还推出了打卡集章活动,孩子们参与各个科普项目之后就能收集到发现号ROV及不同海洋生物主题的小印章,作为一个有趣的科普环节,增加开放日活动的趣味性,促进孩子游览园区的热情。

孩子们在园区内寻找小印章

公众科学日是中国科学院举办的大型公益性科普活动。通过公众科学日活动,将科技工作者与社会公众连接起来,让公众走近科学、了解科学、爱上科学,进一步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海洋科学的热爱和对科技创新的热情。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