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德:抗病毒巨头缘何陷入抗肿瘤迷雾?

360影视 2024-12-11 14:21 3

摘要:在探索全球经济版图中,一些国家长期陷入发展困境,经济滞后与制度低效似乎成了难以摆脱的枷锁。这一谜题由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以“路径依赖”理论揭开,并因此成就了他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辉煌。

在探索全球经济版图中,一些国家长期陷入发展困境,经济滞后与制度低效似乎成了难以摆脱的枷锁。这一谜题由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以“路径依赖”理论揭开,并因此成就了他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辉煌。

“路径依赖”理论揭示了事物一旦进入某种发展轨迹,便可能对其产生强烈依赖。正如物理世界中的报酬递增与自我强化机制,经济体一旦踏上某条路径,后续的发展便可能在这条路径上不断自我强化。

吉利德科学公司(Gilead Sciences)的兴衰史,便是对“路径依赖”理论的生动诠释,尤其在医药行业内备受瞩目。吉利德的发展历程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其成长轨迹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期(1987年至2000年)、发展期(2001年至2013年)、扩展期(2014年至2018年)及调整期(2019年至今)。每个阶段的转折,都伴随着大规模的并购和战略调整。

吉利德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逐步成长为国际制药巨头,其秘诀在于激进的并购策略。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激进的并购同样让吉利德在肿瘤药物领域迷失方向,尽管投入巨大,但回报甚微。

回顾吉利德的崛起之路,其真正的转折点并非并购本身,而是“灵魂人物”约翰·马丁(John C. Martin)的加入与领导。马丁的加入,为吉利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马丁的掌舵下,吉利德从一家资源匮乏的初创公司,成长为全球领先的抗病毒药企。

上世纪80年代,生物技术在美国蓬勃发展,吉利德正是在这股浪潮中应运而生。然而,初创期的吉利德资源匮乏,仅有6名员工,且无一顶级科学家。为了生存,吉利德不得不承接药企的外包研发工作。直到1990年,马丁的加入,才为吉利德带来了转机。

马丁曾在BMS公司从事多年抗病毒研发,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在马丁的领导下,吉利德很快与捷克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展开合作,获得了一系列核苷酸化合物的权益,这些化合物正是吉利德日后崛起的关键。

1996年,马丁正式出任吉利德CEO,并立即进行战略转型。尽管吉利德的首款产品Vistide销售不佳,但马丁并未动摇在抗病毒领域的信念。随着一份来自加州大学的研究数据证实替诺福韦的抗HIV作用,吉利德开始全面聚焦HIV药物。通过酯化替诺福韦分子,吉利德成功推出Viread,并迅速成为爆款药物。

此后,吉利德在HIV药物领域持续迭代,推出了多款鸡尾酒疗法,包括Truvada、Atripla等,这些产品不仅降低了人体内的病毒量,还能预防健康人群感染HIV。凭借这些产品,吉利德成功确立了抗HIV药物的王者地位。

在HIV药物取得巨大成功后,吉利德并未止步,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抗病毒市场。Viread在获批HIV适应症后,又获批了慢性乙型肝炎适应症,这进一步证明了HIV药物与抗病毒药物之间的协同性。

2011年,吉利德再次进行了一次“豪赌”式并购,耗资110亿美元收购了Pharmasset公司,获得了其在研的丙肝资产。这一并购迅速收到回报,Sovaldi成为现象级爆款药物,上市后的第一个完整年营收就突破了102亿美元。凭借Sovaldi的成功,吉利德在丙肝市场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在马丁退休后,吉利德的管理层开始寻求新的增长点,决定切入市场更加宽广的抗肿瘤赛道。然而,这一战略并未取得预期的成功。吉利德在肿瘤赛道的并购虽然投入巨大,但回报却远未达到预期。无论是并购Kite Pharma获得的CAR-T平台,还是收购Forty Seven公司获得的CD47单抗药物Magrolimab,都未能达到预期的销售目标。

吉利德在肿瘤赛道的迷失,并非并购策略本身的问题,而是失去了“战略灵魂”马丁的领导。马丁在任期间,吉利德始终专注于抗病毒领域,通过深耕细作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在马丁退休后,吉利德的管理层开始偏离这一成功路径,盲目进入肿瘤赛道,导致战略失误。

吉利德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的企业需要明确的战略方向和坚定的执行力。在马丁的领导下,吉利德通过专注抗病毒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在马丁退休后,吉利德的管理层未能继续坚守这一成功路径,导致企业在肿瘤赛道迷失方向。这再次证明了“路径依赖”理论的重要性,一旦企业走上某条成功路径,就需要坚定地走下去,不断自我强化,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