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不由人?美军坐拥GPS,竟然也用北斗导航,不怕中国断网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4 20:31 3

摘要:早在2020年,美军就正式将北斗系统纳入其导航冗余方案体系,一旦GPS信号受到干扰或中断,侦察机的导航终端将自动切换至北斗系统继续运行。

堂堂美国军方,不用自己家的GPS,反倒借用了“对手”的导航信号,接入了北斗导航系统?

是的,你没听错,美军确实是这么干的!

早在2020年,美军就正式将北斗系统纳入其导航冗余方案体系,一旦GPS信号受到干扰或中断,侦察机的导航终端将自动切换至北斗系统继续运行。

一个军事强国,竟会在核心战略系统上引入“对手”的技术体系,这究竟是一种信任的象征,还是不得不为之的妥协?中国为什么也允许接入呢?

美军的“备胎”,是北斗

在许多人的固有观念中,导航系统是国家安全领域的“命门”——信息支撑的核心基石。

一个国家的军队若使用他国的导航系统,无异于将行动轨迹拱手交出,风险之高堪比战争前夕交换作战计划。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以美军为例,从2020年开始,U-2侦察机上配备的导航设备就正式接入了北斗系统。

与此同时,美军飞行员佩戴的战术手表,也同步内置了包括GPS、北斗、欧洲伽利略、俄罗斯格洛纳斯在内的多个导航系统。

这种“多源融合”的导航策略,已经成为当今高技术军队的标准配置。原因很现实——即便是美国,也无法保证GPS在全球每一个角落都百分百可用。

只要稍微研究过卫星导航系统,就知道这项看似稳定的服务,其实对抗干扰、电磁攻击的能力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坚不可摧。

一旦战场环境复杂,干扰源横飞,GPS断链并非危言耸听。于是,美军选择了配置北斗,不是因为“心甘情愿”,而是“技不由人”。

北斗信号全球开放,一损俱损

有人问,中国为什么不禁止美军接入北斗?这不是等于“引狼入室”吗?其实,这恰恰体现了中国对自己技术的底气!

作为面向全球提供免费服务的系统,北斗从一开始的设计定位就不是“为中国服务”,而是“为全球而生”。

早在2018年,中美双方就签署了《北斗与GPS信号兼容与互操作联合声明》,从技术层面实现两方的高度互通。

卫星广播的定位信号是无法“区别对待”的,天上的信号就像阳光,无差别地洒向全球,北斗信号没办法被施加任何加密或地理封锁。

这种情况下,美国将北斗纳入导航冗余方案体系,完全可以自由切换信号源,我们无从干涉。同样,基于双方签署的兼容互操作声明,我国也可以在北斗和GPS之间自由切换使用!

这一机制实质上却也形成了一种“战略互锁”:你的设备能用我的系统,我的系统也能接入你的终端。

在和平年代,这是合作的保障;一旦走向对抗,也是一种“你动我就损”的博弈制衡。

美军会不会逆向破解北斗?

当然,美军会不会借机研究、破解北斗系统?这并非无稽之谈。

美军向来重视对对手关键基础设施的研究,从信息战、电磁战再到太空作战,北斗这样的系统,早就被列入其技术分析对象之列。

但要通过普通终端使用北斗系统来“黑进”整个系统,几乎是不可能的。北斗的定位服务是单向的——卫星向终端发送信号,而非双向交互。

这意味着即便美军使用北斗,也无法通过普通设备实现逆向追踪,更别说操控或破坏了。

而反过来,我们也并不能因为美军接入北斗系统就幻想“反制手段”悄然生效。

没有专门的转发器与识别装置,仅凭导航信号本身,是无法对接使用者进行定位的。

美军内部早已针对这一点采取技术隔离和安全措施,确保即便在使用他国系统时,敏感信息也不外泄。

因此,这种互用,其实更像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妥协,而非科技博弈的胜负判定。

北斗更胜一筹!

GPS虽起步早,自上世纪70年代立项,至90年代才全面建成,历史悠久。然而,老系统也有老毛病:卫星数量有限,布局固定,升级难度大。

随着2020年,我国北斗三号系统完成组网,从此具备了全球服务能力,已经实现了对全球导航版图的重构。

相比GPS早在1995年就完成全球部署,北斗虽然起步晚,却在后发优势和技术革新中完成了数次“超车”。

如今,北斗系统已在全球部署了59颗在轨卫星,涵盖中圆轨道、倾斜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等多层结构。

多轨道布局的优势在于不仅保障覆盖广度,更提高了信号可用性与冗余能力。

更关键的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氢原子钟精度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使得北斗三代系统的时间同步能力大幅提升。

借助中国自主建立的地基增强网络,北斗在国内早已实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定位,广泛应用于高精度农业、自动驾驶、灾害监测等领域。

而北斗具备的全球唯一短报文通信功能——意味着用户即便身处信号盲区,依然可以通过北斗向外发送不少于1000字的消息。

这种双向通信能力,在野外救援、极地科考、无人区作战等特殊场景下几乎无可替代。

相比之下,GPS等系统在非联网条件下仅支持单向定位,显得力有未逮。

现如今,智能手机、无人机、车载导航终端,这些每天在我们手中运行的设备,早已不是单一依赖某一个导航系统,而是多系统并行融合。

以2023年为例,中国市场销售的2.76亿部智能手机中,有超过97%的设备具备北斗兼容能力。

同时,几乎所有主流导航芯片也支持GPS、伽利略、格洛纳斯信号,导航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早已成为国际趋势。

这正是为何美军出于战略冗余考虑引入北斗的原因——即便是如美国这样的“技术强国”,也不得不承认北斗的存在意义与实际价值。

未来,不是由谁主导导航系统的标准来决定胜负,而是看谁能在全球网络架构中把握更大的主动权。

技术越开放,反而越难封锁;信号越兼容,系统越难被摧毁!这是全球导航大战的底层逻辑,也是中国北斗能立足世界的重要根基!

当然,也正因为有了北斗系统的部署,我们才掌握了随时可以给对手“断网”的主动权,至于用不用,另说!

来源:林白八点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