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工业制造的宏大叙事中,我们早已习惯将“技术突破”与航天、高铁、新能源绑定在一起。但真正决定一国制造实力的,并非只有“高精尖”领域。某种意义上,技术的普惠能力,最终要在日常生活中落地生根——就像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把国产剃须刀。
在工业制造的宏大叙事中,我们早已习惯将“技术突破”与航天、高铁、新能源绑定在一起。但真正决定一国制造实力的,并非只有“高精尖”领域。某种意义上,技术的普惠能力,最终要在日常生活中落地生根——就像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把国产剃须刀。
徕芬,国内高端个人护理品牌,近期推出的首款直线电机剃须刀,引起了产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制造“工程能力下沉”的拐点来临;另一方面,它也向外界展示了一个可能被忽视的变量:结构性国产替代,不止出现在半导体,也发生在洗漱台。
“高速直线往复式剃须刀”:技术下沉的真实样本
传统电动剃须刀多使用旋转电机,通过齿轮、偏心轴将动力传导至刀头。这种结构虽然成熟,但天然存在震动大、响应慢、效率低等问题。而徕芬首创引入工业级“直线电机”,跳过中间机械传导环节,实现电磁推力直接驱动刀头,实现每分钟12000次线性切剃。这种技术,在此前主要用于磁悬浮列车、无人机云台等高精度场景。
你可以理解为:传统电机在“打”,直线电机在“切”,就像是拿高铁马达来剃胡子。
更重要的是,这台徕芬直线往复式剃须刀 T1 Pro,仅重 93 克,却集成了行业领先的双重减震系统、CNC 一体成型铝合金机身、BMS 电池管理系统等高规格组件,将原本用于高端工业设备的工程能力,浓缩进一件日常护理工具中。
它不仅做到了每分钟12000次线性切剃,剃净力强而不拉扯,配备0.005mm超薄刀网与穹顶结构,实现“贴面飞行”般的顺滑体验;加之120分钟超长续航、5分钟快充应急模式、旅行锁+磁吸保护舱等设计,使得这款产品在性能、体验、安全与便携性上全面对标国际高端品牌。
它不是简单的“技术堆叠”,而是一次制造哲学的转向——从“能做出来”到“能做得稳、做得美、做得准”。这不仅是徕芬的技术突破,也是中国制造在高频使用场景中兑现工程能力的一次里程碑。
博朗、松下之后,中国品牌首次具备硬刚实力
回看剃须刀行业的发展史,我们曾长期被“德日双雄”统治——博朗以大马力剃净著称,松下则在刀网锋利度与浮动结构上引领行业。国产品牌过去多以价格、外观仿制为主要路径,难以打破核心技术壁垒。
而徕芬,是第一个真正从底层结构突围的中国品牌:
自研自产高速直线电机,非采购拼装;
整机设计完全重构,突破以往塑料壳+代工模组的路径依赖;
实际体验匹敌乃至超越国际大牌,在剃净度、舒适度、安静性、易清洁等维度全方位对标高端市场。
有人将其比作“国产剃须刀的iPhone时刻”,而非普通机型的再堆料。这种新标准的确立,不仅改变了消费者选择,更重塑了行业评价体系。
小剃须刀、大市场:潜藏的“结构性国货红利”
据艾瑞咨询数据,中国男性护理市场近年来保持10%以上年增长,2023年电动剃须刀市场规模达50亿元,预计2028年将突破80亿元。而在这一波消费升级中,年轻男性日益关注个人形象与品质生活,也成为国产高端化品牌迅速崛起的关键群体。
以徕芬为例,其剃须刀在定价上在499-699元,但远低于博朗、松下动辄千元以上的售价,同时在产品设计、体验细节上保持甚至领先国际品牌。
从C端看,这是一个典型的性价比优选;而从B端看,它更是中国制造“由下而上洗牌”的真实注脚。
一位产业投资人直言:“这类产品,既有技术门槛,又有消费刚需,还是高频复购场景——是新质生产力落地的天然土壤。”
技术+体验:打破“国外高端=先进”的消费迷思
国产品牌长期面对一个认知悖论:“只要是便宜的,一定不如进口的好。”而徕芬此举,正是对这一观念的挑战与重构:
不是靠拼装、不是低价仿品,而是完整自研、自产、自销;
疾速往复高效切剃,剃净不拉扯、不留须、不需压脸;
外观设计引入苹果同源供应商,辅以磁吸式旅行舱,真正做到“好看好用还好收”。
这是中国制造第一次能在“电机”这个层面,与博朗、松下、飞利浦等国际大牌平视甚至反向竞争。也是“剃须刀不是只是电动,更是工程”这一理念,第一次在国产品牌中实现。
三款型号细分人群使用需求
徕芬此次发布三款机型,针对不同胡须长度、浓密度、剃须频率精准匹配:
T1 Pro(单刀头):适合胡须较短(≤2mm)、面积小、剃须频率1~2天/次,轻便灵活,清爽日常之选;
T1 Pro 长须版:配蓄须修剪模块,适合剃须频率较低(5~7天/次)、留胡习惯用户,满足修型与剃净双重需求;
P3 Pro(三刀头 + 双电机):高效覆盖大面积浓密胡须,适配各类胡须长度,剃须速度更快、剃净度更高,是追求极致效率人群的首选。
写在最后:中国制造的下一个出海突破口
在新能源、智能手机、机器人等已形成全球影响力的中国赛道之外,剃须刀这类小家电产品,或许正在成为制造业“软着陆”的关键桥梁。
它连接着“硬科技”与“轻消费”,既要技术积累,也要用户理解,更需要品牌塑造力。这种难度,不亚于做一台新能源汽车;但做成了,其势能却能长久释放。也许你家洗漱台上的那把剃须刀,才是下一波国产制造红利的开端。
来源于网络
(本内容属于网络转载,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及投资依据.)
来源:天天新闻关注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