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魅力》:观鸟、听鸟,解压!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3 01:54 2

摘要:作者爱德华•格雷(1862-1933)从政,是英国外交大臣,也担任过自由党上议院领袖。除了显赫的政治身份外,他兴趣广泛,是出色的垂钓高手和鸟类学家。1927年出版的《鸟的魅力》至今仍是该领域颇受关注的作品。

初春以来,我就注意到窗外不时传来的鸟叫,有时甚至一大早被鸟声叫醒——这大概是最幸福的醒来方式。

我的宝贝也迷上了看鸟的图片和视频,说很解压。

确实,鸟的颜色、形状、叫声千奇百趣,它们离我们很远又很近,有时从科普中认出一些鸟来就恍然大悟:这不是经常看到的品种么,是它是它就是它!

《鸟的魅力》这本书很精美,我翻了翻,看到里面的精彩配图就忍不住看下去。

作者爱德华•格雷(1862-1933)从政,是英国外交大臣,也担任过自由党上议院领袖。除了显赫的政治身份外,他兴趣广泛,是出色的垂钓高手和鸟类学家。1927年出版的《鸟的魅力》至今仍是该领域颇受关注的作品。

▲ 书的封面。

现在城市生态环境好了,感觉鸟也多起来了,经常能听到鸟叫,这是莫大的幸福。

鸟类不止一面。它们的每一面在我们看来都那么新鲜独特。

鸟的羽毛颜色各异、明艳活泼;无论是在陆地还是在海洋都能看到它们的踪影,尤其是它们在空中的曼妙姿态,我们可以尽情欣赏。

比方说鸟儿们的栖息或是迁徙;鸟儿们交配繁殖,或是求偶而后哺育后代;还有些鸟的蛋或平淡无奇、毫不起眼,或是形态各异;鸟儿们的筑巢能力更是让人赞叹,爱巢选址或者形态结构千奇百怪。

然而,最令人着迷的当属鸟类的歌声。

爱德华从小和父亲过着简单的乡村生活,对鸟类知之甚少,鸟的知识都是后来学的。

待我成年之后,便知道了两类鸟的鸣声:一类是知更鸟,它的鸣声最为温和持久,它一旦开嗓,我便难以听到其他鸟儿的声音,只能够听它独唱。另一类便是“欧歌鸫、乌鸫”,这两种鸟的声音我确实难以区分,因此我以为它们属于同一个物种。我在这里描述自己那时候对鸟类认知的混淆不清,并不是在回忆过去,而是日常的乡村生活本是如此。

四季在变化,鸟叫也在变化,“到底是它的歌声随季节变化了,还是我们的心态变了呢?”

知更鸟的歌声在秋天和春天有什么不同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秋天,知更鸟的歌声略显薄情,音调尖酸。“知更鸟叫得酸楚”,十月份的时候,我和一位朋友刚好路过听到鸟的歌声,他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而到了春天,知更鸟的歌声更具有活力,这个时候靠近一只知更鸟,仔细聆听,是人间乐事。有时候你也能听到非常美的曲调。

鹪鹩个头小,声音大,似乎为了鸣唱耗费很大的精力,还会一边歌唱一边忙碌。

它发出的声音响亮动听,但若把这声音和它那娇小的身材联系到一起,你会发现鹪鹩竟是那样强大。“胆大包天”“歌声嘹亮”是我对鹪鹩歌声的评价。

▲ 鹪鹩 Eurasian wren(书本配图)。

鸟儿还会“模仿秀”。

我必须要提一件事,那就是大山雀有时也会十分调皮地耍个小聪明:我近距离地观察过一只大山雀,并且跟踪了它很长时间,它居然能够完美地模仿苍头燕雀“拼客拼客”的叫声。它模仿得太像了,要不是我离它这么近,亲眼看着它发出这样的叫声,我实在不敢相信,甚至可能认为到哪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苍头燕雀的鸣声了。

▲ 苍头燕雀 common chaffinch(书本配图)。

在二三月这两个月里,大部分的鸟都开始尽情高歌。

事实上,就是通过这种“音色”,我们才得以识别鸟儿的声音。鸟类的鸣声有很多显著的特征,彼此之间各不相同。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鸟儿们在合鸣的时候,我还是能够通过音色的差别来区分出各种鸟类。这就好像在人群中,你能够轻易地通过人们的音色来判断哪个是你的朋友,而并没有去关注他到底在说些什么。

五月,鸟儿在黎明前会“大合唱”。

任何想了解鸟类鸣声价值的人,不妨去听听五月黎明前的大合唱。日出前的半小时,所有的鸟儿就像天空中的晨星,开始歌唱。这个时候你大可以仔细地倾听,来看看乌鸫的鸣声是如何给整个合唱增音润色的。各种各样的鸟儿都会参与其中,但是乌鸫的鸣声在这段合奏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诗人喜欢赞美云雀的叫声。

跟其他鸟类相比,大家应该十分熟悉,它就是云雀的鸣声。云雀的美誉贵在其鸣唱时的姿态,它愉快地飞翔时十分引人注目。无论是俯冲而下还是飘然云上,它都会不停歇地鸣唱。我虽没有为每只鸟准确地计算过时间,但是我听说每两分钟就能够听到一次云雀的鸣声。

鸟儿的形态清晰可见,鸣声独特,想将它和其他的鸟儿弄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总是那么受人瞩目。是它引得万千诗人舒展情怀,很难找到一个从未提到过它的诗人。

▲ 云雀 Eurasian skylark(书本配图)。

说了云雀,当然要说说最有声望的夜莺。它的声音活力四射而又铿锵有力,林中的其他鸟儿都无法与之媲美。

它的歌声不像乌鸫的鸣声,并不是相互连接的短句,而是一连串音符的重复;在一阵停顿之后又是一连串不同的音符,这一点像欧歌鸫成竹在胸的发声方式。我们也无法判断哪个音调之后才会开始停顿。

“啾哥——啾哥啾哥——”是人们通常用来表达夜莺典型鸣声的词语。但是夜莺的歌最大的特点就是高亢嘹亮,它那持久的鸣声响彻空中。其他的鸟类,比如说乌鸫和黑顶林莺,哪怕是它们发挥最好的时候,其歌声也只是从它们发声开始以至到达听者耳中之后,便消失得无踪影。但是夜莺的歌声听起来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普通夜莺 common nightingale(书本配图)。

要欣赏五月的鸟儿大合唱必须早起,它们在各自的巢穴和领地上安稳地生活,黎明大合唱达到了极致。

倾听黎明大合唱最佳的时间就是凌晨的三点到四点,这个时候人们的身体活力最低,精神活动也受到了很大的抑制。不管冬天还是夏天,乡村中的人们都需要同样多的睡眠时间,保持规律的作息。鸟类在这一点上就不一样了。

冬至的时候小鸟从黄昏睡到黎明,要睡十五小时;仲夏的时候它们只睡六小时;我也很难确定夜莺和蒲苇莺到底睡不睡觉。鸟儿们醒着的时候,它们的活力和精力都达到顶峰,在寻找到第一块食物之前,它们就释放出小小身体中的巨大能量,开始了大合唱。

无论何时,听到鸟儿的歌声总是让人心满意足。

凡是懂得这种乐趣的人,自然会心领神会地感受到鸟儿们给花园增添了多少乐趣和活力。而没有这种想法的人,自然也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但是正像这人世间所有的乐趣一样,那些希望获得这种乐趣并且懂得珍惜的人,也会把这种乐趣归结到天命和运气。

到了六七月,鸟叫盛极而衰。

成年鸟类在辛苦抚育幼鸟时,其鸣声逐渐衰弱,这一点并不需要解释。而当幼鸟不再需要照顾,成年鸟类也就重新获得了自由。它们的活力和精力依然十分旺盛,雄鸟无事可做,沉浸在自己美妙的鸣声中,尽管它们早晚都会进入换羽期,生命和活力也迟早会在这个时期受到抑制。

七月,很多鸟儿都停止了歌唱,但还有“纵情高歌”的“显眼包”。芦鹀总是喜欢站在非常显眼的位置鸣唱。

虽然芦鹀的外表有一股贵族气质,但是其鸣声并不值得称道。它的鸣声让我感觉就像是在上台阶,前两步三步走得十分稳当,最后一步又轻快敏捷。五月和六月初,鸟儿们鸣声一片,芦鹀的鸣声也不容忽视。要是在七月份途经石灰石山丘的小溪旁,我没有听到它的鸣声,或者芦鹀恰巧不在此地,我一定会十分想念它的。

它拖长了整个鸟鸣的时节。听它的鸣声所带给我的感觉,很好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当我们对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加以关注的时候,它就会变得十分的珍贵。这种不重要和重要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也是其中愉快联系的一部分。

▲ 芦鹀 common reed bunting(书本配图)。

七月份,其他的鸟儿都逐渐安静,红额金翅雀却活泼起来。

它们时常躁动不安,经常四处飞行,翅膀上的金色羽毛十分显眼。它们飞行起来十分活泼,也给人视觉上的享受。

幼鸟翅膀上生来就带有金色的羽毛,所以只要它们长出了羽毛,便有了这种活泼生气,虽然它们并不像那些成年鸟儿。幼鸟头上的颜色还很普通,并没有明显的深红色。它的鸣声略显得稀疏平常,像叮叮当当的响声,听起来让人十分的愉悦。

这种鸟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一会飞到这个地方,一会又到那个地方,有了它们,整个花园都热闹了起来。事实上,就算是七月份最阴沉的一天,红额金翅雀也总能带给我轻盈明亮的感觉。

▲ 红额金翅雀 European goldfinch(书本配图)。

八月,狩猎期和围捕期伊始,预示着鸟儿沉默的季节到了。

“春曲”和“秋歌”这两个词的使用没有严格的定义,也不好去定义它们。

“春曲”的意思是指繁殖期鸟儿们唱的歌,这些声音可能会持续不间断地唱到夏季。

“秋歌”是说,鸟儿们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夏末或者秋初开始的歌唱。

知更鸟在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开始了秋歌:春曲和秋歌之间有很长一段的时间间隔。八月继续歌唱后,它会在温和的冬季,继续歌唱,直到下一个六月的结束。这样的话,我们该怎样分辨秋歌什么时候结束,春曲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除了鸣声的程度有所不同,两者有明显的界限吗?随着交配季节的到来,鸟儿们的声音会变得越来越有活力。

鸟儿出于求偶、领地意识高歌,有时出于愉快的感觉也会歌唱。

我想,鸟类求偶时期的歌唱,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一种挑衅或者对自身胜利的宣告。这或许是名副其实的战歌。我曾经看到两只鹪鹩紧紧地扭打在一起,它们专心战斗,对我这个观众毫不理睬。败者出逃,胜者跑进附近的灌木丛中,得意地唱着凯歌。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总结,不妨单纯欣赏鸟儿们的歌唱,而不去追问为什么。在人类上下求索总想要理解万物发生的原因时,欣赏的乐趣也就消耗殆尽了。

▲ 知更鸟 European robin(书本配图)。

英国本土的鸟类大多是一夫一妻制,似乎鸟儿也能感知幸福。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总结,在许多鸟类的意识里,雌雄结合并不仅仅是繁殖期的冲动行为,还包含着一只鸟对另一只鸟特殊的依恋。动物之间的择偶毫无疑问是由异性彼此吸引产生的,但是有时候,鸟类择偶的动机超越了单纯的性冲动。

所有鸟类的雄鸟在求偶期间都喜欢“出风头”,大多数的雄鸟在求偶期的羽毛都会产生十分明显的变化。

雄鸟为了吸引异性都在“用力表演”,鸣叫、炫耀自己。

我曾看到一幕有趣的场景。一只毛色阴暗的雌性林鸳鸯站在地面几英尺高的一块石头上,而毛色艳丽的雄性就在水中抬头看着它,鸟喙一张一合,就好像欣赏这完美的异性,而雌鸟却是一脸理所当然的表情。我倒从未见过有哪只雄鸟站在高处石头上,而雌鸟在下方的水中欣赏它。

随着求偶季节的到来,雌性林鸳鸯和我所能观察到的其他的一些雌性,都在整个求偶的过程中掌握着主动权,今天去哪溜达由它来决定,漂亮的雄鸟要好好照顾它,不会干扰它做的任何决定。

初春的时候它们会花时间在丛林中徘徊,寻找筑巢的地点,可以推断这个时候的雌鸟也是拥有决定权的,雄鸟也会把这件事当成它们的第一要务,不断地追随其后献殷勤,而且俯首帖耳。

▲ 鸳鸯 mandarin duck(书本配图)。

不同的鸟都有它们独特的炫耀自己的方式,有的委婉,有的古怪。

在我看来,各种鸟类不同的求偶方式以及羽毛颜色的差异,除了增添了我们研究的多样性,并不会对其本身的繁衍有太大的影响,如果非要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去解释这些问题,很可能就会误入歧途,而并不是去探索真相。我更倾向于相信大自然中有一种美学机制,而大自然的变幻莫测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母鸟孵化幼鸟,照顾它们,教它们求生技巧。但繁殖期一旦结束,母鸟对待幼鸟的方式会很残酷。

对普通鸟类来说,最基本的生存原则就是与幼鸟相处的时间尽量短暂,这样才能够维持它们自己的生活。换句话说,抚育后代和它们本身的生活是无法兼容的。一旦幼鸟学会了捕捉食物,它们要么会飞走,要么会被赶出家门。

▲ 游隼 peregrine falcon (书本配图)。

很多鸟类选择在洞中筑巢下蛋,小心保护好鸟蛋。

鸟蛋娇贵而脆弱。母鸟们把它们安置在一个免受天敌威胁的安全地带,这样做十分有必要。再加上陆地上的那些昆虫和猎食性的大型鸟类也非常喜爱这种美食,母鸟们就更应该将它们隐藏起来并且加以保护。

根据蛋壳的成分,一般的鸟蛋都是白色的,大多数情况下,鸟蛋都是这样的颜色,但是自然界中又有许多颜色各异的鸟蛋。我们猜想鸟蛋色彩的不断变化,起到了伪装并保护自身的作用,这合情合理。

比鸟蛋更有趣的是鸟巢。

既然是出于本能,鸟儿们都能保证建造出巢穴,而实际的成果竟然都十分的精巧。很多鸟类,比如说崖海鸦,它们根本就不筑巢,还有一些像夜鹰之类的鸟儿会在卵石堆里筑巢,有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建筑巢穴,只选择一个凹进去的石坑作为巢穴就够了。

但是那些真正建筑巢穴的鸟儿,它们的智慧确实惊人,更恰当的形容应该是令人敬佩,因为它们的技艺值得人类的赞许和惊叹。

鸟类的巢穴就如同它们的羽毛一样的千差万别,这似乎就是证明了大自然对多样性的崇拜。

所有鸟类都不喜欢被人看到它返回自己的巢穴。

在自家村舍的花园里,或者是到周围的林间,借着空闲时间去寻找鸟巢是一件令人着迷的事情。在一个隐藏极好的鸟巢里发现鸟蛋,带给人一丝惊喜,同时也有发现旁人无法发现的美景的那种优越感。见证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是一件有趣的事,要是结局圆满,幼鸟成功地离开巢穴,我们就会感到无比的满足。

但是对于任何鸟类来说,要是它们能够跟我们交谈,也许会说:“不管你是出于善意的兴趣,还是由衷的喜爱,请你不要再光顾我们的巢穴。因为这样的话,你就会把我的幼鸟置于危险当中,这一点你一定无法想象,甚至灾难发生的时候你也无力挽回。”

▲ 布谷鸟不筑巢,将鸟蛋下在别人巢中 (书本配图)。

鸟儿飞行有时像单纯玩乐,鸟儿的愉快飞行总让人心旷神怡。

鸟类的飞行毫无疑问有着明确的目的,是功利主义的,如何到达觅食地点,如何躲避天敌的追赶,如何改变生存的环境,但是愉快地飞行也是它们表达自己良好生存状态和体态健康的一种方式。不仅通过飞行这种方式,还有它们的鸣声,都展现了鸟类优越于其他一切动物的天赋,它们向人类传达了生活在自然中的喜悦和幸福。

我并不会去讨论鸟类已经在怎样的程度上感知了自己的快乐,但是作为人类,当我看着它们自由地翱翔,听着它们鸣唱,知道它们就在自己的周围,也是一种幸福。

鸟类还有另外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愉快,既不是飞行也不是鸣唱,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愉快的神情。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乌鸫在草坪上晒太阳的安详姿态。那时我看到它躺在一边,把另一侧的翅膀翘起来,这样温暖的阳光就会穿透它柔软的羽毛,撒播在它的身上。可是旁人看起来可能就会认为这鸟生病了,或者是受伤了,还有可能是心情不好,但其实它在享受自己的日光浴呢。

鸟儿的愉快时刻有时会造成人类的误会,就像鸬鹚的“晒翅膀”。

鸬鹚经常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张开双翼,它们在一个岩石上面站立很久,将翅膀向外张开,能够保持长久地静止不动。整体看起来仿佛徽章上的某些意象。

圣詹姆斯公园里的鸟类管理员告诉我说,多年以前,鸬鹚的这种习惯性姿态还引发了一些比较滑稽的误会。当时公园有一名游客注意到一只鸬鹚张开臂膀,站在一旁一动不动。他立刻就敲响了看守员房屋的警铃,想告诉看守员公园里有一只水鸟被电击诱捕了。

▲ 普通鸬鹚 great cormorant (书本配图)。

伦敦有很多鸟的栖息地离人类很近,人们也会与鸟儿亲密接触,驯养它们。

如果有大量的休闲时间能够生活在乡村中,不被外界的俗事打扰,驯养野生鸟类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效果。我知道一个十分有名的花园,虽然未曾有幸亲眼见到,可是据说那里的主人拥有极大的耐心,保持着固定而重复的习惯性动作,成功地驯养了各种各样的野生鸟类,并且与它们建立了十分亲密的关系。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十分罕见。

爱德华驯养过水鸟,后来释放了它们。很多水鸟飞走了,但有一些飞离不远就被枪杀了,令他伤心。

就我个人而言,我从观察知更鸟开始便喜欢上鸟类,和它打交道也有段时间了。我经常与这些鸟儿亲密接触,喜欢与它们在一起,并不是想对它们进行科学性的研究,更多的是想在自然和自由的状态下与它们和谐相处,从中纯粹地得到生活的乐趣。

这些知更鸟的巢穴并不靠近村舍,它们仍旧生活在野生的状态下,没有受到人类喂养的诱惑,没有人想要把它们变成自己的家中之鸟。我每天都会到巢穴周围看望它们,在它们的领地附近活动,并且带些黄粉虫给它们吃。但是这些仅仅作为它们的辅食,我并没有扰乱它们自然的饮食习惯。

驯养鸟类还容易导致失衡。

一旦一个鸟类物种的部分鸟类选择留在我的身边,它们就会继续待在这里。由于我个人支配的水域面积十分有限,长此以往,会导致池塘边的某一种水鸟的数量过分庞大。

爱德华发现,有些鸟儿“认衣不认人”。

任何一个奇怪的手势或者举动,都会冒犯或者吓到驯养的鸟类,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它们似乎是通过人类的服装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来辨别人类。

知更鸟对人类的服装的确是毫无感觉。它们会随时飞到黄粉虫的盒子前面,可不管拿着盒子的人今天穿了一件什么衣服。

但是要是我穿了一件黑色的衣服,就算它们已经熟悉我的口哨声和动作,水鸟也会很明显地变得不再那么的温顺。夏天,长日漫漫,晚餐之后我才开始喂养它们——如果晚宴需要我穿上晚礼服的话——我去喂它们之前就需要用一件浅色的大衣来遮掩我那黑色的晚礼服。

▲ 白眼潜鸭 ferruginous duck (书本配图)。

在结束语中,爱德华说,这是他的小范围写作,书里几乎没有提到猛禽,没有涉及生活在海洋或者海滨附近的鸟类。本书所描写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他经常碰到或者时常感知到的快乐,也是他能够经常进行观察的鸟类。

大部分人在探究自然的过程中都试图“找规律”,但爱德华倾向于“相信”:“自然界中一直存在一种力量,想要极力维护物种的多样性,而这种力量同时吸引着人类不断探索,人类也感知到了这种变化中的美丽。”

大概从诗人荷马之后,人类的灵魂中就一直存在对自然的审美,这种审美就像人类对于对错好恶的感知一样,与生俱来。每个人都必须去判断,这种能力到底是上帝在人心中埋下的种子,还是说更倾向于符合适者生存的理论,说这种审美是人类经验的总结。

我不会继续对这个问题继续深入探讨。就我个人来说,我更偏向于相信这种笼统而又模糊的说法:物种多样性是大自然想要极力维持的一个特点。正是在这个大的范畴下,其他的理论比如自然保护色,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并且创造无限的可能性。

然而,大自然的野生动物却永远无法拥有人类的道德和良知。而恰恰是因为这些动物的脑海中没有道德的观念,从来不受是非问题的困扰,我们才得以从观察它们的世界中得到慰藉和宁静。

▲ 文须雀 bearded reedling (书本配图)。

观鸟,是一种消遣,一种愉悦,一种慰藉,与自然独处是一件乐事。

“大海那数不清的笑脸”“鲜嫩的树叶给春天的大地穿上新衣”“夕阳西下,落日余晖”。古往今来,多少往圣先贤对这美丽的自然报以颂歌。人们面对这样的美丽,心中有一份特别的安全感。

尽管在很多地方,这些自然景观已经遭到了人类的破坏,但是从广义层面来说,这种美是任何人都无法毁灭的。这一切同时也不属于任何个体,享用它的人不用担心遭人嫉恨,也不会因此变得焦虑不堪。它在无形中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到底什么东西对于人类来说更重要。

爱德华说,感受自然之美,沉下心来,这时能穿透“生命的真谛”。

这是对于生命来说更为重要的东西,它超过了本书所能够容纳的范围。那就是自然能够启迪人生,古往今来的智者们都作此感想,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希望获得自然带来的启发。做到这一点并非通过观察野生动物的生命,而是思索造物主所创造的那份美好与辉煌,为了区分这一部分创造,我们把它称为——沉静的自然。

《鸟的魅力》聚焦爱德华经常碰到的鸟类,通过多年细致入微的观察,详尽描绘了各种鸟类求偶、换羽、繁殖、组建家庭、驯养等过程,活灵活现地描写了它们的生活场景,展现了“鸟的魅力”。

不得不赞,书中的动植物全部得到了专业辨析和命名,还原了作品博物学色彩,里面的彩图精美得让人爱不释手啊。

当你烦闷时,不妨抬头看天,看看有没有鸟儿飞过。当你沮丧时,不妨听听鸟儿的歌唱,这是无价的“大自然的馈赠”。

来源:皓月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