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富:这些东西都被剥夺了,孩子怎么可能不“生病”?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4 21:37 2

摘要:学人简介:王学富,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首席咨询师。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美国心理协会夏洛蒂和卡尔•布勒奖(2013 夏威夷)获得者。著有《直面者说》、《心理学无处不在》等著作。存在心理治疗译丛(安徽人民出版社)主编。译有《在生命的最深处与人相遇:欧文亚隆思

学人简介:王学富,南京直面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首席咨询师。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美国心理协会夏洛蒂和卡尔•布勒奖(2013 夏威夷)获得者。著有《直面者说》、《心理学无处不在》等著作。存在心理治疗译丛(安徽人民出版社)主编。译有《在生命的最深处与人相遇:欧文亚隆思想传记》。译作《治愈黑暗》推荐人。

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不轻松,我甚至认为它是一个“造病的时代”,也是一个“找病的时代”。“造病”的含义是:社会环境本身制造了太多压力,个体难以承受,最终转化为疾病;“找病”的含义是:许多青少年在无法获得喘息和调整的情况下,反而会主动“寻找”病——因为病可以成为他们暂时逃离高压环境的一种方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如今的孩子被逼得太紧了。他们的生活单一,缺乏乐趣,缺少同伴间的自由玩耍,缺乏跟自然的接触,也没有闲散的时光去随意探索。他们时刻被填满,被安排,被期待——在这种情况下,“因病获益”(gain by illness)机制就会发挥作用。

弗洛伊德早就发现,人在生病时,会获得额外的关怀、关注和特殊待遇。例如,父母不再那么严厉,作业可以减少,甚至可以请假、休息,家人和亲戚会送上礼物、细心照顾。病,成为他们喘息的机会和躲避生活重负的借口。当一个社会把孩子逼到只能通过生病来换取关心时,问题就已经非常严重了。

相比之下,我的童年虽然物质匮乏,但心灵世界却充满了自由。我与同伴在村落间嬉戏,夜晚在田野奔跑,抓蜻蜓、骑牛,享受纯粹的童年乐趣。而如今的孩子,很多时候是孤独的、无趣的、被围困的。他们的父母和老师往往深陷“成人主义”之中,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孩子,也曾渴望自由和理解。

那该怎么办呢?

首先,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对孩子好一点。比如,家长要学会成为孩子的缓冲地带。如果学校布置作业太多,家长要在家里给孩子营造放松的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自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个孩子需要休息、需要充电,才能持续面对挑战。如果学校和家庭双重施压,孩子的精神就会被挤压到极限——要么崩溃生病,要么长期压抑,直到高中或大学阶段突然爆发出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一生都可能郁郁寡欢,丧失动力。

其次,不要让孩子轻易被贴上病理化的标签。如今,许多孩子在网上搜索抑郁症、焦虑症等信息,并主动对号入座。有的孩子甚至会“学习”症状表现,让自己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倘若再接受医院的正式诊断,进入用药、住院的模式,这种病理化身份可能会被他们长期认同,甚至形成固定的心理模式,使他们更难恢复。

心理咨询和医院诊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医院以医学、生物学视角为主,强调诊断、用药和对症干预,而心理咨询则更关注孩子的生活经历、家庭关系、情感需求。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不仅要与孩子沟通,还与家长交流,让家长真正理解孩子的困境,帮助他们调整家庭氛围,用更新的文化观念与方式来养育孩子。

真正的心理问题,并不是人们一般理解的“生病”,它的根源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快乐、自由、情感支持、社会互动、个人爱好和自我表达的空间。如果这些东西都被剥夺了,孩子怎么可能不“生病”呢?

👇 查看更多游学&研修计划

来源:学人scholar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