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钟南山院士亲自点名,提醒公众必须改变旧观念,别再犯常识性错误。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出于科学防控和群众健康安全的现实需要。
很多家庭还没意识到,错误的处理方式不光延误病情,还可能引发更大的风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一系列防疫新规到底提醒了我们什么,哪些做法必须立刻改正?你家是不是也在“中招”?
一药禁用,不是药有毒,而是滥用太危险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多位权威专家发布的2025年最新防疫建议中,提出了一个关键点:某类传统“抗病毒药”,已被列为限制性使用。
钟南山院士明确指出,该类药物在非重症情况下不建议使用,尤其在儿童、老人群体中,有滥用风险。
这类药物在过去几年疫情期间被广泛使用,被一些家庭当成“万能药”,一发热就吃,一咳嗽就用。但问题是,这种药在没有明确诊断时使用,极易掩盖病情发展,甚至影响身体自身免疫反应。
更严重的是,长期依赖可能导致耐药性,未来一旦真正需要用药,反而无效。
这里的核心问题不是药本身,而是滥用和误用。特别是家长对孩子出现轻微症状就“先吃药压一压”,反而耽误了真正需要就医的时机。
孩子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乱吃药比不吃还危险。
四种行为被叫停,都是你“以为对”的老方法
新规明确指出,有四种常见做法需要立刻叫停,而这些行为,很多人都做过。
第一,发热时蒙被捂汗。
这在老一辈中很流行的做法,其实是大错特错。发热是身体在“打一场仗”,用高温抵抗病毒。
如果你一味捂汗,反而可能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甚至出现“高热惊厥”或脱水风险,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
第二,轻症不测不诊断,自行服药。
2025年起,国家明确鼓励“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很多人怕麻烦,怕去医院排队,就在家自己吃药“硬抗”。
问题是,如果没有明确病因,盲目吃药无效,还可能掩盖新发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影响公共防控。
第三,随意使用抗生素。很多人一咳嗽就觉得是“感染”,立刻吃抗生素压住,其实多数感冒和咳嗽是病毒感染,抗生素根本无效。
乱用抗生素的后果是身体内的好菌被杀,免疫力下降,反而更容易生病。
第四,过度依赖家庭常备药箱中的“万能药”。这些药大多是多年前购入或者亲戚推荐,并没有经过医生指导。
新规建议,家庭药箱应每年更新,药物使用必须依据当前防疫指南。
一线医生的现实观察:看似“轻症”,实则延误
在某市三甲医院的呼吸科门诊,医生们注意到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中青年患者,在感染初期自行处理,等到症状严重才就诊。
结果是,原本可以一周恢复的病情,拖成了半个月甚至更长。
医生表示,很多人是因为“以为自己年轻、扛得住”,或者“不想浪费医保”,结果病拖久了,还传染给家人。
尤其是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这种“轻忽”行为,代价往往更大。
为什么国家要出这些新规?背后其实是两个深层原因
第一是公众自我诊断、自我用药的误区越来越普遍。
根据2024年国家健康行为调查,有超过六成的居民表示“轻症不愿就医”,而其中近一半人会选择“先服用家中旧药”。
第二是传染病的传播模式越来越复杂。尤其是病毒变异加快,症状表现不典型,很多人刚开始只有轻微喉咙痛、发热,很容易被误判为普通感冒。
如果没有及时识别,就可能成为“漏网之鱼”。
从共性误区走出来,关键在于三个“觉醒”
第一,要觉醒对旧习惯的依赖感。很多做法不是科学的,只是“习惯了”,比如发烧捂汗、感冒吃万能药。
这些行为在过去可能凑效,但放在今天,反而危险。
第二,要觉醒对自己身体的敏感度。
不是非得严重才值得重视。有时候一个持续的咳嗽、一个不退的低烧,就可能是身体在给你预警。
别总想着“熬一熬会好”,你不是铁打的。
第三,要觉醒对家庭健康防线的责任感。一个人出问题,可以连累一家人。
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孩子、孕妇的家庭,更要建立起科学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意识。
真实案例:一位年轻妈妈的“自我判断”,差点让孩子进ICU
某市一位35岁的妈妈,在孩子发热咳嗽后,没去医院,而是自行用了家中剩下的感冒药。孩子当晚高烧不退,第二天抽搐进急诊。
医生发现,孩子感染了呼吸道合胞病毒,原本早治疗就能控制,但因为自行用药掩盖了症状,延误48小时,差点引发严重并发症。
这是很多家庭的缩影:不是不关心,而是太相信自己判断。
但医学不是靠经验,是靠数据、靠检查、靠专业判断。
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医生的建议很简单,但很关键
第一,家中药箱一年清理一次,不要囤药、不要信偏方。药品有使用期限,超过时间可能变质。
不要随意给家人服用未确认是否适合的药。
第二,出现症状不要拖,特别是高热不退、呼吸困难、持续咳嗽等,要尽早就医。
别等到“实在扛不住再说”。
第三,疫情期间保持良好卫生习惯,这永远不过时。勤洗手、戴口罩、人多不去凑热闹。
不是怕病,而是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第四,养成科学看待疾病的习惯。不要迷信广告、偏方、朋友圈“经验贴”。
遇到不确定情况,第一反应是查权威信息,或求助专业医生。
结尾: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药,而是更清醒的认知
2025年的防疫新规,不是要吓唬大家,而是提醒我们:健康不是靠经验,靠的是科学判断和理性选择。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庭防疫的“第一责任人”。
改变一点点习惯,也许就能避免一次大的风险。
希望你看完后,能回家看看药箱、问问自己,家里的“老办法”是不是该改一改了。
参考文献:
[1]钟南山. 关于合理用药与抗病毒治疗的临床建议[J]. 中华内科杂志, 2024, 63(9): 801-804.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防疫指南发布说明[R]. 2025.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4年度居民用药行为调查报告[R]. 2024.
来源:药师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