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舆论漩涡中的小米雷军、格力董明珠,走出至暗时刻?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5 06:48 2

摘要:在因为车祸以及后续锁马力、前风舱事件陷入“至暗时刻”53天后,雷军在新品发布会上拿出了自研3nm的SoC芯片玄戒O1,以及万众期待的YU7。

01

在因为车祸以及后续锁马力、前风舱事件陷入“至暗时刻”53天后,雷军在新品发布会上拿出了自研3nm的SoC芯片玄戒O1,以及万众期待的YU7。

虽然从整个发布会来看,雷军变得极其的谨慎、冷静,但目前小米的信任风波还没有过去,大众对于芯片和新车的质疑仍然有很多。

那么,小米和雷军在这次发布会之后,能够重拾公众的信任和品牌信心吗?

02

首先,我们来听听单仁牛商董事长,央视凤凰评论员单仁博士的看法。

小米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被外界诟病为“组装厂”、“只会营销、没有核心技术”,这也导致小米从“性价比”到实现“高端化”的战略举步维艰。

一直到小米汽车Su 7的成功,以及雷军本人下场打造了一个极其成功的创始人IP,改善了小米的舆论环境,也帮助小米初步实现了高端化。

但突然发生的车祸事件,以及后续一系列负面事件对小米的品牌声誉和用户信任造成了实质性损害。

像王传福2年前有一段类似的发言,在谈到自动驾驶的时候说:“如果扯不清楚的话,一次车祸就可能让一个品牌、一款车卖不动了”。

类似的情况就在小米汽车身上应验了,而且,后续“锁马力”事件引发了用户对产品性能宣传真实性的质疑,“前风舱”的问题又进一步加剧了用户对小米品控和营销的担忧。

这些事件都触及了消费者对于品牌承诺和产品质量的底线,连带着小米之前的标签也重新被提及。

所以,我特别能理解雷军为什么说自己走到创业以来最艰难的时刻。

信任的建立非一日之功,但崩塌就在旦夕之间。

这一次小米高调发布自研的3nm SoC芯片和YU7新车,既是展示小米技术实力,挽回公信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未来进一步高端化布局的重要尝试。

当然,没有一定会成功的战略,小米这一步冒了极大的风险。

小米芯片填补了国产高端芯片的空白,让自己成为华为被制裁之后,目前唯一一家能够自研设计3nmSoC芯片的中国大陆企业,也让公众的注意力从事故争议转到了小米的技术自主性。

如果这颗芯片能够在性能、功耗方面达到宣传预期,并且持续量产,在用户实际体验中得到验证。

那可以说,小米不光“组装厂”的刻板印象会被消除,品牌声誉和用户信任也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真正完成高端化的转变,成为全球顶尖的科技巨头。

但是,就像我们昨天的单仁行详细分析过玄戒芯片,假如美国扩大制裁范围,小米就要面临技术断供。

如果玄戒芯片在性能上无法和高通、联发科一较高下,那么小米就难以大规模用在自家产品上。

没有规模,投入在芯片上的巨大成本就打了水漂,影响利润不说,小米的口碑只会比现在更差。

所以,雷军和小米也确实进行了一次豪赌,用自研的3nm芯片盖住了之前的舆论风波。

但能不能彻底走出至暗时刻,迎来无数鲜花和掌声,就要看玄戒芯片的价值,是不是真的能够让小米用“差异化体验”和“生态协同”带动品牌竞争力了。

03

接下来,资深投资人,单仁行专栏作者宋子老师的观点。

格力和小米在最近都遇到了舆论危机,一个是间谍论,一个是车祸事件。这两家公司都是我高度关注的公司,从营销危机公关角度和投资价值分析的角度,这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案例。无论你的企业是使用文案营销、视频营销还是设计营销,对于营销驱动型企业,好的事件和不好的事件都会通过营销杠杆放大。

因此,如何去应对公关危机,是企业家的必修课。

不管是企业家,还是投资人,都无法像财务数据一样进行量化分析,只能通过历史案例,以及正在发生的案例来学习和锻炼判断能力,看到企业未来的经营价值和投资价值。

我从三点来看两家企业在危机公关里的得失。

第一、危机背景与核心问题的差异。间谍论危机导致公众对格力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产生质疑。

格力目前是通过转移注意力,把之前决裂的小孟请回来和董明珠合作直播来转移注意力,把舆论焦点从“间谍论”转向“和解”,利用小孟的网红属性吸引年轻消费者,同时塑造董姐的正面形象。

小米的公关危机来自于SU7事故以及后续锁马力、前风舱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于智能驾驶技术安全性,以及小米跨界造车技术能力的信任危机。

小米采用“情感修复+技术透明”进行双轨回应,第一时间致歉,承诺配合调查,公布部分数据(比如NOA系统操作记录),同时通过内部演讲强调“生命至上”的价值观。

针对两个公关危机事件,我请教了公关专家,她给了我一个“三层响应"的危机公关沟通模型。

第一层是情感层:第一时间使用"情绪共鸣公式",承认痛苦+表达关切+行动承诺。比如“我们深切理解各位用户的担忧(共情),已经成立专项小组24小时值守(行动),每6小时通报检测进展(透明)”。

第二层是事实层:用可视化的数据披露信息,比如检测报告、生产线监控时间这些可验证的真实信息和原始数据。第三层价值层:通过第三方权威背书重塑信任。大家看一下,小米是不是就是用了这个“三层响应"的危机公关模式?

第二、策略差异和结果预测。根据“三层响应"沟通模型,大家可以看到两家公司在应对上的区别,详细大家可以看一下文稿中的图。

格力选择转移话题与形象重塑,通过制造新话题覆盖旧争议,本质上是流量驱动型公关。格力短期上通过破冰直播和新话题拉动流量和销量,小孟的400万粉丝也可以触达Z世代用户。

但也有可能引起公众对“炒作”的质疑,削弱品牌信任,加剧“重营销、轻管理”的负面标签。

小米几乎是照搬了“三层响应"的危机公关沟通模型,采用了危机切割与信任重建,将事故转化为技术透明化契机,本质上是责任驱动型公关。

如果持续公布技术证据,可能成为行业透明度标杆,推动智驾安全标准,但技术解释不彻底就可能导致“安全质疑”长期化,影响小米汽车高端市场的拓展。

第三、不同企业应对危机公关的逻辑。

格力的公关策略有明显的制造业基因,一方面依赖“强人权威”化解危机,反映传统制造业重实体、轻沟通的特质;另一方面将员工争议转化为商业合作,体现资源整合优先于价值观澄清的实用主义。

小米的公关策略就是互联网属性,以“用户共情+数据可视”回应,符合科技企业技术信仰与社群运营的双重需求,通过内部价值观重构,将危机转化为组织文化的升级契机。

所以,危机公关策略也需要看企业的生命周期和属性。

流量转移策略,更适合成熟期企业的短期止血,但难以解决企业内部的深层矛盾。责任承担策略,更适配成长期的科技企业,通过危机倒逼技术透明化与价值观重塑,更但需要长时间的用户承诺和技术创新。

对于你的企业来说,更适合哪个危机公关的方式呢?

来源:单仁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