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宣布,向孟加拉提供2亿美元经济援助,听起来像是“发展援手”,但仔细看用途——金融改革、基建升级、民主治理,每一项都暗藏“制度输入”。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一个月内孟加拉总理哈西娜流亡印度,美国高调承认临时政府合法性,并火速签下2亿美元援助协议。
这波操作像极了“快进键”版的政局重构,可真正炸毛的不是孟加拉政坛,而是它的邻居——印度。
新德里怒了媒体开火、外交部“拍桌子”、军方增派兵力,连智库都罕见集体发声,指责美国“破坏南亚稳定”。
这不是普通的地缘震荡,而是美印在“印太战略”框架下的一次公开摊牌。
孟加拉总理哈西娜
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宣布,向孟加拉提供2亿美元经济援助,听起来像是“发展援手”,但仔细看用途——金融改革、基建升级、民主治理,每一项都暗藏“制度输入”。
更猛的是世界银行和亚开行也跟进了25亿美元的贷款,但附加条件直指孟经济命门:提高外资持股比例,放开市场准入。这操作像极了“用钱买控制权”。
与此同时美国企业蜂拥而入,盯的是能源、数字通信这些原本由中印主导的领域。这不是投资,是“经济洗牌”。
世界银行
多份媒体披露,美国国务院资助的非政府组织(IRI)早在哈西娜政府垮台前,就在策动反对派,动员LGBT群体、学生团体上街抗议,制造“社会撕裂”的视觉冲击。
2025年1月,哈西娜出逃印度,美国不到48小时承认临时政府合法性。还帮忙包装“改革先锋”的人设,安排外媒专访、国际会议发声,俨然复制了当年“乌克兰剧本”。
美国向孟加拉海岸警卫队提供了快速巡逻艇、卫星通讯设备,提升其在孟加拉湾的监控能力。乍一看是“反走私”,实则是在印度洋南口钉下了一颗监控钉子。
印度军方恼火地表示:这是在安达曼-尼科巴防线“背后捅刀”。
印孟之间有4096公里边界线三面环绕,东北部“七姐妹邦”与孟接壤,是印度最脆弱的地理结构。一直以来,印度将孟加拉视作“天然缓冲带”。
美国一脚踏进来,相当于在印度“软肋”上插了根钢钉。印度智库评估称:“若孟加拉不稳,印度东北就会失控。”
过去十五年哈西娜政府与印度配合得不错——印度通过《陆地边界协议》拿下111块飞地;使用吉大港军事设施作为印度海军补给点;印孟水资源共享谈判也持续推进。
印度政府
可临时政府一上台,暂停水资源谈判,转头向中国求助治理提斯塔河,直接打了印度一记闷棍。印度媒体炸锅:“15年的亲印红利,被美国一夜回收。”
美国试图把孟加拉拉进QUAD供应链体系,搞“民主同盟”这一套。但印度坚持南亚主导权,不想让美国“越过自己”插手周边。
2025年美印《安全合作法案》谈判因此卡壳,印度拒绝在孟加拉湾共享情报。你信不过我,我也不陪你演了。
印度加入“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IPMDA)时曾满怀期待,但后来发现美国把孟加拉湾数据分享给澳大利亚、日本,对印度却设置访问权限。
印度海军参谋长直接在记者会上质问:“盟友之间的信息都不透明,那我们还算什么?”
孟加拉变天后一连串“骨牌”倒下了:马尔代夫要求印度撤军;斯里兰卡左翼政府上台,叫停印方港口项目;尼泊尔亲华政党崛起,公开批评印度“霸权主义”。
美国高调拉盟友,结果却把整个区域推向“反干预统一战线”。中国在这轮局势中保持“低调务实”:向孟加拉派遣医疗队,修港口,搞民生;加速中印边界谈判,避免卷入代理人战争。
孟加拉临时政府的表态很耐人寻味:“我们不会在中美之间选边站。”
当美国用美元砸开了孟加拉的大门,印度才发现,自己一直是“印太战略”的工具人。
美方想搞“民主之弧”,可却在印度的后院放了一把火;印度想主导南亚,却被绕过、被架空、被边缘。
这场博弈其实没有赢家,美国在孟加拉湾每推进一步,印度对QUAD就疏远一分;而中国在吉大港、皎漂港的布局,也悄悄改变着印度洋的力量平衡。
南亚的这场风暴,是一次警告:任何忽视地区主体性的地缘剧本,终将沦为空中楼阁。不是谁掌控话语权,谁就能掌控局势。真正的力量,是让对手“无从反弹”。
此刻问题留给读者:你觉得,印度会向美国妥协?还是另辟蹊径,重构自己的南亚战略?
免责声明:本文国际新闻均来自公开信息整理,文中观点分析仅代表个人,无任何不良引导。因国际局势动态多变,信息会有时效性差异,本人已尽力核实,如有虚假或存疑部分,请立即联系进行删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权和配图问题,侵删。请读者理性判断,风险自担。
来源:老生常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