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额日格吉德玛有什么故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5 08:55 2

摘要:草原是音乐化的草原、是载歌载舞的草原,是可以融化人们心灵的草原,没有音乐、如同草原上没有鲜花,没有音乐、如同毡房里没有奶茶,草原歌声以“对话苍天、柔情极致”而著称于世、追溯文明,以长调为代表、潮尔为典型的旋律特征,使无数人为之倾倒。长调民歌蒙古语谓“ortii

额日格吉德玛老师,国家级非遗项目蒙古族长调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是一位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民间艺术家。

草原是音乐化的草原、是载歌载舞的草原,是可以融化人们心灵的草原,没有音乐、如同草原上没有鲜花,没有音乐、如同毡房里没有奶茶,草原歌声以“对话苍天、柔情极致”而著称于世、追溯文明,以长调为代表、潮尔为典型的旋律特征,使无数人为之倾倒。长调民歌蒙古语谓“ortiindoo”,“Ortiin”为“长 久 永恒”,“doo”为“歌”之意,相对于结构短小方整、节奏节拍均匀的短调民歌,“长调”不仅是蒙古人民关于此种文化表现形式的通行称谓,同时、也较为确切的体现了其音乐风格和音乐形态特征。长调民歌是蒙古族人民在草原游牧生活中创造产生,在传统节庆、民俗生活和野外放牧时歌唱的一种抒情性民歌体裁,在蒙古族民歌中最富有特色,其特点是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辽远,音多词少、气息绵延,除旋律本身具有的华彩装饰外、还带有“nogool”(指波折音或称装饰音),真声与假声,胸腔共鸣、头腔共鸣等,是具有独特演唱技法的歌种。根据内容题材,长调民歌可分为赞歌、哲理歌、训谕歌、情歌、思念歌、叙事歌等;根据民俗功能和体裁特征可以分为宴歌,婚礼歌,牧歌,娱乐歌,劝奶歌等多种,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蒙古族音乐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代代相传,由于部落、地域、历史、自然等原因,蒙古族音乐内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体裁和风格,因此可以说任何一种传统音乐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它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语境。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的阿拉善,位于我国北疆,根据史籍记载、阿拉善自古就是许多游牧部族生存繁衍之地,历史上阿拉善和硕特蒙古人经过多次迁徙来到了阿拉善地区,如今定牧于阿拉善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有自己的独特的民俗生活以及人文文化。阿拉善和硕特长调民歌是记载他们历史与文化的鲜活艺术,居住在阿拉善荒漠草原上、以饲养骆驼为业的蒙古牧人,世世代代就这样无拘无束的唱着,唱着他们的家乡,唱着他们的生活,在这里哪里有蒙古包、哪里就有歌声,蒙古人民的心就在他们的歌声里。蒙古族长调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额日格吉德玛就出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的一位朴实的牧驼人,她的歌声里似乎有一种亘古的苍凉与不息的激情。额日格吉德玛是阿拉善三位国家级长调传承人之一,是清代著名学者阿旺丹德尔的后裔,额日格吉德玛于1932年农历腊月十二出生在阿拉善左旗 科泊那木格巴格(苏木)巴特根泰高勒的一个牧民家庭,她一生都在牧区生活,没有上过一天的学,也没有受过专业的音乐培训和舞台化训练。自己是阿旺丹德尔第八代后裔,孙子一辈,已十二代了,自己是话语少的一个人、但很容易记歌词,也没上过学、不识字。但她从小深受父母影响,自小在生活当中耳濡目染、学会并开始演唱阿拉善和硕特长调民歌。当时那一带有很多牧户,到了夕阳时,周边牧民们骑着马来我们家,然后就饮酒、开始唱歌,这时候就自己学歌的最佳时机,就这么开始学歌的,自己也从小喜欢唱歌、也没上过学,所以唱歌是自己的乐趣。额日格吉德玛是一位十分优秀的民间歌手,她的演唱具有鲜明的阿拉善和硕特风格,而且掌握惊人数量的曲目,她从小向父母、亲戚等长辈们学习长调民歌,她的父亲叫乌云毕力格、是家喻户晓的歌手,据说会唱三百多首长调民歌,是有名的婚长。额日格吉德玛的爷爷 曾祖父以及她的母亲的亲戚们、都是民间艺术家。自己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婚长,很懂传统婚礼礼节的人,唱的歌曲也多、会唱三百多首民间歌曲,自己也就学会了自己父亲所唱的歌曲一半而已,据自己所知、阿拉善民歌共有三百六十首民歌。额日格吉德玛、从7岁开始学习长调民歌,十五六岁时、额日格吉德玛成为当地有名的小歌手,并经常被请到各种民俗宴会上担任歌手,十八岁嫁人后忙于生活,由于生活艰苦困难、额日格吉德玛没有机会再学更多的民歌,专心养育8个儿女,父亲所会的300多首长调民歌、她也仅仅学会了一半,许多民歌的来历、缘由、演唱技法,还未来得及问个明白,她的父亲就去世了,这成了她终身的遗憾。当时来我们家的人们也多,唱歌时我们偷着听,只要喜欢的歌曲、自己就想尽办法要去学这首歌,一次聚会上肯定要学到一首歌。1982年—1983年左右,在民歌搜集整理活动中收录了额日格吉德玛演唱的部分歌曲,从此额日格吉德玛因为掌握大量的阿拉善和硕特长调民歌、以及有一副“有韵味”的好嗓子而成名。2001年11月,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亚洲艺术节上,她演唱了《恩德三圣》、《千佛洞的影子》两首长调民歌,得到了文艺界人士的称赞。自己不懂乐谱,也不会唱舞台歌曲,不会跟伴奏唱,和伴奏走不到一起,只是按自己的演唱风格唱,原因是伴奏不是按民歌要有的原味去伴奏。幼子说:“自己母亲不是专业艺人,据说和爷爷学的民歌,也从小喜爱唱歌的,家里家外忙碌着、但总没离开过唱歌的一个人,也没受过专业辅导,所以需要加伴奏的话、让自己母亲先录歌后加伴奏,自己出的个人CD专辑里也采用了母亲唱的《溜溜的小黄马》”。作为纯粹的民间歌手,额日格吉德玛在父母、亲人及生长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个人鲜明的演唱风格,在此基础上较好的保留了阿拉善和硕特长调民歌演唱风格,最大的特点是保持了阿拉善民歌最原始的韵味,不加任何修饰、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扰,尽量不把阿拉善民歌唱走样儿。阿拉善民歌不会拉长,不像蒙古国长调,我们这里的民歌是歌词和旋律是同步,演唱风格和其它地方不同。没有任何修饰和外界的干扰,保持了本民族文化特色,歌声传递的是一种原生的大自然之韵律。同年额日格吉德玛随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到广州、深圳、汕头、长沙等地进行了为期十多天的演出,在“海洋杯”民歌大赛上获得了“民间功勋艺人”的称号。2004—2005年,参与了第二次阿拉善长调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将自己录制的一百五十八首阿拉善长调和三十首短调民歌全部贡献给了民歌协会。2007年参加了国际蒙古长调电视大奖赛和蒙古长调论坛,荣获“达尔罕杜沁”称号,同年获得自治区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长调传承人称号。2008年春,在内蒙古第二届《民间艺人》杯比赛中获得民间文化终身成就奖。也很高兴,到老了还获奖,都是记得这几首歌的福。为了更好的传承发展民族文化,额日格吉德玛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没有考虑安享晚年,而是认识到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发扬、传承、发展的紧迫性,晚年还创办了《搜集阿拉善民间歌曲比赛》、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民族艺术。长子讲:“自己母亲创办的民歌会上,参赛选手们都是六十岁以上人们、到九十二岁的歌者们。”单出民歌专辑就出了三十多万元,还要出CD、磁带,近支出两三万元。为长调艺术保持经久不衰的魅力,使它更加绽放奇光异彩,额日格吉德玛举办长调培训班、培养青少年接班人,有的进入艺术院校课堂口传心授、有的收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著书立论出版光碟,有的举办长调民歌大赛,他们这些积极探索长调演唱新方法、寻找科学传承途径的实践,大大推进了长调的传承、传播和发展。学生伊日贵言:“在内蒙古地区 保留原生态演唱的民间歌手越来越少了,特别高兴的事是、在自己故乡认识了这位老人,也很荣幸。”把学律把握好,咬词或音调高低也没关系,唱民歌、走调是很不利的,每首歌有它量身的旋律,现在很多人教民歌、但发现失去好多原生态唱法,自己说过唱法、原味儿已变,但当今有文化的人也多,不知把旋律变美了、还是要创新,改编的多了,阿拉善民歌不会拉长、不像蒙古国长调,我们这里的民歌是歌词和旋律是同步。额日格吉德玛对阿拉善民族文化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2007年在乌兰巴托出版了《一个歌声九个祝福》专辑,于2011年在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再版,这本专辑收录了160首长调民歌,值得一提的是、本专辑《一个歌喉九个祝福》是在额日格吉德玛老人的三子 著名作曲家、音乐人 色.恩克巴雅尔的不懈努力下促成的,这部著作不仅是一部音乐作品集、也不仅仅是一部阿拉善长调民歌的演唱专辑,它更是色.恩克巴雅尔全家所属的阿拉善和硕特部落的文化积淀,是蒙古族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在保存阿拉善长调民歌资料的价值之外、还寄托着阿拉善走出的音乐人寻根认祖的情愫,饱含着草原儿女对民间歌手用一生执着追求的珍重和敬仰。

来源:铁面人解读历史人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