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以创作优秀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为工作的中心环节,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一大批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
十年筑梦 大有可为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以创作优秀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为工作的中心环节,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一大批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美术精品问世。
回顾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过去十年走过的历程,在创作实践与理论建构层面所取得的成就,是青年艺术家、艺术学理论学者及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美术领域对讲话精神的弘扬践行,蕴含了其对讲话精神的深刻领会。他们将作品创作于祖国的大地上,努力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向祖国和人民呈献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美术佳作与理论成果。
十年间,山东青年美术创作人才及艺术理论批评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的领导与指导下,理论委员会策划开展了“美从何处寻”“新从何处觅”青年艺术家系列访谈活动,在高校艺术学理论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与山东青年美术家之间搭建了互动交流平台,为高校美育工作添砖加瓦。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投身于书写伟大时代、反映时代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美术事业。他们深入人民精神世界,以美术的语言引起人民思想共鸣;他们胸怀文化自信,在文化两创方针指引下,致力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值此讲话发表十周年之际,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又精心策划组织了“十年筑梦 大有可为”系列专访,邀请几位艺术家及艺术学理论学者结合自身创作与理论实践,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核心观点展开回顾学习与深入解读,为山东青年美术事业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十年筑梦,牢记使命,大有可为;新的十年,奋楫扬帆,赓续前行。“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山东青年美术家将谨记讲话精神,新的十年,初心不改,再出发。
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
承古拓今,生生不息
——张嫣格访谈
采访者:张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2024年是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讲话》的重要内容之一。可否请您结合自己的学术成果,谈一谈在艺术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应如何践行文化“两创”方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张嫣格: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了这个非常重要的讲话。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而且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近十年来,中国文艺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百花齐放的状态。尤其是山东美术界举办了一系列关于文化“两创”的大型展览,在这些展览上可以看到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以人民为导向,立足于传统文化底蕴,尤为鲜明地展现出山东的优秀文化底蕴。文艺创作由原来的高原向高峰逐步迈进。
近几年,我非常关注美术展览和艺术家的创作。在这个基础上,做了一些艺术理论研究,比如《艺术人格与艺术精神的审美关系辨析》《生态审美视域下仿效生态秩序的绿色审美观》《消费社会视域下山东民间美术的视觉传播》等。我认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而言,重要的是赋予它一种观看方式。这种方式是一种活态化的、持续性的、多元化的呈现。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自觉性呈现出来或者是发掘出来。我们作为艺术理论研究者,更应该担负好这样的责任和使命,做出一些符合山东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些在地性研究。
采访者: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您认为如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之相应,艺术理论研究者的使命与担当是什么?
张嫣格:如果说要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历史,首先最重要的是,艺术理论研究者要在秉持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宗旨下,立足历史大视野的趋势下,挖掘山东的传统文化、非遗文化、地域性文化。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承载了非常多的传统的、优秀的文化和艺术,那么如何把这些艺术资源挖掘出来并传承下去,是我们作为艺术理论者需要一点一滴地、有针对性地去做的,从而实现从山东文化自信迈向中华文化自信的抱负。
©2017年多彩全国女画家作品邀请展开幕展现场
采访者:《讲话》指出,文艺要反映人民心声,为人民服务,您认为山东美术界近十年来如何践行了这一要求?在审美多元化的今天,艺术应该如何更好地介入社会,服务人民呢?
张嫣格:把美术事业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有益结合,需要兼顾历史,而且必须立足当代,尤其是立足齐鲁,面向世界,扎实地推进文化自信与自强。山东美术馆、山东画院近几年来也做了一系列相关的展览,比如“践行‘两创’方针,弘扬时代精神:齐鲁风华——山东美术精品展(2013至2023)”,还有“艺苑珍藏——山东美术馆馆藏精粹展”“正青春——山东画院青年画院成立十周年写生成果汇展”等。在推出美术展览的过程中,艺术理论家也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撰写了相关的理论性文章,然后再进行研讨会,做了一系列对于山东美术近十年成就的梳理。
所以,我们能够了解到艺术如何更好地介入社会,也就是说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大众之间,是非常紧密的关系。关于艺术怎样反映当下存在的问题,比如说,我们不能拒绝历史的回忆或记忆,不能放弃对于边缘化的、对于大众的人文关怀,不能回避社会的一些问题,而且不能只是娱乐大众,而是应该唤醒大众潜意识里的文化记忆或社会记忆。通过展览等多元化的形式,能够让大众在沉浸性的展览中形成文化自觉。而且,美术作品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也就是如何呈现出人民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或期许,也是很重要的。现在有很多艺术家不再限定于某一种油画的或者国画的载体,更多的是一种跨界的创作。在这个跨界创作中,人民大众走到美术馆体验沉浸式的展览,就能够享受到一种非常好的审美体验,塑造一种审美的自觉,其实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艺术呈现的方式。比如在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中,这些沉浸式展览成为了很多网红打卡地,也收到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我们也期待能够有更好的作品服务于人民,更好地与大众产生互动。这就是山东美术界在一步一步前进,一步一步地与世界接轨的好节奏。
采访者:《讲话》提到了永葆艺术生命力的问题。您的论文《生态自然的礼赞——常朝晖的青绿山水画》写道,“常朝晖的小青绿山水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与笔墨语言,让古老的丹青焕发新时代的光彩,让青绿山水画注入新时代的生命力”。那么,请您谈谈对艺术生命力的理解吧!
张嫣格:常朝晖院长的青绿山水在山东是具有代表性的创作。他是自成一家的,结合了传统青绿山水的笔墨语言,对色彩、构图进行了创新。我对常院长的绘画研究了很多年,而后于2023年写的这篇文章,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最近,我也观看了电影《只此青绿》。在一个研讨会上,大家讨论过电影《只此青绿》,它是将舞蹈作品从舞台表演转化为电影的呈现模式,呈现出宋代《千里江山图》的一幅画卷,舞蹈与美术做了特别好的融合。它提升了青绿山水画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让大家认识到中国传统美术有这么唯美的手法。所以说青绿山水,包括常院长在青绿山水画中运用的手法,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自成一家风格,不断地以当代人的精神风貌为启发点,让青绿山水在新时代能够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电影中,18岁的少年王希孟,用他的生命在整幅画卷中进行了创作,电影是非常富有想象力的,它传达出来的那种跨越时空的永恒感,就是艺术的生命力。在跨时空的交流中,文人与艺术家能够通过想象产生精神上的共鸣。这也是我研究常院长绘画作品的一个前提,就是如何能够永葆艺术生命力,答案是他赋予了青绿山水以生态的维度。接下来,我也会更多关注山东艺术家在追求艺术生命力方面的发展历程,进行个案研究。
©与作品《镜观》合影
采访者:您作为“生生之介——后疫情时代生态美学发展国际研讨会暨生态艺术展”的策展人,能否分享一下,是什么契机让您产生了策划生态艺术主题展的想法?当时这个展览的规模和影响力如何?您在策展的前言中提到,“生态艺术是在重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介入美学”。您觉得这种介入美学对艺术史的意义和对社会的现实价值有哪些?
张嫣格:这个展览是在2021年的8月份举行的,当时我还在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做博士后。我一直关注生态美学与生态艺术,博士后出站报告也是研究了关于生态艺术的问题。当时有一个契机,山东大学举办了“后疫情时代的生态美学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国际上关于生态美学的很多知名学者,因为当时处于疫情特殊时期,所以举办了线上的展览,这个展览8月28日同时在雅昌艺术网展出,获得了比较好的反响。我们邀请了40多名艺术家和批评家,对于生态艺术进行了非常有深度的研讨。在这个研讨当中,艺术家跟理论家也进行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对话。
这个展览对我的启发特别大。展览的前言中提到了生生之介的问题,在我的海报设计中,“生”和“生”是连为一体的,我把这理解为共生的交互。两者是共生的,而且是交互的,是生生不息的,万物恒生的状态,即是生生所得为之生命智慧。介入美学理念的核心是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它要求作品不仅仅停留在美的层面上,更要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或生命状态产生积极的介入甚至是干预。介入美学倡导的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社会行动主义,通过艺术创作、艺术实践能够影响社会,从而达到生态美学所倡导的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发展。所以我认为,介入美学对于当代艺术,尤其是当代生态艺术实践的意义是巨大的,在当代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它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或发展的方向。
采访者:您的作品《介入性观看:视觉艺术的生态维度》也使用了“介入”一词,探讨了中国当代视觉艺术的生态转向,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是什么因素启发您选择这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即是说,能否详细阐述一下“介入性观看”的角度有哪些?您认为生态主题的艺术创作实践是如何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的?
张嫣格:是的,我在《介入性观看:视觉艺术的生态维度》一书中使用了“介入”一词。“观看”这个问题是跨界的,包含设计领域、美术史领域、美学领域等方面的内容。那么,如何通过观看去感受视觉艺术中蕴含的生命力?我认为设计、美术理论、美学都有自己的生命力,只有通过介入性的观看,才能够对艺术的生命力达到所谓的“看见”。这种观看不仅仅是观看人或者是观看物等直接性的视觉,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寻找眼中的真实,包括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审美趣味、情感体验、精神诉求等,是作为视觉审美必经的途径。
在中国传统审美领域中,涉及“观看”的美学命题有很多,比如说“观物取象”“澄怀观道”“仰观俯察”等等。这些观点通过“介入性”这个词,对观看有了更清晰的表述。正因为这样的背景,我从生态的维度出发,怀着对于生命永恒的敬畏,去探索视觉艺术当中的生命之美。这种生命之美,是绵延不断的,是与天地之间、宇宙之间、物我之间,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自然的秩序,它是合乎生命本源的。
正因为这样,艺术其实是永恒的、自存自在的结果。“介入的观看”更多的是运用生命的智慧,也就是中国传统智慧当中提到的“于有限中求无限,即实在处得超越,在人世间获道体”的生命哲学观去观照视觉艺术。立足传统,从传统美学的角度出发,观其微,观其妙,最终能够达到“道”的哲学高度。
采访者:您在策展前言中说,“生态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是生态智慧与时代的凝结”。在创作生态艺术作品时,应如何平衡好“生态”与“人类”的关系?从生态审美的维度解析艺术,关注艺术作品中的生态审美元素,应该如何平衡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关系?
张嫣格:如何平衡好生态与人类的关系,在生态艺术、生态美学的研究当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西方学者对于生态艺术的理解,与中国艺术家对于生态艺术的理解是很不一样的。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关注的中国生态艺术作品当中,生态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能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够维持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关系。也就是说,在中国这样一方土地养育的生态系统,能够通过自我的观照或者主体内在的观照,达到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这里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是内因造就外因的改变,而不仅仅是自然生态的改变。西方生态艺术家更多的是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环境的一些观照,从生态的、自然的外在的因素、外在的力量去观照个体。而中国生态艺术作品恰恰是相反的,是由内而外的一种观照。如何平衡自然生态与人文的关系?作为生态艺术的创作者,首先要有人文生态观,拥有人文生态的观念、思想、导向,才能够运用自然生态的材料,通过艺术创作的手法去融合到艺术作品当中,形成由内而外的力量的融合。这里所说的人文生态,其实是中国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也就是一个民族的、一个国家的智慧结晶,它代表着地方的价值追求、精神状态、社会面貌的成就和发展。从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到对于中华优秀文化与历史、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所以说,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观照,从而让自然与人文之间产生了共生关系。
©山东美术馆参加研讨会现场
采访者:您在学术研究与撰写评论的过程中一定关注了许多个案,可否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生态设计和生态艺术的案例,概括一下这些创作实践的基本特征?它们如何为中国当代艺术史注入了新鲜血液?
张嫣格:在第二届济南国际双年展时,我写过一篇文章《新生态艺术在社会记忆中的文化认同与空间表达——以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为例》。那届双年展提出了共生世界的理念,是非常有前瞻性的。文章分析了西方的艺术作品,也分析了生态艺术的中国气质。比如说,范迪安的《奔流不息》,还有唐勇力、顾黎明、陈焰等艺术家创作的《敦煌之梦》《四门塔》《苏轼的一天》等作品。文章中提到了中国气质的新生态艺术,这种中国气质体现在人与自然共生的气与气韵之间,从无我的状态中体现出超然的自然之境。比如,“地域与世界”版块中的徐国峰的《母子》是以废弃塑料进行创作的,以塑料袋、吸管、塑料瓶等不易被天然微生物降解的污染品作为创作元素,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呼吁大众生态意识的增强。又如,“现实与虚拟”版块中的金江波的《元·蓬莱》系列作品运用的是数码影像,演示出人类与科技文明对于自然的重新演绎。他将自然世界融入数字影像的新时代命题当中,以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自然山水为主题和媒介,让观看者能够沉浸在自然与现代科技的世界中,建构出一种无我状态的社会回忆。再如,在“当代与传统”版块中,白明的陶瓷艺术作品《器·形式与过程》通过将不同形态的酒瓶并排摆放于展台前,在陶瓷这种特有材料上进行绘画,作品是在泥土、水、火等自然元素的偶发过程中形成的综合呈现。还有王雷的《新长征路上的凯歌》,以纸为媒介,将搜集了整整一年的解放军报,搓成几万米的纸质线,然后编织成长征路上的衣服、军帽和鞋子。作品通过物的媒介,让公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寻找历史与文化的足迹。通过展览中提到的艺术与生态的共生关系,也就是说通过一种新的社会记忆,唤起社会群体的集体记忆,试图运用生态的元素,去重新唤醒观众的记忆图像或记忆符号,赋予每一位社会成员重新认识社会的能力,形成某种集体化的文化属性去共同建筑一种新的记忆,获得记忆中的一种生态价值,从而强化对于生态艺术的全面性认知。
采访者:感谢张老师的精彩分享!在采访的最后,您对于正在艺术理论道路上攀登的青年学人有什么寄语和建议?
张嫣格:艺术理论的研究首先离不开对于理论的深入学习,更不能离开对于艺术实践的研究。所以作为艺术理论的研究者,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要多看、多听、多想。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也提到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和凝聚人才。在艺术理论的道路上攀登肯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要在困难当中看到光明,所谓“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也希望青年学者在艺术理论的道路上能够不断克服困难,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艺术家简介
张嫣格,女,文艺学博士,济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博士后,青年艺术批评家,策展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秘书长,山东美术馆美术收藏艺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文化创意设计行业协会文创与文学融合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生态人文研究团队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视觉文化、艺术学理论、美术教育、生态美学,生态设计等相关跨学科跨媒介综合研究。
作品于2009年、2014年先后入选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当代美术创作论坛”,2018年、2020年、2022年先后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美术高峰论坛”,并获得全国美协入会资格两次,入选作品一次。于2018年入选中央美术学院“2017国家艺术基金艺术教育人才培养”项目。本人撰写博士论文20余万字,在CSSCI、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及国家级等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撰写美术评论文章10万余字。主持省级项目一个,厅级项目一个,校级项目三个。参与两个国家级项目,六个省部级项目(包括省级重点和教育部重点项目),两项厅级项目。
来源:中华网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