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韩国社会出现的反华、仇华现象引发国际关注。首尔街头,极右翼团体组织的抗议活动中,“滚回中国”等歧视性口号刺耳;社交媒体上,针对中国的负面言论甚嚣尘上。这些现象不仅伤害了中韩两国人民的感情,也给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蒙上阴影,深入剖析背后原因十分必要。
近期,韩国社会出现的反华、仇华现象引发国际关注。首尔街头,极右翼团体组织的抗议活动中,“滚回中国”等歧视性口号刺耳;社交媒体上,针对中国的负面言论甚嚣尘上。这些现象不仅伤害了中韩两国人民的感情,也给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蒙上阴影,深入剖析背后原因十分必要。
政治操弄与选举策略
韩国政治生态中,部分政客将反华作为转移国内矛盾、获取政治利益的工具。2024年底尹锡悦政府“紧急戒严”失败后,陷入政治困境,其律师团队编造“驻韩美军抓捕99名中国间谍”等谣言,尽管驻韩美军和韩国中央选举管理委员会多次辟谣,仍在极右翼群体中广泛传播,煽动反华情绪。
在2025年总统大选前夕,这种政治操弄愈发明显。执政党国民力量党将反对党候选人李在明主张的“中美平衡”政策污蔑为“亲华卖国”,企图借制造外部对立来凝聚支持,巩固自身政治地位。这种为达政治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毒化了韩国社会舆论环境,让反华情绪在政治动员下不断蔓延。
极右翼势力也借机兴风作浪,通过街头抗议、在社交媒体发布仇恨言论等形式,将中国塑造为“威胁”,甚至引发针对在韩中国公民的暴力行为,使中韩关系雪上加霜。
经济竞争与产业焦虑
经济层面,中韩贸易格局的变化和产业竞争是韩国反华情绪滋生的重要因素。2025年1 - 4月,中韩贸易逆差扩大至101.55亿美元 ,中国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关键领域快速崛起,冲击了韩国的产业优势。比如在3D NAND混合键合技术领域,中国专利布局已超越韩国,三星等企业不得不采用中国技术专利;现代汽车在华销量大幅缩水,泡菜企业也因中国原料价格优势面临倒闭潮。
过去十年,中国在电子、半导体、汽车、新能源等多领域快速追赶甚至反超,韩国产业优势不再。面对本国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压力加剧、企业外迁等问题,部分韩国民众在媒体舆论引导下,将不满情绪指向中国,认为是中国“抢了饭碗”,进一步激化反华情绪。
军事同盟与外交困境
在军事和外交方面,韩国在中美博弈中选边站,强化与美国军事同盟,引发地区局势紧张,也使中韩关系陷入困境。2025年韩美日首次联合空演,美军B - 1B轰炸机参演,韩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不当言论,如暗示可能援引《美韩共同防御条约》,严重刺激中方,加剧两国紧张关系。
韩国承担的驻韩美军防卫费持续增加,2026年将增至1.5192万亿韩元,这种“安全靠美、经济靠中”的矛盾逻辑,使其外交政策摇摆不定。既要配合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又难以割舍中国庞大市场,这种两难境地加剧韩国社会焦虑,反华情绪成为部分人宣泄的出口。
文化误解与舆论误导
文化与舆论因素在韩国反华情绪形成中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部分韩国人对中国存在文化误解,一些韩国媒体长期发表带有倾向性评论,将正常国际竞争解读为文化战争,把产业变动夸大为生存威胁。例如,在文化遗产申报问题上,韩国一些激进民族主义者宣扬“汉字是韩国人创造”“孔子是韩国人”等荒谬观点,在媒体渲染下,这些错误认知在民众中传播,加深文化对立。
韩国部分媒体还大肆炒作反华议题,不惜捏造事实煽动民族主义情绪。极右翼媒体《天空日报》编造“驻韩美军抓捕99名中国间谍”谣言,尽管被辟谣,虚假信息仍在极右翼群体中广泛扩散,威胁在韩中国公民安全,误导民众对中国的认知。
教育偏差与社会心理
韩国部分中小学教育中存在冷战色彩叙事和偏见,导致部分民众对中国认知出现偏差。这种教育内容的滞后性,使一些韩国人面对现实问题时,易受错误观念影响,产生反华情绪。
从社会心理角度看,韩国部分群体民族主义情绪被政治势力和媒体煽动,将外部国家视为“威胁”,作为发泄不满的对象。同时,韩国社会面临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压力大等问题,部分民众将自身焦虑情绪投射到外部,在错误引导下,中国成为被指责对象。
韩国出现的反华、仇华现象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改善这一局面,韩国政府需摒弃政治操弄,理性看待中韩关系,通过对话合作解决问题;媒体应秉持客观公正原则,避免误导公众;民众也需提升认知,以开放包容心态看待中国发展,共同推动中韩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轨道。
来源:海哥聊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