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张泛黄的合照刷屏上海人的朋友圈——《老娘舅》剧组30年后再聚首,99岁的“老舅妈”坐在C位,“阿德”毛猛达、“阿庆”陈国庆们围在身边,皱纹里都是回忆。有人感慨“爷青回”,有人叹息“滑稽戏后继无人”,这场重聚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上海滑稽戏的辉煌与困境:曾经
最近,一张泛黄的合照刷屏上海人的朋友圈——《老娘舅》剧组30年后再聚首,99岁的“老舅妈”坐在C位,“阿德”毛猛达、“阿庆”陈国庆们围在身边,皱纹里都是回忆。有人感慨“爷青回”,有人叹息“滑稽戏后继无人”,这场重聚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上海滑稽戏的辉煌与困境:曾经横扫上海滩的“国民喜剧”,如今还能重回巅峰吗?
一、弄堂里的笑声帝国:从石库门到全国的滑稽传奇
1994年,《老娘舅》开播即爆,那句“今朝哪能介开心”成了街头暗号。这部以石库门生活为背景的情景喜剧,用家长里短、柴米油盐戳中了普通人的笑点:“阿德”倒卖火车票被抓包,“阿庆”在超市偷拿零食被追着跑,“老舅妈”举着鸡毛掸子追打“老娘舅”……每集20分钟,却装满了上海弄堂的烟火气。
最火的时候,该剧收视率常年稳居上海前三,周边衍生出“老娘舅快餐店”“阿庆牌珍珠奶茶”,连剧中演员的穿搭都成了时尚风向标。“美娟”一开口骂“杜禄冠”,观众就知道该泡杯茶听热闹了;“富贵嫂”扭着腰进弄堂,准能引出一串笑声。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上海版的《武林外传》,承包了两代人的快乐。
二、重聚背后的唏嘘:老艺术家谢幕,新血液难续
30年后的重聚现场,“老舅妈”董慧芳已近百岁,“李九松”老师永远缺席,曾经的俊男靓女成了银发老人。“阿庆”陈国庆摸着鬓角的白发笑:“当年演小伙子,现在该演老太爷了。”但更让人感慨的是台下的空位——年轻演员寥寥,传承断档成了最大痛点。
上海滑稽戏的式微,早有预兆。2000年代后,随着互联网兴起,脱口秀、短视频冲击下,传统曲艺市场萎缩。滑稽戏讲究“说学做唱”,一个“绕口令”要练半年,年轻人耐不住寂寞;加上上海话普及度下降,00后能讲地道方言的都不多,更别说听懂“双关语”“谐音梗”了。有观众吐槽:“现在的小孩听‘珍珠奶茶真好喝’,还以为在打广告呢。”
三、守旧还是破圈?滑稽戏的两条路
面对困境,有人选择坚守,有人试图突围。71岁的陈国庆还在剧场演传统段子,一张嘴就是“超市是我家”的老梗,台下中老年观众笑得前仰后合;而90后演员舒悦则玩起“沪语脱口秀”,把“垃圾分类”“核酸检测”写进段子,用年轻人的语言解构生活。两种路线,引发了一场关于“传承”的争论。
守旧派认为:“滑稽戏的魂在方言和传统。你看《繁花》里的‘阿宝’‘沪生’,靠的就是原汁原味的上海风情。要是改成普通话,还叫滑稽戏吗?”
创新派反驳:“死守老段子没出路。你看潘前卫的《上海女婿》,把婆媳矛盾、职场压力融入滑稽,90后一样笑到流泪。文化要活在当下,不是活在博物馆里。”
四、破局密码:当石库门遇见Z世代
其实,滑稽戏的破圈密码,藏在“融合”里。就像《老娘舅》重聚合照里,“阿庆”旁边站着短视频博主“16号线”,毛猛达和脱口秀演员“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互动,这种新旧碰撞反而擦出了火花。年轻演员森东、徐祥在B站直播“滑稽戏教学”,用动漫配音腔演《三国》选段,意外吸引了10万+观看。
更让人惊喜的是高校里的“滑稽社”。复旦、交大的学生用上海话改编《甄嬛传》,把“贱人就是矫情”翻译成“作精就是作精”,在校园晚会引发轰动;华东政法的学生拍了部《弄堂侦探》短剧,用滑稽戏的“抖包袱”手法破案,上线三天播放量破百万。这说明,年轻人不是不爱滑稽戏,只是需要用他们的方式打开。
五、辉煌不再,但笑声永恒
重聚会上,毛猛达说了句掏心窝的话:“我们这代人,是跟着石库门长大的,知道煤球炉怎么生,弄堂里怎么‘乘风凉’。现在的年轻人住高楼、点外卖,滑稽戏要讲他们的故事,得先学会用智能手机。”这话戳中了关键——任何文化的传承,都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和时代同频共振。
或许,上海滑稽戏再也回不到万人空巷的“巅峰”,但它没必要困在“巅峰”的执念里。当“老舅妈”的鸡毛掸子变成短视频里的“怼人金句”,当“阿德”的小聪明变成职场生存指南,当“阿庆”的滑稽表情变成微信表情包,这种古老的艺术正在用另一种方式活着。就像弄堂里的梧桐树,春天落叶、夏天繁茂,看似违背常理,却自有其生长规律。
30年前,《老娘舅》用笑声温暖了石库门;30年后,或许我们该给滑稽戏一个新的定义:它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长的、能和年轻人对话的“上海符号”。毕竟,只要有人还在笑,滑稽戏就永远年轻。你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记忆中的滑稽戏,说不定下一个破圈的灵感,就藏在你的故事里。
来源:奇妙圆月x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