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动冀东四百年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5 10:06 2

摘要: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5项。它们是散落民间的文化瑰宝,是这块土地上宝贵的文化资源,是这里的人民独有的集体精神印记。

【非遗·人间】

抚宁吹歌

声动冀东四百年

承载着不同地域文化基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续的生动见证,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美丽呈现。

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5项。它们是散落民间的文化瑰宝,是这块土地上宝贵的文化资源,是这里的人民独有的集体精神印记。

为深入挖掘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魅力,全面释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力量,我们特开设《非遗人间》栏目,希望通过讲好秦皇岛非遗故事,展现大美秦皇岛形象。

四百年前,明清商道上的镖局鼓乐、田间地头的婚丧嫁娶、庙会社火的喧闹欢腾,都凝结在一支支铜杆喇叭里。

四百年后,节日上的秧歌集会、乡村里的红白喜事,依然在一声声高亢嘹亮的喇叭声中开席、谢幕。

抚宁鼓吹乐,又称抚宁吹歌。公元1599年编纂的《永平府志》曾记载:“抚宁县,吹鼓手捌名,每名叁两陆钱(银)。”由此推算,抚宁吹歌距今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2006年4月,秦皇岛市抚宁区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吹歌之乡”“中国吹歌研究基地”。同年6月,抚宁吹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任连义:唢呐情缘三代传

抚宁吹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军乐,自古有“抚宁喇叭退敌十万兵”的传说。在抚宁吹歌4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吹歌艺人的足迹遍及冀东和东北三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抚宁吹歌艺人的艺术生涯可概括为“少年学艺家乡中,成年卖艺下关东,晚年艺高回故里,关内关外留美名。”如今的抚宁吹歌艺人,宗师大都可上溯八、九代。

63岁的任连义是抚宁吹歌国家级传承人。他的祖父、伯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唢呐艺人,父亲任启瑞更是被誉为“冀东唢呐王”。任连义从小耳濡目染,8岁便开始像模像样地吹起了唢呐。

任家班唢呐艺术展览馆同时也是任家班唢呐传习所,位于如今的北戴河区戴河镇蔡各庄村。桌子上,密密麻麻摆着各式唢呐,都是老艺人传下来的;抽屉里,放着斑驳的哨片盒,里面小小的哨片几辈人用了上百年;展柜里,一本本泛黄的工尺谱整齐排列,那是三代人的坚守。

任连义收藏的工尺谱。

任连义先后收徒20余人,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艺传授给每一位徒弟,不收一分钱学费。“如果为了钱,我可以把教学的时间用来搞演出,但是传承不是速成,老师要一点点教,学生要一步步学。”

任连义展示自己收藏的工尺谱。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谈到吹歌的发展,任连义表示,在吹歌事业上,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关键还要靠个人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徒弟们将来能否达到他现在的高度乃至超过他,现在还很难说,但从个人角度讲,他会不遗余力地把毕生所学悉数传给后人,抢救唢呐的散失曲目和特殊技法。

单洪彬:传承中默默坚守

初夏的抚宁区文化馆排练厅,56岁的单洪彬与47岁的董连吉深吸一口气,将长杆喇叭抵在唇边。随着他们的胸膛鼓起,强大的气息震动哨片,一曲激昂的《新编满堂红》仿佛穿透时光。

单洪彬是抚宁吹歌的省级传承人,他从小耳濡目染,对吹歌有着深厚的感情。

“上世纪90年代,村子里的婚丧嫁娶、庙会秧歌,样样离不开咱们的吹歌。”15岁拜师学习的单洪彬经历了抚宁吹歌最辉煌的时候,他说,那时吹歌艺人的“档期”那是相当满,一天三四场演出,吹曲牌、吹卡戏,必须喇叭声响,气氛才算铺垫到位。

单洪彬能利用长杆喇叭的超吹、借音、连指、弹指等吹奏技巧,吹出各类曲牌的柔音、单吐、双吐等,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等诸多情感,更能进一步巧妙地运用唇、齿、舌、喉间的不同气息,把曲子演奏得惟妙惟肖。

随着职业乐手老龄化,会吹传统曲牌的人越来越少,单洪彬将师父崔占春留下的工尺谱,和他掌握的唢呐吹奏技巧,以及他所创新的唢呐表演方法,全部以文字资料的方式留存下来。在日常教学中,他也以传授传统曲牌为主。

单洪彬的徒弟们正在吹奏传统曲目。

2009年出生的小姑娘李东阳跟随单洪彬学习唢呐已经半年了,说起学习的过程,小姑娘没有抱怨任何辛苦,只是不断地重复两个字“多练”,她说自己就是喜欢吹唢呐。

《新编满堂红》由单洪彬和董连吉的长杆喇叭,和他们的徒弟们的小唢呐一起演奏。两只长杆喇叭的浑厚与众多小唢呐的嘹亮相映成趣,这是传统与现代的激情对话,也是师徒之间的薪火传承。

董连吉:守正中寻找新路

“老曲牌有108首,但年轻人嫌悲调太多。”作为抚宁吹歌省级传承人,董连吉在泛黄的工尺谱基础上,加入电子琴和架子鼓的音乐元素,使传统曲牌《柳青娘》竟有了爵士节奏。

“改编传统曲牌最困难的是在保留原作曲调、风格的基础上加入创新元素。”为此,董连吉花费了5年的时间学习作曲,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寻求突破。

2015年,董连吉改编的《新编满堂红》被选赴国家大剧院参加“京津冀市民新春联欢会”。2018年,这个作品又荣获河北省第十二届“燕赵群星奖”。

董连吉带领徒弟们吹奏《新编满堂红》。图:记者 张玫

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热爱抚宁吹歌,董连吉积极推动吹歌进校园。2019年,抚宁四中将吹歌列入校本课程,董连吉带领学生们将课间操改编成“唢呐健身操”,让孩子们在趣味中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李振是董连吉的大弟子,一名“90后”。看着现在学生们的学习环境,他满眼羡慕。“我8岁跟随师父学艺,头一天用录音机录下师父的曲子,第二天早晨去小河边一句句练。”李振说,从念谱、哼唱、学习、吹奏,再一句句抠细节,到能吹出一首整曲,出徒的过程需要3年,而这3年,只是出徒,还不能上台。

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抚宁吹歌,董连吉和徒弟们利用空闲时间在网络平台录制视频、开设直播教学。“线上线下联动可以更有效地提升抚宁吹歌的知名度,只要能够展示咱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任何辛苦都值得。”董连吉说。

记者:张玫

来源:秦皇岛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