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算是规模最大的战役了。此次战役我军投入两个野战军,总兵力达到了六十万,但依旧是一场以弱胜强之战。
在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算是规模最大的战役了。此次战役我军投入两个野战军,总兵力达到了六十万,但依旧是一场以弱胜强之战。
在这次战役中,老蒋的微操依旧稳定发挥,在战场上昏招频出。负责指挥的白崇禧见状,干脆选择可直接摆烂,让老蒋自己搞……
1948年,毛主席亲自点将许世友,让他负责解放济南。许世友也没有辜负主席的期望,带领九纵浴血奋战,打得王耀武丢盔卸甲。
王耀武被打败之后,只能灰溜溜逃离济南,惶惶不可终日。我军得知王耀武没死,遂加大搜索力度。
最终,逃离在外的王耀武被抓,成为了我军的俘虏。王耀武被俘之后,山东战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华野开始占据主动权。
原本毛主席想让粟裕趁此机会下江南,牵制大别山的国军部队,缓解大别山内部中野的压力。
但就在这时候,粟裕却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空前宏大的战役计划。初听这个计划的时候,毛主席并没有放在心上,因为他决定的事情很难改掉。
毛主席认为,粟裕此时的任务就是下江南,帮助解决中野的困境。其他问题,都可以等下江南之后再说。
但粟裕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再次向毛主席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正是他的这个行为,让毛主席开始想要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最终在他的据理力争之下,中央取消了下江南的计划,选择了相信粟裕。
国民党怎么也没想到,粟裕的野心那么大。
在他给毛主席提交的战役计划中,他提出要集中中野、华野的主力纵队,和老蒋的部队决战于淮河以北,毕其功于一役。
此战只要成功,就能彻底消灭国民党的主力,之后我军将再无敌手。毛主席认可了这个计划,并将中野从大别山调了出来。
中野自从进入大别山之后,日子就一直不太好过。老蒋为了遏制中野的发展,专门将白崇禧调到了大别山围困中野,中野在大别山举步维艰。
白崇禧外号“小诸葛”,也确实有点聪明才智在身上。他知道我军向来依靠群众,所以干脆从根本上下手对付我军。
他在大别山大兴保甲制度,害的群众不敢对我军伸出援手。为了老百姓的安全,我军也不敢和群众多接触,只能被他拿捏。
因此中野虽然挺进了大别山,但在大别山的日子很不好过。这也是为什么济南战役之后,毛主席想让粟裕下江南的原因。
不过粟裕提出淮海战役的构想之后,毛主席就让中野从大别山出来了。在进大别山之前,中野的部队原本有三十多万人。
可经过这么一遭之后,中野只剩下十多万兵力。在别的野战军都在急速扩张的时候,他们因为深陷大别山无法出来,也无法扩军。
所以从大别山出来之后,中野的兵力远比不上华野。而且当初为了快速挺进大别山,他们将重武器都丢下了,部队的实力也降低了不少。
从大别山出来之后,中野并未第一时间和华野汇合,而是决定先发展一下自己的实力。淮海战役正在策划中,暂时还不会发生。
而中野出来之后,杜聿明就想利用两军还没汇合的机会,直接牵制中野,进攻华野。他们有兵力优势,就算做不到全歼华野,歼灭一部分还是能做到的。
杜聿明想得很好,他准备将自己的计划告诉老蒋。谁知老蒋根本不听他的计划,而是将他送到了东北,让他将东进兵团撤回来。
没办法,老蒋在东北投入了太多的兵力,如今被东野灭得差不多了,有战斗力的只剩下东进兵团了。
要是东进兵团也被东野歼灭了,国民党在东北那可就是全军覆没啊!东进兵团可是还有几十万的兵力,老蒋可舍不得让他全军覆没。
老蒋舍不得,杜聿明这个救火队长就要及时出手了。老蒋将杜聿明放到东北战场之后,杜聿明就没有心思掺和淮海这边的事情了。
因为东北那边正打着呢,辽沈战役已经步入尾声了,东野不会简单将东进兵团放过的。杜聿明想要将东进兵团带走,根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走了之后,国民党这边就将主力部队沿陇海路排开,摆出了一个一字长蛇阵。当时国民党可没想过自己会失败,他们觉得自己的实力还很强大。
他们摆出这个阵,要是自己主动攻击没问题。但此时华野大军南下,这个阵型根本挡不住,国民党统帅部瞬间就慌了。
当时华野和中野同时动手,华野负责徐州、中野负责中原。国民党统帅部慌乱过后,很快得出结论,战场要以徐州为核心作战。
所谓守江必守淮,围绕徐州作战绝对没问题。只要听他们能将兵力集中起来,都集中到徐州作攻势防御,华野大军很难拿下徐州。
但计划是这样计划的,执行起来却不是这样执行的。因为各兵团之间互相看不惯、互相排挤,各兵团的行动十分缓慢。
而就在这时,统帅部发现中野正在向华野靠拢。这下糟了,要是让中野和华野合并到一起,那可就真的回天乏术了。
眼看两大野战军即将汇合,国民党内部认为,应该将中原和徐州交给一个人指挥。何应钦提议让白崇禧指挥,因为刘峙能力不够,挑不起重担。
白崇禧可是在大别山将中野差点逼得走投无路,他的能力很明显要比刘峙强。而对此种情况,白崇禧也有应对之策。
然而何应钦的建议,老蒋是丝毫不听,反而坚持要将华中战区一分为二。他在徐州设了一个“剿总”,在华中又设了一个“剿总”。
刘峙担任徐州“剿总”司令,华中“剿总”司令一职则被安排给了白崇禧。白崇禧当然不乐意,他很清楚这样做不行。
徐州作为攻势的起点可以,但要是战事不利,国军处于守势,徐州就不行了。因为此地易攻难守,要不然当初抗战的时候,李宗仁也不至于主动放弃徐州。
他认为只有联合指挥,将总部设置在蚌埠,才能在这次战斗中获胜。因此他向老蒋直陈自己的意见,谁知老蒋根本不听。
老蒋为什么不愿意听他的意见呢?因为当时国民党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竞选副总统。当时竞选副总统的人,有李宗仁、程潜、孙科等人。
老蒋属意孙科,因此恶意打压程潜。程潜生气了,直接联合桂系,将李宗仁送上了副总统的宝座。
李宗仁和老蒋可是政敌,白崇禧又和他关系密切。在这种情况下,老蒋对白崇禧厌恶至极,根本不愿意听他的任何建议。
因此,老蒋才布置出了这么愚蠢的十字阵。而这个十字阵的出现,也昭示着淮海战役的结局。刘帅看到这个十字阵后非常高兴,白崇禧为避战远走上海。
最后,淮海战役以我军的胜利而结束。不管是杜聿明还是白崇禧,不管他们有多厉害、多聪明、多有能力,只要有老蒋这样的上司在,一切都没有用。
来源:小金会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