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怀化市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素有“火车拖来的城市”之称,兼具“国际陆港枢纽”“多民族文化走廊”“生态绿肺”三重禀赋,但城市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湖南省怀化市城市更新行动建议:枢纽兴城、民族共融的武陵山区更新典范
一、背景与现状
怀化市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素有“火车拖来的城市”之称,兼具“国际陆港枢纽”“多民族文化走廊”“生态绿肺”三重禀赋,但城市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1
枢纽功能待升级:老城区(鹤洲路、火车站片区)基础设施滞后,铁路编组站与城市空间割裂;
2
民族文化待激活:侗族风雨桥、洪江古商城等文化载体利用不足,非遗传承与城市空间融合欠缺;
3
生态韧性待强化:舞水河、太平溪部分河段水质波动,山体滑坡地质灾害隐患未根治;
4
产城融合待突破:国际陆港产业园职住失衡,东盟物流与本地产业联动不足。
二、总体定位与目标
以“枢纽赋能、山水塑形、民族共融”为核心理念,落实中央“宜居、韧性、智慧”要求,实施“三步走”战略:
-
-
2030年前:实现老城区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构建民族文化数字传承体系;
-
2035年前:形成“陆港产城一体、山水民族共生”发展格局,打造武陵山片区城市更新标杆。
三、重点任务与实施路径
1
铁路遗产活化利用
-
“一轴三站”枢纽复兴:以怀化站为核心,改造老编组站为“铁路文化公园”,保留蒸汽机车陈列馆,建设铁轨步道与集装箱创意市集;
-
站城融合社区:在高铁南站片区建设“陆港人才社区”,配套多语种服务中心、跨境商品体验店,采用立体绿化缓解热岛效应。
2
民族特色社区营造
-
“五溪风情”微更新:在河西经开区建设侗族风雨桥连廊社区,植入非遗工坊(侗锦、傩戏面具制作)、智慧养老中心;
-
完整社区试点:在迎丰路社区建设“民族食堂+四点半课堂”,配套社区智慧医疗站与民族语言翻译机器人。
1
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
舞水河生态修复:实施河西滨江大道至㵲水大桥段生态护岸,采用“石笼墙+本土菖蒲”技术构建50年防洪堤,同步建设湿地观鸟栈道;
-
山体灾害防治:在城东黄岩山区布设北斗位移监测网,建立“降雨阈值-裂缝预警-居民撤离”三级响应机制。
2
绿色基础设施升级
-
海绵城市系统:改造人民路为透水沥青路面,在太平溪沿线建设雨水花园与地下调蓄池;
-
碳汇林网络:在城郊结合部种植楠木、樟树混交林,打造环城森林碳汇带。
(三)智慧怀化:国际陆港的数智转型
1
智慧物流枢纽建设
-
“陆港大脑”平台:搭建东盟跨境电商数字通关系统,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中老班列货物全程溯源;
-
智能仓储集群:在国际陆港产业园建设自动化立体仓库,配套氢能无人搬运车与光伏顶棚。
2
民族文化数字传承
-
“云上五溪”元宇宙:构建洪江古商城数字孪生模型,通过VR重现明清商帮文化场景,开发“侗族大歌AI对唱”互动系统;
-
非遗直播工场:在芷江风雨桥畔建设直播基地,培育“侗绣数字匠人”等新职业群体。
1
“铁轨经济带”开发
-
利用废弃铁路专用线建设“怀化记忆有轨电车”,串联老站房、湘黔铁路纪念馆与陆港保税区;
-
在编组站旧址建设“集装箱创客空间”,允许企业定制模块化办公单元。
2
民族共同体空间实践
-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通过全息投影展示苗、侗、瑶等民族交融史,配套多民族语言智能导览;
-
试点“民族文化积分”,市民参与非遗传承可兑换陆港跨境商品折扣。
-
-
探索“民族文化容积率奖励”,对保留侗族吊脚楼风貌的项目给予5%容积率补偿。
2
跨境协同机制
-
-
与老挝琅勃拉邦缔结“更新友好城市”,合作开发中老铁路遗产旅游线路。
五、保障措施
1
强化制度供给
-
出台《怀化市国际陆港更新条例》,建立“交通枢纽与城市开发联动”机制;
-
设立“城市更新总规划师”制度,统筹管控山水城铁空间形态。
2
创新资金筹措
-
发行全国首支“陆港更新专项债”,支持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
设立“武陵山更新母基金”,吸引顺丰、京东物流等企业参与片区开发。
3
推动社会共建
-
成立“铁路记忆理事会”,由老铁路职工、跨境商家代表参与项目策划;
-
开展“我的枢纽我的城”全民设计大赛,设立“更新观察员”监督项目实施。
六、结语
怀化的城市更新,既是内陆枢纽城市向国际陆港升级的战略跃迁,更是多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通过锚定“枢纽赋能、山水为基、文化铸魂”三大维度,怀化有望探索出一条内陆交通枢纽城市特色更新路径,为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城市提供“怀化方案”。
备注:建议实施前需开展铁路遗产安全评估、民族文化传承需求调研及东盟产业对接研究,确保更新方案科学性与文化包容性。
来源:大事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