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35人名单发布,交大2人入选!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5 12:05 2

摘要:人工智能,特别是大语言模型的迅猛发展,正推动人类进入通用人工智能(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时代。但随之而来的海量计算需求导致算力不足和高能耗问题,成为人工智能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核心挑战。

5月23日

2024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以下简称TR35)

中国区发布暨中国科技青年论坛上

新一届入选者正式揭晓

上海交大2位青年科技人才入选

他们分别是

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戴国浩

农业与生物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王韵婧

2024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入选名单

交大入选名单👇

他提出了创新的稀疏计算软硬协同优化方法,显著提升通用人工智能的计算效率和能效,有效缓解了大模型时代的算力瓶颈。

人工智能,特别是大语言模型的迅猛发展,正推动人类进入通用人工智能(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时代。但随之而来的海量计算需求导致算力不足和高能耗问题,成为人工智能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核心挑战。

戴国浩长期致力于稀疏计算和软硬件协同设计的研究,其核心思想基于先验知识驱动的结构化稀疏、机器学习驱动的动态编译和细粒度并行的稀疏架构,通过降低任务量和提升硬件利用率,在芯片工艺和峰值算力较低的硬件上实现对高端工艺与高算力硬件的超越,将等效算力提升1个数量级,显著提升通用人工智能的计算效率和能效。

2023年,戴国浩作为联合创始人创立了无问芯穹,致力于将这些稀疏计算加速技术产业化,以解决实际应用中更大规模的算力需求问题。戴国浩从软硬协同基础研究出发,进一步拓展多元异构产业规模思路,提高人工智能时代的整体可用算力池。目前已推出一系列终端与云端智能解决方案,在终端,包括全模态理解端模型Megrez-3B-Omni、端侧动态稀疏引擎SpecEE、首个大语言模型定制推理LPU IP FlightLLM和首个视频生成模型定制推理LPU IP FlightVGM等;在云侧,包括推理引擎FlashDecoding++、半分离推理调度系统 Semi-PD和推理系统通信加速方案FlashOverlap等。他在终端和云端同时实现了大模型算法在多种芯片上的高效协同部署运行,为AGI时代的算力普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她首次阐明了气态水杨酸甲酯的植物受体及其介导植物气传性免疫的分子机制,揭示了全新的蚜虫与病毒间的共进化方式。

植物病毒是全球农业生产的重大威胁,已鉴定的种类超过2100种,每年造成全球农作物经济损失超600亿美元。近80%的植物病毒依赖蚜虫、粉虱等媒介昆虫传播。

植物在感受到昆虫侵害时会产生挥发性化合物,其作为一种特殊的信号能被邻近植物感知,进而诱发临近植物的防御反应,这一现象被称为气传性免疫,这种天然的植物群体防御机制有潜力用于绿色防控。但这一现象的分子机制不得而知。

王韵婧的研究发现,植物被蚜虫侵害后会产生大量的挥发性化合物水杨酸甲酯(MeSA),其不仅趋避蚜虫、吸引寄生蜂等蚜虫捕食者,还能诱导临近植物产生气传性免疫,降低蚜虫对病毒的传播。她的研究成果首次鉴定了气态MeSA的植物受体SABP2,并详细阐明了MeSA介导的植物气传性免疫的分子基础,同时也揭示了蚜虫传病毒抑制气传性免疫帮助蚜虫存活和病毒传播的机制。该研究破解了植物病理学领域40多年来的未解之谜,为利用气传性免疫进行病虫害绿色防控铺平了道路。

她还发现了植物感知病毒入侵并激活RNAi的新通路。通过将钙信号与RNAi联系起来,揭示了植物感知病毒入侵诱发RNAi通路基因表达上调的抗病机制,同时也揭示了一种全新的病毒反防御机制。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Innovators Under 35,简称“TR35”)评选如同一面棱镜,自1999年起持续折射出科技前沿最具活力的创新光谱。随着中国科技创新的崛起,2017 年,DeepTech联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TR35评选正式落地中国,关注和挖掘中国新兴科技领域的青年创新力量。经过 8 届评选,TR35 中国已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创新生态,其多样性为中国科技发展注入了独特活力,特别是在 AI 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2025年5月23日,在上海闵行举办的 2024 年度“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中国区发布暨中国科技青年论坛上,新一届入选者正式揭晓,这35位科技青年中,有人以开源生态推动技术普惠,有人以合成数据突破具身智能瓶颈,有人将光合系统跨物种移植逆转退行性疾病,有人用拓扑超材料改写声波操控法则。他们攻克科学难题,开拓交叉领域,书写中国科技“链式反应”:从实验室原子级成像到生产线分钟级装配,再从微观蛋白质降解到宏观量子优越性验证,通过不断拓展人类认知边界,在全球技术竞争中刻下中国坐标。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