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欲报国恩重,战死沙场是善终!一个团硬刚万名日军20天的传奇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5 12:08 2

摘要:“书生空有凌云笔,不及匣中三尺锋!”“男儿欲报国恩重,战死沙场是善终!”读到这些诗的第一眼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一名在沙场作战极为勇猛的团长所作...此人所率领的团被称为抗战期间的四大名团之一,也是汤恩伯嫡系十三军当中战力排名第一的团。

时任十三军八十九师五二九团上校团长--图片来自于网络

“书生空有凌云笔,不及匣中三尺锋!”“男儿欲报国恩重,战死沙场是善终!”读到这些诗的第一眼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一名在沙场作战极为勇猛的团长所作...此人所率领的团被称为抗战期间的四大名团之一,也是汤恩伯嫡系十三军当中战力排名第一的团。

曾经在1937年的南口战役当中,以一团之力面对上万名的精锐日军在飞机大炮以及装甲车的轮番攻击之下坚持了20天之久,并成功击退日军从此一战成名!此人出生于书香门第,毕业于黄埔军校第4期,从小就喜欢写诗,可就是这样一位文武兼备、作战勇猛的军中新锐,却在一年之后的台儿庄战役当中再次和老对手矶谷师团相遇,并因为带头冲锋而壮烈殉职,年仅31岁!战死前的诗句“男儿欲报国恩重,战死沙场是善终!”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讲述一下,在汤恩伯的嫡系十三军当中作战最为勇猛的一个团的团长,他所率领的团被称为抗战期间的四大名团之一,在战死的时候妻子在湖南衡阳正怀有身孕,而他本人也在后来被追踪为陆军少将,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被评为革命烈士。

湘军将领之后,12岁便写下“书生空有凌云笔,不及匣中三尺锋!”,"倘若国家遭逢危难,定当效仿岳武穆将军率师北伐,收复失地!"的豪迈之言!

清朝光绪三十三年正值隆冬腊月,湘南衡东县境内晓霞山脉南坡的百叶冲小村庄里,一声嘹亮的婴儿啼鸣打破了这处书卷世家的午后宁静...新生儿呱呱坠地之时,他的父亲正埋首于案牍手执《孙子兵法》,潜心钻研着曾国藩淮军征战的历史战例。

而母亲则轻声吟诵着文天祥的《正气歌》,温柔地抚慰着襁褓中的第一个孩子。这个门第世代以来便秉承"半耕半读"的家风传统,祖父罗树藩曾在湘军营中担任谋士幕僚,府邸内的藏书楼中军事典籍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著作比肩而立,无形中为这个刚降生的孩童播下了文韬武略双修的种子。

这个婴儿被取名叫罗芳珪,年仅四岁便踏入私塾门槛,六岁时转入当地颇有声望的回龙精舍求学,这个天资聪颖的幼童很快展露出超乎寻常的学习天赋。

《春秋左氏传》中记载的城濮之战战况,他能够一字不差地背诵,而《武经七书》内详尽的兵阵布局图更是令他深深着迷。

1919年五四浪潮席卷全国时,年仅十二岁的罗芳珪在岳云中学的运动场上高举着写有"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字样的横幅标语,生平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了祖国面临生死存亡威胁时的锥心刺痛。

校长注意到,罗芳珪总是喜欢在课余时间独自在操场上苦练拳脚功夫,教科书的页缝间夹着亲手抄录的岳飞《满江红》词句,习作本的扉页上赫然题写着:"倘若国家遭逢危难,定当效仿岳武穆将军率师北伐,收复失地!"

1925年盛夏时节,岳云中学校园内的凤凰花树开得异常繁茂绚烂。

十八岁的罗芳珪在毕业典礼仪式上突然当众宣布要报考黄埔军官学校,这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在当地的教育界引起了巨大震动...这一人生转折源于堂兄罗芳中的深刻影响。

罗芳中是刚从国外学成归来的革命志士,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与他促膝长谈,为他描绘了一幅"以武力拯救国家"的宏伟蓝图,兄弟二人途经武汉三镇时,恰逢汉口码头上被民众被英租界驱离的一幕让罗芳珪在私人日记中愤然写道:“书生空有凌云笔,不及匣中三尺锋!”

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后,在严酷的军事训练场上,这位来自湖南山区的青年学子显得与众不同,仿佛格格不入。

同期同学101,沉醉于各种战术理论的推演研究,而胡琏埋头苦练军事教范的标准操典...阙汉骞,刘玉章等人也都在课堂上表现活跃,而罗芳珪却总是独自一人在射击靶场苦练到夜深人静。

他的战术学习笔记中,记录着对《孙子兵法》精辟独到的心得批注,也有对马克西姆重机枪射击频率的精确数学计算。

军校教官曾这样评价他:"罗生的性情如同古代宝剑,平时锋芒内敛深藏于剑鞘之中,却自然散发出逼人的寒气。"

正是这种独特的气质,让当时担任连长职务的王仲廉对他格外赏识器重,主动将这位不善于言辞表达的学员,推荐到即将出征的北伐先锋部队中去。

这也是后来他在13军当中的师长。

1926年严冬时分,北伐军的战旗高高飘扬在武昌古城的城楼之上,年方十九岁的罗排长正带领着手下的士兵们在战场上清理敌军留下的残骸。

在汀泗桥激战中,他发明了"三人爆破小组"的全新战术,巧妙地将竹制云梯与炸药包捆绑在一起,成功摧毁了北洋军队坚固的机枪碉堡阵地。

这一战让他获得了"铁血书生"的称号,同时也让他深刻认识到现代化战争与传统古典兵法之间存在的本质差异。

1929年中原地区军阀混战期间,已经升任连长的罗芳珪在陇海铁路沿线创造性地将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中的鸳鸯阵法,改良演化为"梯形突击队形",在开封城攻坚作战中仅以伤亡二十三人的微小代价成功突破了敌方构筑的三道坚固防线。

随后的福建事变,成为他整个军事生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折节点。

彼时,罗芳珪担任营长职务,率领部队奇袭敌人的后勤补给中枢要害,熟练运用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阐述的"重心打击"经典理论,在短短三天时间内彻底瘫痪了对方六个师级单位的物资补给体系。

此次战役结束后,汤恩伯亲自接见了他,意外发现这位年轻军官的作战地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日文假名符号...原来他早已开始深入研究假想敌日本军队的作战特点和战术风格!

1936年的凛冽寒风中,二十九岁的罗芳珪伫立在百灵庙的断壁残垣之上,透过军用望远镜观察着远方伪蒙古军队败退时扬起的滚滚烟尘。

此时的第五二九团已经不再是一支普通的部队,而是中央军的嫡系部队了。

每个班级单位都配备了德国制造的钢制头盔,营属机炮连装备着金陵兵工厂最新研制生产的迫击炮,连普通士兵都能够用标准的日语高声喊出"缴械投降,优待俘虏"的口号。

在绥东地区的系列战役中,他的战术让日军部队吃尽了苦头,前沿阵地有意示弱引诱敌军深入腹地,等到日军进入狭窄的山间隘口后突然以密集的交叉火力进行全面覆盖打击,此次战斗共歼灭敌军八百余人,缴获的日军作战日志中称呼他为"狡猾而危险的湖南之狐"。

士兵们回忆说:"团长夜间查哨巡逻从来不带警卫人员,身上的棉制军大衣总是脱下来盖在受伤战士的身上。"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冰冷战壕里,他教导士兵们运用《几何原本》中的数学原理来精确计算炮弹弹道轨迹,利用《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战例来生动讲解迂回包抄的战术要领...

1937年春季,当全团官兵在乌兰察布辽阔草原上进行步兵与坦克协同작战演练时,这位酷爱创作旧体诗词的团长在个人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

南口战役迎来了罗芳珪抗战生涯当中的高光时刻:面对日军最精锐的矶谷师团,他以一团之力挡住了日军一万多人20天的狂攻并击退日军,"那些牺牲的兄弟们连彼此的姓名都来不及询问,我们只能匆忙地将他们的草草掩埋在炮弹炸出的弹坑里..."

1937年8月的华北大平原上,战争的硝烟遮天蔽日,掩盖了盛夏时节的炽热阳光。

日本侵略军在制造卢沟桥事变后迅速攻占了北平古城,随即沿着平绥铁路干线向西挺进,企图通过攻克南口这座扼守华北通往西北地区战略咽喉的军事重镇,并打通侵入山西境内的关键通道。

南口要塞一旦失守,日军将能够长驱直入绥远、察哈尔等省份,甚至有可能切断中国抗战力量之间的重要联络线,整个华北地区的抗战局势将面临全面崩溃的危险境地。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日军调集了强大的兵力,日军的第五师团、铃木重康率领的独立混成第十一旅团等久经沙场的精锐作战部队,总兵力超过七万人,配备各种口径火炮三百余门,还有航空兵中队和装甲战车部队提供支援,狂妄地声称要在"三天之内攻克南口要塞"。

中国守军方面则以汤恩伯部第十三军为防御主力,其中罗芳珪指挥的第五二九团作为前锋先遣部队,于9日抢先占领了南口火车站及龙虎台阵地,准备直接迎击日军的第一波猛烈攻势!

10日清晨,日军对南口外围制高点龙虎台发动了全面总攻。

这座地形突出的山丘高地成为交战双方激烈争夺的战略焦点,日军首先以密集的炮火对山头进行地毯式轰炸,将坚硬的岩石炸成细小的粉末,然后以装甲车辆掩护步兵发起冲锋。

罗芳珪冷静分析战场形势,果断下令守军部队暂时撤离阵地,等待日军占领高地但立足尚未稳固的关键时刻亲自率领全团官兵发起猛烈的反击,战士们手握明晃晃的刺刀和冒着青烟的手榴弹,在满目疮痍的焦土废墟中与日军展开了持续长达三个小时的殊死白刃战。

在激战过程中,日军增援部队多次组织反扑,但第五二九团全体官兵凭借着"宁死不退,钉死阵地"的顽强作战意志,硬是将气势汹汹的日军一次次击退!龙虎台山此时已经陷入到白热化的作战阶段,日军战况报告中哀叹道:"敌人如同钢铁铸成的钉子,每寸土地都难以推进!"

面对日军装甲部队的进攻战术,第五二九团的战士们通过实战发现日军战车履带是整个装甲系统的薄弱环节,于是组建敢死突击队携带着引信拉开的手榴弹滚到车底引发爆炸,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履带被炸断的战车瞬间瘫痪成一堆废铁,而敢死队员们大多与敌人同归于尽...

另外一批英勇的战士则冒着生命危险攀爬上装甲车顶部,用手枪从观察孔向内射杀日军驾驶员,这种"舍生取义,以命换车"的悲壮战术,给日军装甲战车部队造成了惨重的损失!

十三日之后日军见到无法突破五二九团的阵地,日军的攻击变得愈发狂暴残酷,敌机投下的重磅炸弹将坚固的防御工事犁成了一片焦黑的废土,成群结队的装甲战车一次又一次地猛烈冲撞着防御阵线...罗芳珪第一营的防守阵地被敌军撕开缺口时,作为团长的罗芳珪毫不犹豫地冲向最危险的前沿火力线,声嘶力竭地高声呐喊:"这里既是我们的阵地,也是我们的坟地,任何人胆敢后退一步,一律按军法严惩不贷!"

英勇的战士们堵住了防线上的每一个缺口,甚至在用沙土袋构筑临时防御工事时,直接将牺牲的战友堆叠其中...到了十五日这一天,整个团队只剩下一百多名幸存者,弹药彻底耗尽的士兵们挥舞着工程兵铲与敌军展开近距离搏杀。

罗芳珪的左臂被敌弹击中但他仍然简单包扎伤口后继续指挥作战,直到被手下军官们强行抬离战斗第一线。

此刻,整个南口防御体系已经陷入了绝望的困境,日军采用迂回包抄的战术攻占了怀来县城,汤恩伯部队完全被敌军重重包围。

二十六日,上级下达了突围撤退的紧急命令,但第五二九团由于通讯联络完全中断,有一个完整的排没有及时接到撤退通知,这四五十名孤军奋战的勇士在完全失去外援的绝境中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战斗岗位,最终只有十几个人侥幸生还并重新归队。

幸存者在晚年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那些牺牲的兄弟们连彼此的姓名都来不及询问,我们只能匆忙地将他们的草草掩埋在炮弹炸出的弹坑里..."经此一役,第五二九团的伤亡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几乎等同于全团官兵殉职!

南口要塞保卫战持续了二十多个日日夜夜,击毙击伤日军一万五千人,创造了抗日战争初期阶段单次战役歼灭敌军的最高纪录。

罗芳珪指挥的团队以"猛虎劲旅"的威名被载入抗战史上四大王牌团之一,其独创的战术被《大公报》等权威媒体称为"抗战民族精神的光辉典范"。

如今的南口村落,只剩下一堵布满弹孔创痕的古老影壁和东墩台烽火台的残垣断壁在默默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往事...2007年,有抗战史爱好者艰难收集了将近三千件珍贵的战争遗物,锈迹斑斑的子弹头、破损不堪的身份牌,甚至还有散落在阵亡士兵旁边的铁制水壶和两颗已经干瘪的大蒜头。

这些零散的历史碎片拼凑还原出了历史的真实质感...

桃花凋谢了还会重新开放,但是父亲永远定格在三十一岁的年华..."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罗将军牺牲时,妻子正怀有身孕,因为在台儿庄,他再次和矶谷师团相遇,这一次他豁出去了!

1938年的鲁南广袤大地上,战争的硝烟遮天蔽日...在台儿庄大会战的隆隆炮火声中,一支曾经被日本军队视为"铁拳劲旅"的部队,再一次与世仇宿敌狭路相逢了。

汤恩伯麾下第十三军第五二九团团长罗芳珪率领部属火速驰援前线,直接面对号称"钢铁军团"的日军矶谷师团主力!

早在1937年的南口要塞争夺战中,罗芳珪率领第五二九团以区区千余兵力硬生生抗击日军整整一万之众的疯狂进攻,死死坚守龙虎台阵地长达二十多个日日夜夜,全团官兵伤亡超过百分之八十,团长罗芳珪身负重伤。

在伤愈休整期间,他挥毫写下"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的慷慨诗句,立下誓言要重返杀敌战场。

1938年春季,日本侵略军采取南北对进夹击战术围攻徐州,矶谷师团在攻陷滕县之后直接扑向台儿庄,企图打通津浦铁路干线。

此时罗芳珪的第五二九团虽然经过兵员补充,但骨干力量仍然是南口之战中的幸存老兵。

十五日,汤恩伯紧急下令该团火速驰援峄县战场,面对士兵们身上尚未完全愈合的战伤,罗芳珪在战前动员大会上慷慨激昂地说道:"今天这一仗,我们只有前进没有后退!大好男儿报效祖国,正是此时此刻!"

十八日,第五二九团在峄县城外围与日军的先遣部队正面交,为了有效策应台儿庄守军的防御作战,罗芳珪果断摒弃了传统保守的防御战术率领部队主动发起攻击,他亲自率领两个营的兵力在夜色掩护下偷袭敌军阵地,以密集的手榴弹开辟前进道路,直接插入日军炮兵阵地的心脏部位。

据随军战地记者现场记录:"罗团长手握德制驳壳枪冲锋在最前面,士兵们看到主官如此勇猛,个个都奋不顾身地跟随冲杀。"此次战斗成功摧毁日军山地火炮四门击毙敌军二百余人,迫使日军暂时停止推进步伐。

四日台儿庄守军告急求援,罗芳珪奉命率领部队突然袭击日军侧翼薄弱环节。在从枣庄到台儿庄这片狭窄地带,他将整个团队化整为零,机枪小组专门压制日军各个重机枪火力支撑点,爆破突击队专门攻击履带要害,主力部队则依托复杂地形分段截击敌军步兵。

日军作战报告中道:"敌人如同发疯的猛虎般撕咬攻击,夺取每一寸阵地都需要付出极为惨重代价..."

六日破晓时分,守军发起全面总攻,罗芳珪团的作战任务是攻占大顾珊村落彻底切断日军的撤退道路,此时整个战场阵地已经呈现出犬牙交错的复杂态势,交战双方最近的地方相距不足一百米。

午后时分,罗芳珪在仔细观察敌情时发现日军炮兵阵地出现异常调动,凭借丰富经验判断敌军即将发动大规模反扑,他立即召集各级军官开会:"如果敌军大炮形成完整建制,我军将面临极大危险!必须趁着他们立足尚未稳固的时机发起突击,将其彻底摧毁。"

下午,罗芳珪亲自率领敢死突击队发起冲锋,据副官回忆:"团长一把夺过司号员手中的军号,亲自吹响了进攻的冲锋号角,全体官兵看到团长如此表现纷纷举起明晃晃的刺刀跃出战壕向前冲杀。"在成功突破敌军第三道防御阵线时,日军的炮弹突然铺天盖地地覆盖整个阵地,一块锋利的弹片击中了罗芳珪的头部,他踉踉跄跄地走了几步仍然高声呐喊"杀敌报国",直到第二枚炮弹在他身旁猛烈爆炸。

罗芳珪壮烈牺牲之后,他的女儿在湖南老家降生人世...这个从未见过父亲面容的女儿,在1988年手捧父亲烈士荣誉证书时痛哭失声:"桃花凋谢了还会重新开放,但是父亲永远定格在三十一岁的年华。"

罗芳珪牺牲之后被追赠为陆军少将,蒋中正亲自题写挽联:"善战久知名,讵冀妖氛摧猛士!"

周公也高度赞扬他是民族复兴的真正的英雄...报纸上连篇刊登了关于他的悼念文章,他在抗战期间虽然经历的时间不长,但是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之后,他的战术运用以及对于日军在作战过程当中的特点,就进行了高度总结。

不但结合了弹性防御机制,而且还运用了主动突击的策略,打乱了日军的步兵冲锋和火炮的布置的时间间隔,熟读诗书的他深刻明白“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道理。

因此他认为,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在带头冲锋这一块,他可谓是身后将士的领头羊,日军称他为不要命的疯狂战术,实际上这是以弱抗强当中的无奈选择……

位于衡东县的罗芳珪烈士陵园

罗芳珪位于湖南衡阳衡东县的老家,当地已经为他修建了烈士陵墓...在整理他旧居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他在离开家乡之前给妻子留下的一个简短的信件,字里行间透露出罗将军对妻子和没有出生的孩子的不舍,以及他必须上战场抵御日寇的不屈和英勇气概...

参考资料:

中国军网:《【七七回眸】北平,遍地英雄》

湖南红色记忆多媒体资源库:《罗芳珪烈士墓》

来源:未知之谜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