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86000余人从瑞金等地出发,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然而,如此浩大的军事行动,在红军主力撤离10多天后,国民党军队才判断出其突围意图。这其中,一场空前的保密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场空前的保密暗战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86000余人从瑞金等地出发,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然而,如此浩大的军事行动,在红军主力撤离10多天后,国民党军队才判断出其突围意图。这其中,一场空前的保密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准备长途行军与战斗的政治指令》
1934年9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党中央作出战略转移的重大决定,并秘密筹划准备工作。据李维汉回忆:长征的所有准备工作,不管中央的、地方的、军事的、非军事的都是秘密进行的,只有少数领导人知道,我只知道其中的个别环节,部属一般是不知道的。
干部走留名单也是保密的。中央党政军高级干部谁走谁留,由博古等人亲自确定;中央各部门走留人员名单,由各部门党团负责人和行政领导决定后报中央书记处审批;各省委的干部,由省委决定后报中央批准。所有随军转移的人员名单确定后,一直等到突围转移前一两天,才临时通知有关人员。
中革军委在战略转移前,开展了一系列的保密部署,确保战略转移万无一失。首先是文件及信息的保密。当时为顺畅通讯联络,军团间约定专门密码、无线电呼号波长,用于部队间的联络。为保守军事秘密,电文内容仅限于团首长知道,禁止下达。对于部属只告知每天的行进路线和宿营地,以防止信息泄露。
其次是部队行军的保密。那时红军都是白天宿营,晚上行军,为的是避开敌人飞机的侦察和轰炸。另外,成立“设营队”和“收容队”,“设营队”的任务是插路标、安排宿营地。各单位每天派人到设营队集中,按规定路线出发,到达目的地后分好住地,插好各单位宿营路标。很多老红军回忆,他们都是跟着地面上石灰标记的路线行军,当大队人马到达后,按本单位路标去找驻地,以免走错路。大队人马的最后是“收容队”,其任务是收容掉队人员和销毁所有路标。
《红色中华》报
长征开始初期,中央各机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各部门在名称设置、工作内容和对外宣传口径上保持不变,且对战略转移进行保密。如瞿秋白负责的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在红军主力转移后仍坚持出刊4个半月,宣传扩红、保卫苏区等内容,对长征只字未提。
与此同时,瑞金人民实行赤色戒严,对地主富农以及反革命分子进行集中看管,严防有人把红军转移的消息传播出去,瑞金游击司令部重创了反动地主武装“刀团匪”,从而封锁了红军长征的消息,稳住了局势。直到11月中旬,国民党军队才弄清红军主力的真正去向。而此时,红军主力已经转移到了湖南境内。
来源:红色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