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庄子所记载的得道高人中,南伯自其无疑是最为神秘且最为高深莫测的。他在其无论中首次出场,便以一段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作望术震撼了古今,使得无数道学爱好者为之倾倒。然而几千年来能达到作望境界的人却微乎其微。
庄子所记载的得道高人中,南伯自其无疑是最为神秘且最为高深莫测的。他在其无论中首次出场,便以一段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作望术震撼了古今,使得无数道学爱好者为之倾倒。然而几千年来能达到作望境界的人却微乎其微。
那么南伯自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体察他的道数?读完庄子徐无悔中关于他的另两则故事,或许就能找到答案了。
文中说:有一天南伯自其沉浸在静谧中,悠然静坐,倾土栖息。颜继子步入屋内,目睹此景,由衷赞叹:先生,您真乃高人也。血肉之躯或许有枯高之态,心灵又岂能如灰机一般沉寂。南伯自其听后哈哈大笑说道:没什么值得奇怪的,我的心必须得死才行。
你知道吗?我以前住在深山老林,还是经常被一些有钱有势的权贵们骚扰。刚开始我总认为是别人的问题,后来我才发现,尽管我的肉体离开了人群,但其实自己的内心仍然没有真正离开世俗,否则我的声明怎么会在外面传播?他们怎么又会知道我的存在?从那以后我便一天天远离人世沉浮,而达到心如死灰的境界。
在这个故事中,颜继子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行故可使若槁骸,心故可使若死挥呼。他质疑的是南伯自其在入道之后如何可以做到心如死灰的下鱼状态?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正是南伯自其的思维方式的核心。
在庄子的哲学中,下鱼并不是一种贬低,而是一种深沉的观察角度。只有站在下鱼的立场才能真正理解上至。这里的夏瑜其实是对世界的一种全局性视角,它意味着一种谦虚朴素的态度,一种放下自我融入世界的姿态。只有以这样的角度去观察世界,才能真正的看到世界的全貌,而不是片面的看待事物。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下鱼之境?这正是庄子所推崇的新斋作望所要解决的问题。新斋和作望其实就是一种放下执念,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把自我与世界视为一体,把主观与客观内在与外在、时间与空间都融为一体,从而消除个体与世界的界限,使我们能够真正的理解世界,融入世界。
听起来非常的抽象,但修炼起来是有具体的方法和步骤的。等一下,会具体来讲。在这之前还需要通过另一个故事来理解这种超越世俗的深沉视角是如何观察世界的。
庄子说:南伯自其有八个儿子。有一天南伯自其让他们排成一排站立,紫琪叫来一位齐人九方英说:来,帮我看看我的八个儿子的面相,他们谁最有福气?九方英看了看说:捆最有福气。紫琪惊讶的问:为什么捆最有福气?九方英回答:捆将会和国君一起吃饭,享受一生的荣华富贵。
据说这个九方英给人看像还从来没有看走眼过,换做是一般人听说以后肯定会高兴的不得了。然而仔细听到了却泪流满面的说:太可怜了,我的儿子。怎么会有这样的命运?这奇怪的反应直接把九方音给整不会了。他说:紫棋兄,你可知道和国军一起吃饭恩泽将汇集三族,何况只是父母?现在先生听到这件事就泣不成声,这是拒绝要降临的福禄。你的儿子倒是有福气,你做父亲的恐怕是没有福分了。
子琪接下来说的这段看起来平常常的话,但却是当代人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山。只见他仰望着天空说道:鹰,你怎么能够知道捆确实是有福?我们只是享受美食,从口逼近到杜甫里,哪里知道这些东西从什么地方来?我不曾牧羊,而羊子却出现在我屋子的西南角,不曾喜好打猎,而鹌鹑却出现在我屋子的东南角。
假如不把这看作是怪事,又是为了什么?我们如今太多的人把迅速的财富积累甚至是一夜暴富当成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这种心态就如同古人所言不羁小流,无以成江海,一味的追求大富大贵,忽略了脚踏实地的重要性。
然而紫棋的见解却恰恰相反,他认为这种低负出高回报的想法是极其危险的,甚至可以说是很不吉利的。难郭子琪的眼中闪过一丝绝染,他继续说道:我曾经在梦中看到自己站在旷野之中仰望那高高的天空,深深的感受到自己与天地共同呼吸。
我和儿子在自然界中游历,欣赏着大自然的奇特与美妙。我们放下人世间的繁琐,专注于感受天地之间的无穷无尽。我们在春日里一同踏青,感受大地回春的生机。在夏日里一起品明,品味炎炎夏日的清凉。在秋日里一起赏叶,观赏金秋的斑斓色彩。在冬日里一起赏雪,感受银装素裹的纯净。
我曾对此说:我们不一定要建功立业,不一定要谋求什么,不一定要标新立异,只要我们能够顺应天地的规律,不被外物所左右,这就足够了。而如今我们却要得到世俗的回报,这恐怕是上天降罪于我,所以我才泣不成声。
这段话同样启示我们,要想获得自由和解脱,就必须从自己的内心开始改变。只有在放下欲望和执念,才能真正的拥抱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迷失在无尽的世俗追求之中。我们望子成龙,我们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没日没夜的疯狂内卷,为了追求功成名就放弃了最纯洁的纯真,为了迎合他人而失去了最初时的本心。
我们不断的奔波劳碌,却忘记了停下脚步来审视自己,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内心的种种矛盾与争斗。我们心中营造着对善恶高低辨别竞争的执着,让我们无法停下脚步,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
面对这一困境,市面上有着各种各样的鸡汤解决方案,然而这些鸡汤往往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些暂时的安慰,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庄子这位古代的智者却仅仅用了四个字就直达本源,这四个字就是兴斋作亡。
心斋是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只有内心平静,我们才能有足够的空间去观察自己和万物。这就像是一个湖水,只只有当它静止时,才能清晰的映照出周围。具体怎样才能实现?颜回也曾经这样问孔子,孔子的回答非常经典,可以说是对心宅之道的高度总结,大家可以记下来慢慢领悟。他说:若一致,无听之于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之于耳,心之于福。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为道即虚,虚者心斋也。
这段话中将修炼心斋之道具体分五步骤。
·第一步:若一致。当骑手做功夫的时候,心中思想要专一,不要有许多杂念在里面打搅,杂念如果不扫出干净,功夫很难做得好。
·第二步:无听之以耳,耳听之以心。当念头皈依,不再胡思乱想,全神贯注的开始修炼时,就需要用到一个叫做听的秘诀。通常说的听都是用两只耳朵去聆听各种声音,但在这里要听的并不是声音,这可能会让你感到困惑。
如果听的不是声音,那又该听什么?其实目标是倾听鼻中的呼吸之气,只要呼吸系统正常,不出现任何障碍,鼻中的气息是不会有声音的。因此勿用耳听,虽然气息并没有声音,但仍然可以感知到它的存在,可以感知到它的进出或快或慢或粗或细,即使是一个聋子。
·第三步: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如果依照这套方法实操了,很快就会发现心是有感觉的,所以可以用听这个字,但气是没有感觉的,怎么也能用来听?心听的对象是气,但气听的对象又是什么?如果用起来听气,这句话在理论上讲不通,该怎么解释?答案是做听戏的功夫时间长了,心和气就混成了一片,分不开了。
这个时候气不能作为心的对象了,就不能再说用心去听气了。所以常说无听之以心,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神和其团结在一起,还没有达到混沌境界,还稍微有点感觉,但继续做下去不需要太长时间,自然就完全感觉不到了。
在这个从感觉到没感觉的短暂过程中,与其说用心去听气,把心和气放在对立的位置上,不如说用气去听气,让心和气之间没有了缝隙。所以停之以气,虽然这里还是用听这个字,但实际上最好的解释就是不要再过分关注于听成语里,说听其自然,听之而已听得去罢。这几个听字就是最好的解释。
·第四步:听指于耳,心指于腹。此时功夫已渐渐的入于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心止于服,这种神奇合一的状态是无知无觉的,外表上看来和睡着了一样,但内部的情况是不相同的。
·第五步:契爷者,虚而待物者也,为道即虚,虚者心窄也。以前由浅入深的境界一步一步的都经过了,最后到了虚的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功夫时候心里常常想着要虚,反而不能虚了。
全部功夫原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功夫应该就先天境界去体会。至于做网的方法,在之前的视频做网为自己恢复出厂设置中专门介绍过,这里就不再复述。大道残卷出庄子,半部天书之。
北游在外篇的最后,庄子用一篇极为玄幻又极为深刻的文章之北游对内外篇进行了终极总结。他与庄子逍遥游开篇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故事首尾呼应,异曲同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无始无终,遇到和真。对怎样思考才可悟道,怎样处世才算和道,怎样修炼才能得到这三个修道者所关心的核心问题进行了精彩论述。
知北游中的知是庄子虚构的人民代表认知,北就是北方,即万物归藏之地,也是万物滋生之处,代表着道。知北游的意思是人唯有由于道中才能获得真知。怎么才能由于道中?庄子请出了三位大神无为位、狂屈和皇帝进行解释。三位大神给出了三层完全不同境界的回答,我们也可以据此来判断一个人的道行高低。
庄子说一个明教之的年轻人向北游历,来到泉水岸边,登上明教引愤的山丘,正巧在那里遇上了吴维维。知这个小伙子非常的激动,对吴维维说:请教前辈,何思何虑则知道通达大道的人是怎样思考问题的?吴维维没有回答,只接着又问:请教前辈何处和福泽安道?通达大道的人会按照什么样的方式行事的?吴维维又没有回答。
知上前一步问道:前辈,请教您何从何道则得道,遵行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知道?连续问了好几次吴维维都不回答。这样奇怪的对话在庄子那天,其务论中也出现了一次聂阙问王倪四问而四不答。
那么庄子这么表达到底有什么深意?我们从无为谓的名字中可以窥见一二。无为者道也,谓者言也,道言无言,无为谓也。三问三不答其实已经答了,不言就是答案。年轻的知从吴维维那里得不到解答,便返回到白水的南岸,登上名叫湖渠的山丘,在那里见到了另一身人狂屈,只把星前的问话向狂屈提出请教。
狂屈说:我知道怎样回答这些问题。来来来,坐下来,我现在就告诉给你。怎么回事?我刚才明明还记得,可是心中正想说话,却又忘记了那些想说的话了。听起来狂屈像个老六,其实不然,知道低意不可言说,此中有真意,欲便已妄言。
站在道门边缘的狂屈还是给了一点提示,知从狂屈那里也没有得到解答。这个好学的青年还是不甘心,他转回到皇帝的住所,将同样的三个问题向皇帝再问了一遍。皇帝说:无私无虑使之道,无处无福使安到,无从无到使得到。意思是说抛弃人为的思维与谋虑才能够悟到,无所处身不忘作为才能够符合于道,不需要任何途径和方法便可获得到。
问了三位高人之总算得到了答案,但他却更疑惑了,这个答案并不深奥,为什么这么难求?问题出在了哪里?至于是问皇帝,我和你知道这些道理。吴维维为何狂屈不知道这些道理,那么谁是正确的?皇帝说:那无为谓是真正正确的狂屈接近于正确,我和你则始终未能接近于道。
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所以真正得到的圣人都是实行不言之教的。为什么?因为道不可治,德不可治,道何德都不能通过有意识的行为去获取。所以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离,离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
这一段话是道德经的原文,到底是老子借用了皇帝的话,还是庄子让皇帝借用了老子的话,并不重要。什么意思?道德经中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无为为很显然是上德者。
上德者认为万物自有天地去教化,应该遵循天地之常,然而不是遵循人为规定的准则,这样就不会失常妄为,故无为不得,无为天下自定,所以没有什么需要去干预和才智的,这是无以为师。
道而后得是说天人两分以后,以天地之常作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不复存在,要维系社会秩序,那么就只能通过效法天地人为的一比一,模拟一套天地管理万物的系统管理天下。圣人负责模拟系统,天子代天负责执行,施德而后人,效法天地模拟系统对于圣人和天子的要求极高。
当二者出现偏差时,模拟天道系统也就出现了漏洞,就会掺杂负责编译系统者的个人思想,夹带了私生活的系统,自然就是有偏私的。既然有偏私,那么大家都是人,你说了算,为啥我说了就不算?所以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但我们都别互相用自己的规范去约束对方,这样大家还是可以相安无事的共同生活下去的。
世人而后裔亦已己之威夷也,大家都开始不讲理了,都试图用自己的准则去约束他人,社会上也同时存在各种不同的行为规范,都认为自己的那套是最好的、最朴实的、最正确的。当人们连互相尊重的准则和规范都不再遵守时,我们就需要依靠社会正义来约束行为,这就是义失意而厚礼。
当社会正义不能再维系社会秩序时,我们就需要依靠礼数来约束人们,它规定了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皇帝说: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礼他只是道的华丽外表,却是祸乱的开端。人们生活中的一切都被规定好了,大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既不按照天地之长,也不按照得之后人之和亦之威。
人们行为的合理正当与否,只看是不是合于关于礼的规定,符合理的就是好的,不符合理的就是不好的。庄子认为以这样的规范来维持的社会秩序是非常容易崩溃的,人心本来就是不定的,靠意志约定来定人心是定不住的,不定就会乱,乱就会亡,就会崩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崩溃,那么社会也会接着崩溃。
乱了之后怎么办?那就是要法家出面来出台更低一个层级的社会范式了,说叫行不通,只能用鞭子。皇帝为什么跟之谈论起道德仁义礼的关系?礼者礼也,皇帝得道之礼,狂屈得道之法,无为谓与道以为一。皇帝告诉之:仅明理而不悟道,亦不过世道之华而乱之首也。倘若能由此逆而行之,由礼而义,由义而仁,由仁而德,由德而导,亦不是一条入道之徒。
那么具体要怎么操作?皇帝接着说: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之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这句话还是和道德经的原文一样,只不过在道德经中开头多一句为学日益,我们连起来一起说为学日益。
说的是如果像年轻好学的知一样,通过人为的认知去了解天下万物的道理,那么每天都能有所记忆,只要好好学习就能天天向上,无穷无尽。然而这些知识对于悟道而言却是渐行渐远,因为有为的认知越深刻,偏离无为的大道越遥远。
唯道日损,损的是什么?损的是不到,因为道是不行而知的,所以行了多远就还得返回来,学了多少知识都得气除掉。就像是一座房子,要将其还原成最大限度可在的虚无状态,那么原来房子装的东西越多,清楚的工作量就会越大。
这是为道之损的第一步,只有弃除了世俗的行之返回到道中才可能闻到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损之又损,为道之损完成了第一步,损掉世俗的行之便能闻到。闻到之后接着进行为道之损的第二步,继续损雕物像明石之间进入黄昏抹,无物无状之境便能明道,明道则不见而明。
为道之损的第三步虽易明道,但是还要成道。明道之人若以道可为而成之,那么就不可能成道,所以要继续损掉明道之人的为道之为,如此才能成道。无为而无不为,闻道、名道、成道都已经完成,说明大道已成。
圣人既已成道,则其以玄览而观天下之往复,以不言之角而蕴万物自然,以无为之而养万物之生生不息,是为无为,无不为。皇帝说到这里只终于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兴奋不已,连忙问道:请问成道之后会怎样?皇帝说:成道之后即可外生死,无始终矣。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之其技。
人之生,弃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无又何患。古万物易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悟者为臭腐,臭腐孵化为神奇,神奇孵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契耳。圣人故皈依,怎么才能外生死?
首先就是要看透生命的本质,人生的问题林林总总,似乎说不清也道不尽,但实际上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生死。弄明白了生死问题,其他问题也都不再是问题,或者说人之所以痛苦烦恼与困惑,大部分的原因在于没有理解生和死,或者因为理解不了就干脆都选择了自欺欺人,用虚妄的彼岸之物把生死遮蔽掉,也同时蒙蔽了自己的心智。
人为什么会生?又为什么会死?生之前在哪里?死之后又去了哪里?知北游给出了答案,庄子认为生是死死的延续,死是生的开始,气举则生,气散则死。人在生之前是虚无,死之后又重归于虚无。生因为动而趋向死,死因为静而趋向生,生为死之徒,死为生之始,这便是生死相徒的道理。
为什么说无始终?我们来看这个图字,图就是徐徐而动,走走停停的样子,就像海洋里许许多多的浪花,浪。花被溅出水面为生,浪花落入水面消云无踪为死。浪花被溅出之前就是海洋的一部分,落入大海而消云则再次化为海洋的一部分。一个海洋既是生的来处也死的归处,既是始也是终,无始亦无终。它的名字叫做到,叫做虚无。
皇帝最后对之说道:年轻人又何必四处苦苦追寻大道?既然生死互相延续,又有什么可担忧的?觉得美帝并认为是神奇,觉得丑的便是为腐朽。但正如一经络,万物生腐朽又可以转化为神奇,神奇也可以转化为腐朽,天下万物一切而已。
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市面上庄子的解读版本至少有数百种之多,解读层次也良莠不齐。这个版本是我花两天时间在广州图书馆上百个版本中挑选出来的,总共六百九十二页,每个篇章都包含了分解导读。原本主是白话一本,特别是其中的品装悟道部分见解读。
来源:闲看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