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想发动一场成功的军事政变,具体要怎么做?军事政变的成败,又取决于哪些要素?
如果你想发动一场成功的军事政变,具体要怎么做?军事政变的成败,又取决于哪些要素?
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在网上颇具热度的话题。
基于个人的理解,我认为,想要把上述问题彻底讲透,需要依次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剖析。
即:军事政变的实质、政变前的准备工作、政变的行动要领,以及政变的善后事宜。
一、实质
先从实质讲起。什么是军事政变?
毫无疑问的是,军事政变,首先是一种动用武力夺取国家统治权的行为。
然后呢?所谓“事必有法,然后可成”。
想要顺利夺取国家统治权,就一定得提前弄明白,国家的统治,是如何运转、维持的。
类似问题其实也不难回答,毕竟很多先贤,都曾对此进行过论述。
比较典型的,像是春秋时期的《左传》,就曾将之高度概括为八个字,曰:
“国之大事,在戎在祀。”
戎就是战争、军事,这很好理解,不言而喻,暴力是一切国家赖以生存之基础。
外敌来了要抗击,内部不服要镇压,没有暴力的政权,是一天也维系不下去的。
至于祀,含义则相对更抽象些,以至于部分人可能会望文生义,将之简单理解为带有迷信色彩的祭祀,甚至会据此抨击古人的落后。
但实际上,祀在此处的含义,更应当被解读为统治合法性,或者是意识形态。
毕竟人类这个物种,个体的力量是十分有限且均等的。
一切统治者,都需要依靠大量听话的下属,才能将军队和其他组织架构指挥、调度起来。
因此,假如一个社会仅靠暴力说话,任何人只要掌握了军队,便能践踏一切规则君临天下。
那么接下来,请问这个人的下属,会不会也想黄袍加身?下属的下属,会不会也有野心?
社会上上下下的各个节点,都是由活生生的人组成的,人不是只知服从的机器,是有自己的想法、判断与图谋的。
所以,除非是有一些可以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观念,持续不断地引导大众。
让绝大多数人打心眼里认为,某个统治者的存在是天经地义的,他确立的秩序是应被服从的。
否则别说外力,国家内部就会不断地自我瓦解,甚至用于维持稳定之暴力机关,本身就会成为最大的混乱源。
这便是祀,或者说是意识形态与合法性存在的意义。
好了,讲到这里,可以先进行一次段落总结了,国家的统治,是如何运转、维持的?
简而言之,就是同时依靠两种力量。
暴力机关在物质世界中让敌人不敢妄动,意识形态在思想观念上使人们服从秩序。
暴力机关需要意识形态加以约束,不然难免祸起萧墙,走向丛林法则式的武人政治。
意识形态也需要暴力机关彰显威严,不然一纸空文,天长日久必不会再为大众所尊崇。
那么,我说了这么多,以上内容和军事政变的实质,又有何关联呢?
很简单,各位只要将军事政变,与当下常见语境中的革命、起义,做下对比区分就能明白了。
两者虽然都是要夺取国家统治权,但革命、起义,例如汉末黄巾之乱、唐末黄巢之乱,往往在各种矛盾极其尖锐的国家中爆发。
其说到底,乃是大量走投无路的民众,试图在正面对抗中,用武力掀翻整个国家机器的暴动。
此类情况下,由于朝廷腐朽,民不聊生。
暴力方面,叛军通常能在贫民之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力量,官军反倒可能因为国家机器运转不灵,而无法得到有效补充。
意识形态方面,民众既已揭竿而起,那便等同于不再认可统治者的合法性,此时他们与官府作战,是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的。
换言之,这些人不会质疑自己叛乱的正当性的,因此战斗意志一般也有保障。
然后再对比军事政变呢?大家传统印象里的军事政变,像是唐代玄武门之变,或者近现代印尼翁东中校发动的930事件等。
基本跟百姓普遍活不下去,成千上万人振臂一呼的情况,是不怎么沾边的。
其通常在社会局面总体稳定,或者虽然矛盾重重,但统治机器仍能有效运转的国家内发生。
行事流程,也往往遵循少数人密谋,然后率领兵马突然发难,杀死措手不及之政敌,最后夺取最高权力的步骤。
或者归纳的再清晰明了些,军事政变,乃是少数武装人员,试图用一场出其不意的袭击,斩首统治机器的指挥层,并取而代之的行动。
此时,暴力方面,显而易见,日子还过得去的民众,是不太可能去共情、支援叛军的。
同时国家机器,因整体组织框架未遭破坏,所以至少在理论上,还是能够有效履行镇压叛乱之职责的。
而在意识形态方面,由于绝大多数人依旧认可统治者之合法性。
别说广大民众了,甚至政变者想动员本人手下的武装人员起事,都会面临许多问题。
士兵们会怀疑自己行动的正当性,从而很容易变得软弱、缺乏战斗意志,这个后文会给出具体案例。
总之,讲到这里,在将军事政变与当下常见语境中,夺取国家统治权之起义、革命进行明确区分后,接下来我们便可以更进一步,对其实质进行精确描述了。
军事政变的实质,到底是什么?总结起来:
即是一种在某个统治机器尚能有效运转的国家里,依赖缺乏群众基础的一小撮武装人员,通过毫无合法性的暴力手段,夺取统治权的行为。
看到这里,大家有没有觉得军事政变,难度简直堪比登天?
那么历史上靠此种方法成功夺权的大人物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这就要从第二个方面,政变的准备工作开始讲起了。
二、准备工作
根据个人阅读史料的感悟,我认为,所谓准备工作,最重要的莫过于人员。
何谓人员?很简单,想要发动军事政变,最起码的,请问,谁愿意赌上身家性命跟你干?
例如我们假设某个野心家是军官,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因为他是团长、营长,所以全团、全营的士兵,都必须得无条件听他的?
当然不可以了,上文已经讲过了,士兵不是机器,他们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能够判别是非对错的人。
如果军官有合法性背书,例如外敌入侵,土匪作乱,国家命令军队上前线,大家自然会理所应当地听指挥。
否则一道明显有问题的命令传达下来,士兵们必然会产生疑虑,从而缺乏斗志,乃至抗命。
典型案例,隋朝江都兵变前,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由于隋炀帝长期滞留江东不返。
其多由关中人士组成的禁卫部队骁果军,思乡心切,军心动荡,逃亡不断。
此等情况下,想鼓动军队叛乱,是不是要比平常容易得多?
但当骁果军统帅司马德戡也想逃回家乡时,宇文智及劝他:
“主上虽无道,威令尚行,卿等亡去,正如窦贤取死耳。”
翻译过来,即是在士兵们眼中,隋炀帝虽然昏庸残暴,却仍是应当被服从的合法天子。
正如不久前的郎将窦贤,组织部下成建制逃亡,很快被皇帝下令追击诛杀一样。
现下哪怕司马德戡贵为骁果军统帅,倘有不轨,圣旨一到,也得落个被士兵杀死的下场。
还有汉朝的巫蛊之祸,刘据为什么会失败?
关键原因在于,他是趁着皇帝不在,利用自己太子,以及母亲皇后的合法身份,通过假传旨意的方式调兵的。
这等于将军事政变成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了汉武帝无所作为的基础上。
根据《汉书》记载,当时汉武帝在甘泉宫养病,长期处于失联状态,所谓:
“上疾在甘泉,皇后及家吏请问皆不报,上存亡未可知。”
于是太子一方面矫诏,逮捕江充等人,曰:
“乃使客为使者收捕充等。”
另一方面派人持符节面见皇后,调度皇后的兵马卫队,曰:
“发中厩车载射士,出武库兵,发长乐宫卫,告令百官日江充反。”
随后还打出了汉武帝已被奸臣控制,急需清君侧的旗号,曰:
“太子既诛充发兵,宣言帝在甘泉病困,疑有变,奸臣欲作乱。”
结果呢?很多人一看这个情况,觉得太子才是在谋反吧?于是不肯跟着干。《汉书》记载:
“长安中扰乱,言太子反,以故众不附。”
再之后,汉武帝并没有真的失联,而是迅速亲自坐镇指挥,所谓:
“上于是从甘泉来,幸城西建章宫,诏发三辅近县兵。”
至此,巫蛊之祸的结局便毫无悬念了,太子刘据很快失败。
那么,说了这么多,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士兵们心甘情愿地跟着政变者起事呢?
下面列举几种方法,一是散播谣言,制造恐惧氛围。
还是以上文提到的江都兵变为例,骁果军最后怎么就暴起弑君了?《隋书》记载司马德戡:
“恐以人心未一,更思谲诈以胁骁果。”
具体来说,就是收买了两个隋炀帝御医,散播谣言,说皇帝听到骁果军想要谋反。
于是酿造了好多毒酒,准备把大家都杀了,只和江都本地的南方人共享权力。
骁果军本就人心惶惶,被人因势利导这么一引诱,万分畏惧之下决心发起叛乱。
二是蓄养私兵,掌握一支只知有主上而不知有朝廷的武装。
相比江都兵变需要用欺诈手段,诱使军队起事,此类方法的可控性就高很多了。
很典型的像是三国曹魏的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哪来的兵马?《晋书》曰:
“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三是凭借威望,加以利益之类的因素,在军队中构建一个忠于个人,胜过忠于朝廷的小团体。
这种操作难度较大,对政变者个人能力、魅力有着一定的要求,著名案例如玄武门之变。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在发动兵变前,其实是被压制的很厉害的。
当时秦王府的旧部亲信,基本都被遣散调离,以至于程知节万分忧虑地进言道:
“大王股肱羽翼尽矣,身何能久!”
此时,如果是一般的政治家,最好结果,也只能是激流勇退,看看能不能当个富家翁了。
但李世民不同,他在平定天下的战争中,积累了崇高威望,招揽了大量堪称国士的人才。
这些人对秦王才能、品格的折服,更胜于对整个大唐合法性的依从。
因而哪怕朝廷将他们拆散到不同岗位,制度上不再归秦王府管辖,但只要李世民有令,大家仍愿效死。
李渊将程知节调到地方上当刺史,程知节禀告李世民:
“知节以死不去,愿早决计。”
李建成拿一车金银招揽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拒绝道:
“若私交殿下,乃是贰心,徇利忘忠,殿下亦何所用。”
此时随着太子的步步紧逼,秦王府里的僚属们也愈发的恐惧,房玄龄与长孙无忌商量:
“今嫌隙已成,一旦祸机窃发,岂惟府朝涂地,乃实社稷之忧。”
于是,崇高的个人威望,再加上小团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系,李世民想要发动军事政变,自然也就毫无阻碍了。
四是当一个国家内,同时并存多种意识形态时,可以利用不同的思想观念鼓动士兵。
例如印尼1965年,由翁东中校发动的930政变。当时印尼国内的意识形态是什么?
根据《苏加诺和印尼独立斗争》一书中的说法,就是“纳沙贡”。
何为“纳沙贡”?简而言之,即:既要民族主义,又要康米,还要伊斯兰教。
不言而喻的是,上述三种思想,底层逻辑存在严重冲突,彼此是很难弥合兼容的。
强行拼接在一起,必然导致其各自的信仰者互相对立,持续斗争。
于是在印尼共的旗帜下,翁东中校能带领一批官兵起事,也就不奇怪了。
好了,讲到这里,关于政变者聚集叛乱士兵的方法,本文已经列举了较为常见的四种。
至于更多的手段、技巧,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展开了。
总之,长篇大论说了这么多,大家只要抓住一个核心要点就行,即:
任何发动军事政变的人,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没有合法性的,自己被朝廷所授予的合法官职、权力,是不能在政变中使用的。
想要成事,就必须通过另外的途径,争取士兵跟你走,或者也可以这么说,军心可用,是军事政变的前提条件和第一要务。
三、行动要领
说完这些,以此为基础,本文的第三个部分,政变的行动要领,也可以开始陈述了。
我们假设一个有野望的政客,已经成功拉拢了数百,甚至数千名同仇敌忾,随时准备对朝廷发难的士兵,然后呢?
具体到行动中,要在什么时机,什么地点,做什么事情,才能成就大事?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不过在讲解之前,我认为有必要把前面的一个结论,在此处重新复述强调一遍。
军事政变的实质是什么?总结起来:
即是一种在某个统治机器尚能有效运转的国家里,依赖缺乏群众基础的一小撮武装人员,通过毫无合法性的暴力手段,夺取统治权的行为。
这个结论换个角度,其实也可以这么解读:
政变集团属于少数派,所以其力量,从绝对值上看,是远远无法与正统朝廷相抗衡的。
朝廷只要能把暴力机关正常动员起来,那么镇压此类叛乱,基本是十拿九稳的。
由此,继续往下推导,军事政变成功的契机到底在哪里?
显而易见,作为政变者,既然没有多少可能在正面对抗中,堂而皇之地击败合法统治者。
那采用一些偏招、怪招,以奇巧之术来博取胜利,便是仅有的选择了。
具体来说,大家不妨先试着进行如下设想,政变集团能否利用有限兵力,让国家的统治机器临时瘫痪一段时间?
毕竟合法朝廷哪怕再兵多将广,再力量强大,面对敌人如若动员集结不起来,也等于白搭。
这当然是有可能做到的,甚至就我个人阅读史料后的感悟,差不多所有成功的军事政变,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原则来采取行动的。
再具体到本段开头,什么时机、什么地点、做什么事这三个要素中。
第一,军事政变在时机的选择上,无论面临什么情况,都必须以突然性为前提准则。
这很好理解,要知道作为力量对比上的绝对弱者,政变集团的谋划一旦提前泄露,是绝无生存可能的。
届时被统治者三两下消灭掉,后续手段便是再奇、再巧,也没有机会用出来了。
相关案例,史料中比比皆是,像是《三国志》中记载的衣带诏事件:
“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
军事政变只要没做好保密工作,那基本可以提前宣告失败了。
第二,军事政变在地点的选择上,必须瞄准朝廷统治集团所处之中枢区域,当然了,一般就是首都。
这也很好理解,不言而喻的是,任何组织,无论多强大,都是要依赖管理框架中,各节点对命令、信息的上传下达,来进行指挥调度的。
所以政变者,如果想要临时瘫痪国家统治机器,该把有限的兵力投入到哪里?
是核心节点云集,拥有最高决策、指挥之权限的首都,还是无重要节点设立的地方?答案呼之欲出。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军事政变要做什么事,或者说要如何行动,才能成功?
关于这点,个人在对史料中的大量案例,进行了广泛归纳后,得出的结论如下。
假如政变集团可以凭借行动的突然性,在各方力量反应过来之前,做到以下两件事,即:
一、控制或诛杀所有非己方阵营,且有权调度武装力量的核心官僚及其死忠,使他们无法与自己的军队沟通联系。
二、挟持最高统治者,例如皇帝,逼迫他发布赞同、支持政变的诏令,再利用其名义,接管首都各军队的指挥权。
当然,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想做到以上两件事,在不同生产力、生产关系下,难度也不一样,近现代明显要比古代更困难,这个后面再详细说。
总之,如此一来,国家的统治机器将会立刻瘫痪,再也无法动员集结任何力量展开反击了。
这里的逻辑在于,军事政变属于“事起肘腋之间”,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冲击,与敌人从外面打过来,是完全不同的。
正统朝廷所掌握的军队,突然发现自己人打起了自己人,仓促间必然是不明敌我、不知所措的。
此时除非有皇帝、大将军这样的合法统帅,明确指出谁是叛军,并坐镇指挥。
否则全军上下,在既没有上级命令,又不知道敌人是谁的情况下,短时间内一般都会茫然而无所作为。
所以,控制、诛杀有兵权的核心官僚,是为了让不明敌我的军队,因丧失指挥而无法行动。
挟持皇帝,则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用合法掩盖非法,让群龙无首的军队,接受政变集团的控制。
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挟持皇帝而不控制官僚,军队主心骨仍在,难保有将军会组织反击。
只控制官僚不挟持皇帝,到时候勤王令一下,举国共击之,大事也必然不能成功。
现在,让我们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做进一步的说明。
首先是高平陵之变,众所周知,当时魏国的朝堂,曹爽三兄弟统帅首都军队,几乎是大权独揽,至于司马懿,都被逼的在家里装病了。
那政变是怎么发生的?很简单,曹爽三兄弟带着皇帝和众亲信,一起出城拜谒先帝陵墓。
这事实上,导致了整个曹爽集团,与军队隔离了开来,或者说短暂地失联了。
司马懿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封锁城门,以太后的名义,迅速控制军事指挥机关,《三国志》曰:
“太傅司马宣王奏免曹爽,皇太后诏召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
面对叛乱,首都军队有人反抗吗?没有,各级将官毫无波澜地接受了高柔,这个司马氏任命的新统帅。
那军队是死心塌地跟着高柔,跟着政变集团走了吗?也不是。
他们只不过是因为合法皇帝曹芳,以及老上级曹爽兄弟都被堵在城外,无法下达明确指令。
且太后又有诏书,于是才在茫然之中,接受了这个人事变动。
证据是《三国志》中的记载,大司农恒范察觉事态不对,在洛阳已经被封锁的情况下:
“举手中版以示之,矫曰:“有诏召我,卿促开门。””
最终成功以矫诏,让驻守城门的军官放他外出。
所以,和司马懿没什么特殊关系首都军队,在当时的乱局下,事实上就是不知所措,无人主事,于是才遵从了太后的旨意。
相应的,若是曹爽集团还在城内,只需一纸调令,便能轻松组织反击,镇压叛乱。
这也是后来司马懿听闻桓范出城,急忙安抚同党,说曹爽必不能用这位智囊的计谋,桓范也因自己谋划不被采纳,痛骂曹爽蠢笨的原因。
毕竟当时魏国合法皇帝还在高平陵,若能挟制天子到许昌,下圣旨号召天下兵马勤王。
到时候除了三千死士,没有人会继续跟着司马懿干的,首都军队甚至会二次倒戈,司马家一定死无葬身之地。
第二个案例是玄武门之变,这实际上是一场很凶险的,差点失败的军事政变。
对照本文论点,李世民挟持李渊,逼迫其发布利于自己的诏令。
这属于以合法掩盖非法,无疑很成功。
李世民还在玄武门设伏,杀死李建成、李元吉。
这属于诛杀能调度军队的核心官僚及其死忠,虽然也成功了,却留下了一个隐患。
因为李建成、李元吉的亲信还在府邸,没有跟着一起来,其指挥系统理论上仍能正常运转。
当然了,这应该不是李世民计划不周,毕竟当时秦王府力量薄弱。
偷袭落单的太子、齐王能做到,但想直接攻击清洗兵强马壮的东宫、齐王府,明显不现实。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隐患,最后差点酿成大祸。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得知玄武门生变后,太子亲信冯立叹息道:
“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乎!”
随后迅速组织军队展开反击,李世民的兵马一度被压制,玄武门守将战死,秦王府也遭围攻。
若不是尉迟恭将李建成、李元吉的头颅带到阵前,使太子、齐王的军队因丧失斗志而溃败。
双方继续交战下去,兵力薄弱的李世民处境绝对不容乐观。
毕竟有冯立这种主心骨坐镇的东宫武装,是不太可能仅凭被挟持之李渊的一道命令,而轻易放下武器的。
第三个案例是一个失败的案例,印尼1965年的930事件,翁东中校为什么没有成功?
因为他行事不周密,在控制一众军方将领时,居然漏掉了陆军战略司令部司令——苏哈托。
与此同时,被翁东中校挟持总统苏加诺,也死活不肯发表讲话,为此次政变背书。
于是当苏哈托组织军队展开反击后,政变队伍很快就失败了。
第四个案例也与之类似,旧日本的“二二六”兵变为什么没有成功?
关键原因在于,皇道派在清洗完一众高官后,居然止步于皇居门口,没有冲进去控制天皇。
反而放任裕仁在三天时间内,毫无阻碍地调动军队反击,最终被镇压自是理所当然。
好了,到这里,既然已经提到了近现代的案例,本段最后,我们也顺水推舟,再来补充解释一下前面提到的,近现代政变比古代更困难的问题。
事实上,就我个人在阅读了大量史料后的看法。
古代、近现代的军事政变,核心逻辑并未发生本质变化,具体行动,均是要围绕上文论述的两件事开展的,即:
一、控制、消灭有兵权之官僚,使军队不知所措,无法组织反击。
二、挟持最高统治者,凭借其合法性,接管不知所措之军队。
不过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不断发展,近现代以来,有两方面变化,是必须加以重视的。
一方面是随着技术的进步,通讯系统、传媒工具正变得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大众化。
这意味着政变中,军政要员只要没有被杀、被抓,他们就可能通过电话、网络去联系自己的支持者反击,去宣布政变的非法性。
譬如高平陵之变,假如曹爽有一部能联络城内手机,司马懿的偷袭将与笑话无异。
所以,在近现代搞军事政变,想达到让军队不知所措,最终服从接管的效果。
除了要袭击有权调度军队的官僚及其死忠,还必须设法接管电台、广播、网络等通讯传媒设施,否则可能会被翻盘。
另一方面是近现代国家比之古代国家,一个重要区别,是人民对政治的参与度大幅提升。
因此古代政变,只要瘫痪了合法朝廷的军队,便基本不会再遇到什么抵抗了。
而近现代政变,有组织的人民,却可能给叛乱者带来意想不到的阻碍。
所以,近现代的政变集团,在对付有兵权的官僚及其死忠时,也有必要把对民众有重大号召力的人物,一并控制起来。
以上,我将以大家都见证过的,2016年土耳其715未遂政变为例,做进一步的对照说明。
当时,政变集团的起事是非常突然的,地点也选择在了首都安卡拉,这没有问题。
政变军袭击了议会大厦、总参谋部等关键部门,试图瓦解军队指挥体系,这也没有问题。
政变者在电视台发表宣言,指责总统违法,这是争取合法性,为接管国家做准备,流程也是对的。
那政变集团最终为什么失败了?因为他们忽略了当时新兴的,网络媒体的力量。
孤身在外却逃过一劫的埃尔多安,居然通过推特,联系到了支持者,宣布了叛乱的非法性。
反政变的声明很快如雪片般飞来,这位总统还在网上利用自己在宗教界的影响力,号召大量民众上街,阻碍了政变军的行动。
这就是理论正确,实践却硬套老经验,导致行动达不到预期目的,最终失败的典型案例。
四、善后事宜
好了,最后,本文再来讲一下政变的善后事宜。
所谓善后事宜,其实就是当一个政变集团,已经通过上述步骤,成功控制了首都后,接下来要怎么面对地方势力的问题。
对于叛乱者来说,这里最直观的危险在于,指挥系统仍然完整的广大地方,在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事后,会不会起兵勤王?
类似的忧患,其实是很好消弭,不必太过担忧的。
因为从古今史料中的大量案例来看,地方势力对于政变这种,与自身利益无直接关联的,上层人间的内斗,应激程度是很低的。
事情发生后,他们基本只在乎程序合法,即当叛乱尘埃落定后,原先合法的最高统治者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
李世民挟持李渊,下旨宣布太子谋反,天下兵马现归秦王节制,大唐地方上皆无异议。
司马懿控制曹芳,下旨诛灭曹爽集团,政归司马氏,大魏地方上也平静地服从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军事政变,无论最后如何给自己披上合法外衣,其非法的实质是瞒不过大家的。
众人心目中权力合法交接的神圣性一旦被破坏,无论是出于恐惧或利益,以武犯上的政治实力派都会接二连三的出现。
一次成功的玄武门之变,会引来更多的玄武门之变,这种回旋镖是无法避免的。
参考资料:
来源:热带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