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夜11点,28岁的程序员小陈盯着手机屏幕发呆。刚刷到大学室友在朋友圈晒出“喜提保时捷”的照片,又想起上周高中同学在群里说“刚拿下千万融资”。他摸了摸口袋里刚买的二手手机,突然觉得加班攒下的几万存款,好像根本不算什么。
01. The Counterintuitive Truths
反常识的幸福真相
深夜11点,28岁的程序员小陈盯着手机屏幕发呆。刚刷到大学室友在朋友圈晒出“喜提保时捷”的照片,又想起上周高中同学在群里说“刚拿下千万融资”。他摸了摸口袋里刚买的二手手机,突然觉得加班攒下的几万存款,好像根本不算什么。
但你知道吗?心理学界有个颠覆认知的经典实验:
1978年,密西根大学心理学家Brickman追踪了一群人的幸福感,其中既有中了 500万大奖的幸运儿,也有摔断了腿的残疾人。实验意外地发现,中了大奖3个月后,那些幸运儿的幸福感,竟和遭遇车祸导致截瘫的患者完全相同!
(数据来源:Brickman,Coates,&Janoff-Bulman,1978)
图:无论中彩票还是遭遇灾难,3个月后幸福感都会回归基线水平
这像一盆冷水浇醒我们:原来,我们对幸福的认知,藏着太多“思维陷阱”。
02. The Misconceptions
幸福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
“幸福就是比别人好一点点”
范伟在《求求你表扬我》里的台词,道破了无数人的心态:“我饿了,你有肉包子,你就比我幸福;我想上厕所,你占了坑,你就比我幸福。”这种“攀比型幸福”正在悄悄毁掉你的生活。
研究发现,频繁进行社会比较的人,抑郁风险比常人高,且对婚姻和工作的满意度更低(Lyubomirsky&Ross,1997)。
自媒体炮制太多“95 后创业成功”、“00后月入百万”的神话,让我们不知不觉陷入“别人家的生活”陷阱,忘记了自己的幸福节奏。
误区二
“有钱就是幸福”
在上海打拼多年的金融从业者赵先生,年薪百万。为了维持高收入,他频繁出差、日夜加班,根本没时间陪伴家人。虽然收入丰厚,但他看着银行卡里的数字,却时常感到内心空虚,家庭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疏远。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心理学家卡尼曼教授发现,年收入超过8万美元(约56万人民币)后,金钱对幸福的边际效应趋近于零(2010年)。但是,很多人仍然相信钱多幸福的理念,他把它称之为“执念幻觉”。
富翁悖论
1985年,一项针对《福布斯》前100富豪开展的研究揭示了令人惊讶的“富翁悖论”。
在这些财富金字塔顶端的人群里,有40%的人坦言“不记得何时幸福过”,他们在积累巨额财富的过程中,被无尽的工作事务和商业压力缠身,忙碌于各种应酬与会议,无暇顾及生活中真正能带来幸福感的点滴。更令人意外的是,37%的富豪甚至比普通美国人对生活更不满足,财富似乎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与之匹配的快乐。
图:有钱人是否更幸福
月入3万的上海白领,因“买不起学区房”和“孩子上不了国际学校”而焦虑,幸福感或许低于月入8000但知足常乐的小城教师。
误区三
“幸福是天生的,我改不了”
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一直认为自己天生就是“悲观体质”。每次遇到挑战,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就认定自己会失败,认为自己性格如此,这辈子与幸福无缘。
但科学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不同的真相。
1996年,Lykken和Tellegen的研究表明,虽然基因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幸福基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幸福就束手无策,实际上,也有一部分幸福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项实验就是有力的证明。实验招募了群普通志愿者,让他们坚持每周写一封感恩信,向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感激之情。在持续6个月之后,惊喜发生了。这些志愿者的幸福感平均提升了25%,抑郁症状也减少了32%(Seligmanetal.,2005)。这个实验充分说明,幸福并非完全由基因主宰,后天的积极行动能够显著改变我们的幸福感受。
我们要形成这样的关键认知:幸福不是与生俱来、固定不变的性格特质,而是一种如同肌肉一般,可以通过不断训练而增强的能力。就像锻炼身体肌肉,坚持锻炼,肌肉会越来越强壮;持续进行能提升幸福感的活动,我们感受幸福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
从现在开始,只要我们愿意主动做出改变,积极尝试提升幸福的方法,就能逐步打破基因的限制,拥抱更幸福的生活。
03. The Scientific Truths
决定幸福的3个科学真相
1.幸福不是“开心就好”,而是“有意义的快乐”
凌晨3点,大学生小张还在刷短视频,笑得前仰后合。但关上手机后,他突然感到空虚:好像什么都没得到。
我们要理解,世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幸福观,也会带来不同的人生走向。
两种幸福观
享乐型幸福(Hedonia),是生活中那些能带来即时快乐的体验,比如吃火锅时麻辣鲜香在舌尖绽放的满足感、刷剧时沉浸在精彩剧情里的愉悦,以及买新衣服穿上身瞬间的兴奋。这些快乐主要依赖大脑分泌的多巴胺,可这种物质带来的愉悦感往往十分短暂,通常仅能持续2-3天,随后就会产生“享乐适应”。
蓬勃型幸福(Eudaimonia)则截然不同,它源于塞里格曼教授在2012年提出的“PERMA幸福模型”,包含积极情绪、投入、关系、意义、成就这几个关键要素。熬夜做项目后获得他人认可,在努力过程中全身心投入,收获的不仅是成就感,还有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坚持跑步半年,身体素质变好,自身状态积极向上;周末去养老院陪伴老人,为他人带去温暖,赋予生活别样的意义。
图:塞里格曼教授
二者的关键区别在于,享乐型幸福如同快餐,当下吃着满足,可很快就会感到空虚饥饿,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快乐来填补;而蓬勃型幸福就像正餐,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能量,让内心始终充实且满足,支撑我们在生活中积极前行,获得更持久、更深刻的幸福感
2.人际关系,才是幸福的“底层代码”
丹麦,这个连续多年在“世界幸福榜”名列前茅的国度,其幸福秘诀就藏在日常的人际关系里。在哥本哈根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人们悠闲地坐在咖啡馆里,与亲朋好友畅聊。社区每周都会组织“共享晚餐”活动,大家齐聚一堂,分享美食与生活点滴。在这里,邻里之间、陌生人之间都会热情地微笑打招呼,社会信任度极高。(UN World Happiness Report,2023)
图:世界幸福地图
加州大学的一项实验结果更是打破人们的常规认知(Kahnemanetal.,2003)。实验表明,独处时人们的幸感指数仅为 2.2,而和“老板”相处时,这个数值更低,只有2.0,甚至比独处还让人感到痛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和朋友相处时,幸福感指数能达到3.3的高分。这清晰地表明,朋友间轻松、愉快的相处模式,能极大地提升人们的幸福体验。
3.幸福是“做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
在繁华忙碌的上海,白领小吴曾深陷高压生活的泥沼,焦虑感如影随形。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幸福行动”,决定尝试改变。坚持3个月后,惊人的变化发生了。
他每天都会花10分钟写感恩日记,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比如清晨窗外的鸟鸣、同事贴心的帮忙。一段时间后,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焦虑值下降了30%,心态变得更加平和。每周,他都会参加一次读书会,在书的世界里与他人思想碰撞。在这过程中,他结识了3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探讨书籍、分享生活,让他不再感到孤单。每月,他还会去做一次公益,为社区老人送去温暖,或者参与环保活动。这让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意义,不再只是为了工作而奔波。
这背后,是“幸福公式”在默默发挥作用:幸福=基因基线(50%)+环境(10%)+主动行动(40%)。小吴通过积极主动的行动,成功提升了自己的幸福感,也让我们看到了掌握幸福密码的可能。
04. Practical Techniques
提升幸福感的“3个实操技巧”
1.每天3分钟“感恩日记”,重启大脑快乐开关
正确写法3步法:
(1 )具体事件
例:今天地铁上,陌生人给拎重物的我让了座
(2 )情绪连接
例:那一刻,我感受到城市里的温暖,一整天心情都很好
(3 )深层意义
例:这件小事让我相信,善意其实无处不在
加州大学追踪发现,持续4周感恩写作的人,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快乐)活跃度提升,负面情绪减少,甚至连免疫力都增强了。(King, 2001)。
2.用“迪香式微笑”激活幸福基因
你知道吗?真笑和假笑,大脑反应完全不同:
当我们露出真诚的笑容时,也就是符合迪香式微笑标准的笑容,不仅会自然地露出牙齿,两颊肌肉也会向上提起,眼周更是会出现明显的“鱼尾纹”,此时大脑的“奖励中枢”会被激活,释放出如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让我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愉悦和满足。而假笑时,仅仅只有嘴角上扬,眼周却毫无变化,大脑也不会产生积极的反馈,只是流于表面的表情动作,无法带来真正的快乐感受。
左A:礼貌性假笑;右B:迪香式真笑(眼周皱纹+脸颊上提)
微笑的神奇效果:
婚姻保鲜:加州大学展开了一项跨度长达30年的追踪研究(Harker&Keltner,2001),研究人员仔细观察大学年鉴中的照片,将照片中人物的笑容进行分类,重点聚焦“迪香式微笑”和假笑的人群。结果令人惊讶,那些在照片中展现出“迪香式微笑”的人,在步入婚姻殿堂后,离婚率显著低于假笑者,婚姻满意度也更高。
健康加分:2002年,Soussignan的研究表明,每天保持真笑具有诸多健康益处。当我们真心微笑时,身体会进入放松状态,这有助于降低血压,缓解长期积累的压力。
3.把钱花在“经历”而非“物品”上
花1万元买包,拆箱时尖叫,3天后觉得“也就那样”,1个月后闲置衣柜。
花8000元去云南旅行,半年后和朋友聊起玉龙雪山的星空,依然眼睛发亮,还因此结识了同游的闺蜜。
研究发现,旅行、学习新技能等“经历消费”带来的幸福感大多超过物质消费,且半年后回忆仍能提升快乐(Pchellnet al.,2014)。
同样,每周花 50元和朋友喝奶茶、每月花200元看展比一次性花 5000 元买大衣更幸福--小确幸的积累,才是快乐的秘诀。
05. Caution! Over-Pursuing
警惕过度追求幸福
成都姑娘小雨,每天强迫自己“必须开心”,看到阴天就焦虑:今天不适合幸福,怎么办?遇到挫折自责,别人都能幸福,我怎么这么没用?结果反而陷入抑郁。这就不得不聊一聊关于幸福的悖论。
幸福悖论:
研究发现,越执着“必须幸福”的人,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越高,负面情绪反而增加(Maussetal.,2011)。
正确心态:幸福是“动态平衡”。允许自己有悲伤时刻就像允许天气有阴天;负面情绪是人生的“免疫系统”,提醒我们调整方向;真正的幸福,是“能享受快乐,也能接纳痛苦”。
幸福不是终点,而是“边走边笑”的能力。
这就是科学告诉我们的真相:
幸福不在“中彩票”的狂喜里,不在“比别人强”的执念里,而在“认真生活”的每个瞬间里。
从今天起,试试这三件小事:
睡前花1分钟,在手机备忘录写下“今天的3个小确幸”
照镜子时,练习一次“迪香式微笑”(记得眯起眼睛哦)
周末约朋友去公园散步,别只顾拍照,多聊聊彼此的生活
愿我们都能拥有幸福!
(此篇由彭凯平教授《积极心理学》课程作业改编
作者:清华大学心理系应用心理在读硕士 李雪)
来源:彭凯平教授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