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姐妹们,最近刷到一个博主的吐槽:“独立生活之后,才意识到我在家一直处于应激状态……”因为下面点赞留言的人好多,很多网友都表示感同身受,我就仔细看了下帖子。这个博主说,跟别人相处都情绪稳定,可到了父母面前一点就着,就像个炮仗。她原以为是性格的事,可独立生活,很少
姐妹们,最近刷到一个博主的吐槽:“独立生活之后,才意识到我在家一直处于应激状态……”因为下面点赞留言的人好多,很多网友都表示感同身受,我就仔细看了下帖子。这个博主说,跟别人相处都情绪稳定,可到了父母面前一点就着,就像个炮仗。她原以为是性格的事,可独立生活,很少回家后,才逐渐意识到,她的情绪波动基本为零,脾气简直好得要命。于是,博主仔细回想了在家的细节,发现父母虽然看起来开明,但在情绪管理上一塌糊涂。比较常见的情况,两人经常吵架,一言不合就大声互喷,然后砸东西、砸门。每次他们都会找博主诉苦,然后冷战,再某一天和好,再继续吵架,这样循环往复。而她在其中起了一个“情绪垃圾桶”的作用,妈妈希望她来帮忙解决问题,每次还都以“你是我生的,你必须帮我”的名义。时间久了,频率多了,她内心越来越反感,越来越崩溃,每次只能通过把脾气发出来,才能恢复正常。还有种情况,就是博主的妈妈非常情绪化,莫名其妙突然暴躁,又突如其来情绪很丧。比如,有时候找她帮忙,会伴随着发泄负面情绪,说类似“这个东西怎么这么烦”“我要烦死了”“能不能让这些都爆炸”等话。这也就导致了博主每次在家,听到父母的声音,就会心里烦躁,感觉哪里都堵,哪里都闷,很容易发火。
我一直相信,凡事有因必有果,抛开事物的表象看,潜藏在下面的东西,或许才是真相。奇葩说辩手黄执中讲过一个观点:“愤怒不是情绪,而是情绪展现的方式。”他认为,很多的情绪是原生的,比如快乐就是快乐,害羞就是害羞,可愤怒却不是,愤怒是遮掩其他情绪的方式。当我们只问孩子“为什么愤怒?”,就跟医生问“我痛怎么办?”是一样的,这后面可能有一万种病症。就好比,痛不是病,而是疾病展现的方式,同理,愤怒不是情绪,而是很多情绪展现的方式。只不过,一个人如果没能力识别这些具体情绪时,就会通过愤怒、发脾气来表达。
其实用这个观点,就很好理解上面的例子。很多人对待外人都很稳定、很友好,可回到家就会“恼羞成怒”,本质上,是这种愤怒下,隐藏着许多复杂的情绪和心理。就像前面的博主,她最后终于明白了,之所以对父母点火就着,是因为一直处在窒息紧张的家庭氛围中,根本无法放松下来。父母经常吵架,她要随时提防两个人打起来,提防自己会没有家。大人间的矛盾,又会悄悄转移到孩子身上,让她小小年纪夹在中间,去当和事佬,调和父母的关系。她只能小心翼翼哄着妈妈的情绪,做着爸爸的工作。所以,与其说这位博主一回家就愤怒,不如说,背后更真实的情绪,是成长过程中一直围绕着的委屈感、恐惧感和无助感。
贴子里,博主还提到了一个词“情绪应激”。换个心理学解读就是“防御行为”,意思是说,当一个人从小到大跟父母说话,都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回忆。那么,这种创伤体验就会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等再次情景重现,就会激活这部分创伤。而为了保护自己,这种应激表现,就是到处怼人,变成斗鸡,也就是俗称的“杠精”。
这让我想起一个班主任的分享,他发现身边有学生,问一些平常的问题,就会叭叭叭回怼。比方说,老师问一个孩子:“你昨天的校服洗了吗?”孩子上来就怼:“你哪只眼睛看到我没洗呀?我回寝室就洗了,有人可以作证,你为什么会觉得我没洗呢?”老师觉得奇怪,自己平时很温柔,不过随便问问,却遭来一顿追问、反问。他想了很久,突然想明白了,这是“胜负局”的问题,因为孩子从来没在父母那赢过,所有的语言,对他来说,都是让他输的。
比如,做错了事,父母会说“你真是错一百次不长记性”;考不好,父母会说“看吧,我让你认真检查,你不听!”还有家长习惯性扫兴,孩子想吃好吃的,父母会说“学习才有资格吃”;孩子诉苦学习太累,父母会说“你就应该累,这个年纪就该吃苦”。这些过多重复的指责和负面语言,让孩子脑子的杏仁核不断被刺激,渐渐就产生了应激反应,导致他们稍微逮到点机会,就要对抗,就要赢。
这时候,我们也大致能够理解了,那些面对父母爱愤怒、爱斗嘴的孩子,并非多么可恨和无礼,相反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或许很可怜、很孤单。
当孩子爱发脾气,我们真的别上来就批评指责,尤其贴上“不孝顺”“不懂事”“白眼狼”的标签。这容易让孩子的情绪应激更严重,或者让一些自尊心强的孩子,陷入在内疚、羞耻、自责的痛苦情绪中。
我觉得,比较好的办法,是先试图了解孩子愤怒、暴躁背后,最真实的情绪和原因。可以鼓励孩子“安心真诚的表达自己”,这个关键点,就是让他们自己觉察第一情绪是什么。引导他们描述当下的处境,或者内心的感受,到底是因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情绪波动。比如,“是因为被指责,有羞耻感,所以愤怒”“是担心被责骂,有恐惧,所以愤怒”“是一直输,觉得丢人,所以愤怒”……
当孩子愤怒表象下,那个核心的需求被揪出来了,我们父母也会更清楚意识到,教育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以及我们该如何避免和改正。其实,孩子是很简单、纯粹的,当他们看到了父母的爱意,减少了对抗和敌意,自然而然,坏脾气也就消解了,好情绪也将随之而来。
正如我很赞同的一个观点:“对父母暴躁的本质,是内心小孩在呼救,它在提醒我们:那些未被倾听的委屈、未被安抚的恐惧、未被尊重的边界,需要被温柔地重新养育。”
来源:小乔神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