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播州志》记载:唐朝末年,南诏国攻陷播州(今贵州遵义一带),太原人杨端应朝廷招募率军收复,此后世代占据此地。传至第四代杨眙时,因无子继承,恰逢宋朝益州刺史杨延昭之子杨克在广西任职,与杨眙联宗认亲,便将其子杨贵迁过继给杨眙为后。后来随狄青南征的杨文广,正是杨延昭
《播州志》等史料记载白话译文及补充说明
一、播州杨氏起源与传承
《播州志》记载:唐朝末年,南诏国攻陷播州(今贵州遵义一带),太原人杨端应朝廷招募率军收复,此后世代占据此地。传至第四代杨眙时,因无子继承,恰逢宋朝益州刺史杨延昭之子杨克在广西任职,与杨眙联宗认亲,便将其子杨贵迁过继给杨眙为后。后来随狄青南征的杨文广,正是杨延昭的孙子。播州杨氏传至杨粲时势力愈发强盛,杨鉴便是他的后裔。
二、唐代西南少数民族部落(东谢蛮、南谢蛮、西赵蛮)
1. 东谢蛮:
首领姓谢,是南蛮分支,居于黔州(今重庆彭水)以西数百里,疆域方圆千里,酋长名为谢元深。其族人有“不嫁女”的习俗,自称家族高贵,不愿下嫁。唐贞观三年(629年),谢元深入朝觐见,头戴乌熊皮冠(类似唐代“旄头”仪仗帽),以金饰束额,身披毛皮披肩,腿缠皮革绑腿,足蹬皮履。当时中书侍郎颜师古上奏:“从前周武王统一天下,远国来降,太史将事迹编成《王会》篇。如今万国来朝,此类部族的服饰礼仪值得图画记录,建议撰写《王会图》。”唐太宗准奏,并将东谢蛮之地设为应州,隶属黔州都督府。
南谢蛮首领谢疆与东谢蛮相邻,一同入朝,被封为南寿州刺史(后改称庄州)。此地适宜种植五谷,无文字,以刻木为契约。族人散居时在山谷倚树筑巢而居,无需缴纳赋税,以渔猎为生,刀剑不离身。男女皆梳椎髻,用红布束发,发尾下垂,头戴熊皮帽,身披猛兽皮革。其地南接守宫獠,西连夷子,北至白蛮。南寿州由牂牁郡分置,一说因楚威王时庄蹻率两万甲士入牂牁,故取“庄”字为州名。开元《十道记》有此郡记载,后世方志多未录。南寿州原领八县(石牛、南阳、轻水、多乐、乐安、石城、新安、宾化),均为贞观年间设置,永徽年后合并撤销。
2. 西赵蛮:
位于东谢蛮以南,亦为南蛮分支,居地山洞深险,疆域广袤(南北行十八日,东西行二十三日)。赵氏世代为酋长,统辖万余户,自古不臣服于中原。唐贞观三年(629年)遣使入朝,至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设明州,其地东至夷子,西至昆明,南至西洱河,风俗与东谢蛮相同。
《唐史》记载,贞元十三年(797年),西南蕃大首领宋鼎(正议大夫、检校蛮州长史、袭蛮州刺史、资阳郡开国公),与左右大首领谢汕(朝散大夫、前检校邛州刺史)、宋万(右大首领、袭摄蛮州巴江县令)、谢文经(传界首子弟大首领、朝散大夫、牂牁录事参军),经黔中经界招讨观察使王础上奏:“这些刺史在建中三年(782年)曾入朝进贡,此后未再随例入朝。如今他们恳请称,与牂牁同受朝廷教化,却独被排斥,深感羞耻,故愿随牂牁一同朝贺。恳请赐旨优待,与牂牁刺史等同授官。牂牁、蛮州两地户口繁盛,人力强大,周边诸番皆敬畏。建议二州每三年朝贺一次,依牂牁旧例,轮流派遣才干、声望服众者为使。”朝廷下旨:“宋鼎已改授官职,其余按奏请执行。”
三、唐代黔州都督府管辖的羁縻州
《寰宇记》载,唐代黔州都督府管辖播州及五十三州,其中九州需每年朝贡:
- 南宁州:本为清溪镇,唐末设置,位于黔州西南,行二十九日可达,从南宁州至罗殿王部落需八日,与云南接壤;
- 此外还有充州、琰州、犍州、庄州、明州、牂州、矩州、清州。
其余四十四州(如牁州、袭州、峨州等)均为“洞内羁縻”(即依靠部落首领间接统治)。
四、明代播州概况与杨应龙之乱
1. 播州建制与杨氏统治
《土夷考》记载,播州东至偏桥卫(今贵州施秉),南至养龙坑(今贵州修文)与楚黔两省交界,西至泸州合江县(今四川合江),北至重庆綦江县(今属重庆),即今日播州地域。明朝建立后,杨鉴率部归附,朝廷将其地设为播州宣慰司,授杨鉴为宣慰使,管辖播州、余庆、白泥、容山、真州、重安六长官司,以及草塘、黄平、瓮水三安抚司。从杨鉴至杨相,传袭十世。嘉靖十七年(1538年),杨相父子因争职引发事端,朝廷议勘时杨相不敢回播州,客死他乡。万历元年(1573年),杨应龙袭职,即杨相之子,其人荒淫嗜杀,恶行累累。
2. 矛盾激化与叛乱起因
起初,黄平、草塘、白泥、余庆、重安五司的承袭表笺需经播州宣慰司盖印方能上达朝廷,杨应龙借此索贿无度,成为冲突导火索。此外,播州有“七姓之民”本为杨应龙心腹,却借机敛财,耗其巨万,杨应龙察觉后收权,双方结怨,七姓遂上京告状,反戈一击。
杨应龙娶张氏后又失宠,其族弟杨瑞龙聘田氏为妻,杨应龙却强行下聘夺亲。万历十五年(1587年),田氏生子刚满月,与杨应龙在室内交谈时,族弟杨继龙偶然入门,见状遁逃,杨应龙追上斩杀。田氏质问:“我非张氏,为何如此待我?”杨应龙怒道:“不杀此奴,后人岂能效仿?”竟斩杀张氏之首,并剐杀张氏之母等人。张氏全族上奏杨应龙杀妻及妻母、兄弟,朝廷命川贵两省勘处,杨应龙起初抗拒,后闻朝廷议抚,才出面对勘。最终杨应龙被革职,罚赎金四万两,免死。恰逢朝鲜告急,杨应龙请命征倭以赎前罪,朝廷准奏,暂得脱罪,但此后疑惧日深,处境艰难。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杨应龙之子因赎金未缴清,死于重庆狱中,杨应龙亲率蛮兵驱僧千余至渝发丧,气焰嚣张。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他以进献大木为名,沿途烧杀抢掠。朝廷认为此前对杨应龙姑息养奸,非镇抚蛮夷之策,遂震怒兴师。
3. 平播之役与播州改流
朝廷命三省兵力集结,猛将谋臣云集,特遣总制侍郎邢玠巡抚贵州,支可大巡抚湖广,江铎巡抚偏桥,李化龙总督川、贵、湖、广之师,会军重庆。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正月进兵,六月初六攻破海龙囤(播州核心据点),二十一日将杨应龙俘至重庆,途中死去。平叛后,朝廷将播州一分为二:四川设遵义府,领三县一州;贵州设平越府,领四县一州,废除土司制度,改设流官(详情见《平播全书》)。
五、播州各长官司沿革
1. 播州长官司:治所附播州城,长官王姓,辖地左抵永安驿,右抵海龙囤,位于杨氏核心区域。播州之乱时,长官王积禄甘为杨应龙死党,实为形势所迫。如今此地多属遵义县,夷汉百姓各半。
2. 余庆长官司:在播州南160里,元朝至正年间,毛岊随宣慰使杨加祯征蛮有功,授校尉兼本部长官,后改为余庆州,毛氏世袭土知州,明朝仍为长官司。其地连接播州七牌苗寨,左抵湄潭,右抵雍水,上达乌江,下至岑黄,距播州最近。杨氏叛乱时,毛氏难以独善其身。平叛后改为余应县,属贵州平越府。
3. 白泥长官司:在播州东南300里,南宋景定年间,杨万征八播蛮有功,授白泥长官,元朝改为白泥州,明朝复为长官司。其地上抵草塘,下抵偏桥,左临镇远,右接黄平,土地肥沃,兵马强健,为诸司之首,与杨氏不睦,属“七姓”之一。
4. 容山长官司:在播州东320里,长官张姓,地处湖广与贵州交界,为八司中最偏远之地,溪山荒僻,土地贫瘠,中原商贩不至。百姓以射猎为生,常行劫掠。嘉靖年间遭臻洞苗残破,数十年来民夷桀骜,土地荒芜,长官无力管辖。旧有湄潭驿,平叛后改为湄潭县,属贵州平越府。
补充说明
1. 历史背景:播州杨氏自唐末至明末统治逾700年,杨应龙之乱是明代“万历三大征”之一,此战终结了土司制度,推动了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
2. 史料特征:文中涉及唐代西南少数民族的记载,反映了中央王朝对边疆的羁縻政策;明代部分详细记录了土司制度的矛盾与平叛过程,是研究西南民族史的重要资料。
3. 地理对照:文中地名多对应今贵州遵义、黔东南及重庆、四川部分区域,可结合现代地图进一步考证。
来源:甘露糖茶民